分享

2001:太空漫游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0-10-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完《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时,很多东西我都是稀里糊涂的,那时,我突然想到了电影《星际穿越》。神秘巨石的突然出现,触发了非洲人类文明的诞生,又在木星上神秘地出现,这里面的关系,我始终没有弄明白,看完电影后,我更发现,阿瑟·克拉克根本就不打算把这事说个明白。

尽管书我得很是糊涂,但电影却是看得非常明白。后果来我一查才知道,为什么电影对书的还原度这么高,原来是因为《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原本就是一个剧本,为了拍电影而写的。

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根本没有什么特效可言;甚至电影的剧情发展都非常的平淡,人物之间的对白少之又少。在豆瓣上,我看到有位五零后说看这部电影他看睡着了。不得不说,如果只是单纯地看了这部电影,绝大部分人确实会睡着。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始终并不太认可他对人类进化的推论。现在已经2019年了,距离人类从猿到人的那个被鉴定的起点已经过去几百万年,可是人始终还是人,猿始终还是猿,为什么?

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幻想:外星文明给了我们的祖先启示。担任这个启示责任的我们姑且称之为黑色的巨石,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材质到底是什么。它神秘地出现在非洲大陆的猿群之间,让猿群从中获得一些灵感,从此开始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然后又出现在月球的某一个地方被掩埋。

黑色巨石两次在离开之前都有一个固定的指向:木星,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主角大卫最后到了木星,也没能发现这个秘密。

《2001:太空漫游》小说情节不太精彩,更多的都是一些细节上的科幻描述,它与电影一样,人物对白以及剧情的发展都很淡,仿佛是一本带着略带着故事性的科普书。

那么,在现在各种特效科幻大片熏陶下的我,为什么会对如此冗长寡味的电影感兴趣呢?(说到电影的冗长,全片有143分钟,片尾字幕完了后,还有几分钟的黑屏时间,除了有背景音乐外,屏幕上什么也没有。如果不是真正的科幻迷,是无法忍受这些的。)

小时候觉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实在是幼稚好笑。小孩子都知道,我就是我,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最后我们都会死。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星空其实不再那么简单时,那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神学问题。

阿瑟·克拉克用一块黑色巨石说明了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猜想,这也许是一个可以让对达尔文人类进化论有质疑的解释。

此时,我又想起尼古拉斯·凯奇演过一部科幻片《末日迷踪》:地球上的人最终被太阳发射的微波毁灭,在毁灭之前,有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在世界各地选出了一对对他们认可的孩子,带离地球。外星人给了尼古拉斯一个解释:这些孩子是地球的火种,最终,他们会被带到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

片尾的结局是,尼古拉斯的孩子与另一个女孩确实被带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一个植被茂盛的星球,没有任何文明,没有任何工具,没有什么可以现成享受的食物与衣服。换句话来说,人类文明的诞生,就是由这两个孩子开始的。

这也是我以为人类文明诞生的可靠方式之一。

只是,这个结局不能再追问下去,不然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又要开始循环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2001:太空漫游》似乎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大卫在木星外时,还是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当他到达木星后,却变成了一个老年人,并且很快就死去。大卫在临死前,看到了那块神秘的黑色巨石,然后?

然后,他就变成一个睁大双眼,带着思考的眼神看着木星的婴儿了。

《2001:太空漫游》,书与电影的结合,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世界,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只是,当我搜索《与罗摩相会》改编的电影《与拉玛相会》时却发现,这部电影有预告片,却没有上映片源,真是遗憾。

只是,我又对《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书产生了好奇,我也确实找到了《星际穿越》这本书。

猜猜,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