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忘不掉的红薯情

 刘沟村图书馆 2020-10-1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忘不掉的红薯情



作者 |  王丙双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蒸红薯、烤红薯、煮红薯,新鲜的红薯上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溢满的红薯香又勾起了我悠远的思绪……

我的家乡在南阳盆地东部,被人们称为东大岗腹地。过去,这里土地瘠薄,但盛产红薯。“这庄儿到那庄儿,吃的红薯干儿;这门儿到那门儿,吃的红薯娃儿;这院到那院,吃的红薯面;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当时人们的“顺口溜”,从这“顺口溜”中,渗透着忘不掉的红薯情。
红薯浑身都是宝,红薯叶不仅新鲜的可以吃,晒干了也可以吃,红薯秧子可以喂牲畜,而红薯便成了乡亲们冬季和来年春天的主食了。每年秋季,是收获红薯的季节,刨出的红薯堆成小山,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齐上阵,老老少少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红薯进了家门,便要收拾红薯窖,将经过挑拣的可以存放的一筐筐红薯小心地送下窖去,窖里的人将红薯摆放整齐,尽可能地减少碰伤。窖里的红薯可以保存到来年春天,这古老的保鲜技术还是非常实用的。
留够来年吃的,剩余的就要晾晒红薯干或是做红薯粉了。
现在,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红薯种得也少了,由原来的主要口粮变成了现在的稀罕之物,“三粉(粉条、粉丝、粉皮)”远销海外。但是,每每想起故乡,我便想起故乡的红薯,因为,我一生也忘不掉对红薯的感情。

(全文完)

作者简介

王丙双,男,汉族,社旗县兴隆镇马庄村人,生于1975年11月,毕业于南阳师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南阳市教育局工作。
本人喜爱文学创作,尤爱新闻写作,兼任中国教育报特约通讯员、教育时报驻南阳记者站记者,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特约记者,参加工作以来,共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作品3000余篇,多次获奖,为宣传南阳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敬请惠赐佳作原创首发,一稿一投,文责自负,1000字以上,作者简介、靓照同发。投稿请发邮箱446396340@qq.com或加微信446396340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