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六十六:小成则骄,鲁庄公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先生挂了!

       在《春秋》记载的鲁国12位国君中,鲁庄公先生是第三位,也是目前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他的寿命不算长,享年45岁,但在位时间长,长达32年,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生病而死,但不是暴病而亡,还来得及两次问“嗣子之事”于两位兄弟,最后死在“路寝”,算是“寿终正寝”吧。鲁庄公生的一点儿不伟大,死的也不光荣,跟普通人一样一样的!只是因为在那种社会制度下,他的出身决定了他能握着鲁国的权柄,从而决定着鲁国及其民众的命运罢了!

       鲁庄公这一生,总体而言,还是保持了鲁国的平稳发展,没有让鲁国衰败得太快,是一位“守成之君”。按照“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论断,鲁庄公算是一个还不错的国君,所以死后有“庄”的谥号,即“胜敌克乱为庄”,意思是鲁庄公能够战胜外部强敌,能够避免内部混乱。如果把鲁庄公比作“头颅”、鲁国比作“躯干”的话,当时,鲁国算是一个“基本可以自食其力、尚能够维护自己尊严、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经常自我折腾内耗”的成年人,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鲁庄公。

        14岁正式继位前,鲁庄公的孩童阶段没有什么特别,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老爹鲁桓公给他起名字,向那些会起名字的所谓的读书人(大夫申繻()说取名有五种方式,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取名的原则)请教,结果说了一大堆听不懂的话,太烦顼!于是,老爹直接来了句“这孩子的出生,与我的在同一个干支,就命名为同吧”(详见【闲话春秋】之二十。鲁庄公继位后,其性格、人格、风格才真正体现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也体现出三个典型特点。

        一是见老娘舅就发悚打颤的心理阴影期,这一阶段大概8年时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地正式会晤,文姜非要跟着前去,尽管鲁国大夫强谏劝阻夫人同行,但结果是夫人文姜不仅去了,而且在会见结束后,鲁桓公还按夫人文姜的意思出国(去齐国)旅游了。让鲁桓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夫人和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现在的齐侯齐襄公有私情鲁桓公知道后非常生气,就严厉地批评了文姜几句。文姜肯定是把这事告诉了情哥哥,于是,当年四月初十日齐襄公宴请鲁桓公,盛宴之后让公子彭生送酒醉的鲁桓公,在车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公薨于车”,鲁庄公就这样死在了国际旅程中。这一年,姬同13,老爹一死,该他当家了。公元前693年,14的公子哥姬同变成了鲁庄公。舅舅和老妈的事,姬同还是懂的,知道这个“老娘舅”可不是善茬,所以,姬同一下子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期进入了见老娘舅就发悚打颤的心理阴影期,这个时期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内心严重自卑,几乎就是老娘舅说啥就是啥,让咋做就得咋做,绝不敢有丝毫违扭。

        公元前693年,鲁庄公刚即位,元年,周王室与齐国通婚,嫁王姬给齐襄公,14岁的少年国君慑于舅舅齐襄公的淫威,抛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做这次联姻的主婚人,这是何等屈辱之事啊!不但杀父之仇不能报,而且还得对仇人笑脸相迎,恭身而伺。公元前691年,齐国施压纪国,纪侯“大去其国”,鲁庄公陈兵于滑地,想与当时的郑伯子婴共同谋划救纪,但人家郑伯以国内不稳定为由拒绝会见。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在禚地陪着杀父仇人齐襄公打猎。公元前689年冬天,鲁庄公和宋人、陈人、蔡人一起跟着齐襄公讨伐卫国,目标就是把表哥卫惠公送回卫国当国君,这事直到第二年才干成,秋天鲁庄公回国,冬天舅舅齐襄公看在母亲文姜的面子,给送来了表哥卫惠公的感谢礼。公元前686年,又跟着老舅围郕国,结果郕国没有把鲁桓公放在眼里,而是直接投降了齐襄公,为此,公子庄父还劝鲁庄公乘机攻找齐国军队,鲁庄公发表了一通自欺欺人的“姑务修德以待时乎”道德宣讲。这时的鲁庄公已经21岁了,但一直以来,没有走出见了舅舅心里就发悚的毛病,杀父之仇不是鲁庄公不想报,而是有母亲搅和在中间,而且自己也确实没有信心面对强大的“老娘舅”,因此,后世人用各种方法求出来的鲁庄公心理阴影面积都很大很大!

        二是有老娘帮衬就得心应有的心理舒适期,这一阶段大概13年时间。《水浒传》中有句话说:“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鲁庄公守了近8年的“暴风劲雨”,公元前684年冬季十有一月初七,齐国“无知弑其君诸儿”,齐襄公对臣下无信而被联合起来“黑掉了”(详见【闲话春秋】之四十一)。世上的事情,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啊。齐襄公被弑杀,齐国政治发生了动荡,齐人忧愁;“老娘舅”挂了,老娘文姜会很伤心,但鲁庄公的内心估计是欢喜的,8年来加在心理上的魔咒终于被打开了,心情舒畅是必然的!现年22岁的鲁庄公,内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外有美丽而智慧的文姜母亲的全力襄住,迎来了他从政的黄金十三年。鲁庄公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对外政策坚持“人不犯我,我则敬人,人若犯我,我必罚人”的基本原则;对内政策采取“韬光养晦,不会不盟,休养生息,清静无为”的正确思路。从鲁庄公22岁到鲁庄公34岁这13年时间,鲁庄公表现出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最优秀品质,这是鲁国之福,也是鲁国民生之福,也是鲁庄公本人心理上最舒服的一段时期吧。《春秋》作为鲁国国史,在这13年中,却很少记录鲁国的事情,反而成了周王朝时代的国际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22岁的鲁庄公想借齐襄公死后齐国混乱之机,送鲁国外甥、亲鲁的公子纠上位做齐国国君,但阴差阳错,未能成功(详见【闲话春秋】之四十二),公子小白成了齐桓公,管仲成了齐国宰相,刘国政治动荡很快平息,迅速进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鲁庄公顺应国际社会的大形势,对内政外交作出调整,使鲁国在国际大局发生变化时站稳了脚根。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对23岁的鲁庄公来说,是人生最辉煌的一年,他大胆启用“草根将”曹刿,在长勺将来犯的齐国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同时积极对宋国展开攻势,再败齐、宋联军于乘丘,以战止战,为鲁国赢得了随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公元前683年,鲁庄公十一年夏天,宋国为了报复去年“乘丘之役”的失败而再次来犯,又被鲁庄公打得大败而归。但战争归战争,仁义归仁义,在当年宋国发生大水灾时,鲁庄公又派人去慰问,展现出良好的大国风范,把军事和外交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这要不是鲁庄公为君的素质成长提升,就是背后有高人指点。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有文姜的影子,当文姜去世后,鲁庄公就又回到了那个平庸的国君本色!

        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在文姜的“夫人外交”作用下,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鲁国与齐国又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并于公元前678年,鲁庄公十六年加入到国际大家庭中来了,有点象今天的“欧盟”、“北约”、“上合组织”之类的玩意儿。以后整整五年时间,直到公元前673年文姜去世,《春秋》关于鲁国之事只记录了一次鲁庄公“追戎于济西”。在春秋时代,往往“无事就是好事”,这充分证明了鲁庄公在这段时间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惬意的,心理上很轻松舒适。

        三是无人管束就把握不住自己的心理放纵期,这一阶段大概11年时间。公元前673年,鲁庄公二十一年秋季七月初五,鲁庄公美丽智慧而又情感奇特的母亲、文姜去世了,《春秋》专门用“薨”字,表达对这位女性的尊敬。对鲁庄公来说,舅舅齐襄公的死,是去除了心理阴影;而母亲文姜的去世,则是对精神的完全解放。现在的鲁庄公完全自由了,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不再有人压迫,不再有人约束,这就真正现出原形,见到了本性。经过前边34年时光,如果鲁庄公的本性修炼得好的话,这种自由会使他的人格得到升华,会把鲁国治理得更好,会让鲁国老百姓得到更大的福祉。但事实证明,鲁庄公与自己的母亲相比,水平、眼界、胸怀都差得太远,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自由以后的鲁庄公,从35岁一直折腾到45岁去世,整整十年时间,完全显现了其人性的弱点,“奢糜享受”开始进入鲁庄公的人生第三阶段。

        先是娶个齐国美女,被列上了鲁庄公的议事日程。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二年,35岁的鲁庄公在母丧未满周年(在古代甚至现代都是很失礼的行为)的情况下,开始与齐国大夫高傒会盟,张罗自己的婚礼,而且各种昏礼环节都是自己完成。第二年夏天又跑到齐国观看齐国人祭祀土地神庙,甚至有淫行在外。作为国君,追求感官快乐,轻举妄动,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个男人没有一点责任感,对老百姓没有一点仁心。为了讨得哀姜的欢心,又是在鲁桓公庙的椽头上刻花,又是违背礼制,把门柱子刷成红色,终于迎来了“夫人姜氏(哀姜)入”,之后又不分内外地让大夫及其夫人都带着礼物来拜见哀姜。而迎接来的这位齐国美人儿,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与公子庆父、公子牙两位小叔子通奸,内外无别,治内无方,终酿祸患,完全可以看出鲁庄公的不智。当初为了娶漂亮的孟任,甚至不惜割腕起誓,今天“不见旧人哭,只见新人笑”,这个鲁庄公也是很有特色的。

        奢靡之风除了不惜代价地讨美女欢心外,另外就是不惜民力地大搞“楼堂馆所”建设。鲁国从公元前670年发大水开始,就一直自然灾害不断,到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了大饥荒,幸亏有臧孙辰(文仲)这样的仁人义士到齐国搞来粮食度过灾年,否则的话,亡国都有可能。但尽管如此,鲁庄公还是可着劲儿地“折腾”,学着齐桓公的样子“伐戎”,大灾之年“筑郿”,第二年更是连筑两城,“城诸及防”,甚至连马棚都要赶在灾年修,“新延厩”。到公元前663年,鲁庄公三十一年,44岁的鲁庄公竟然“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一年三筑台,自己不想活了,也不让鲁国老百姓活了。结果天象也开始示警,先是连续两年日食,后来是“冬,不雨。”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古代,这算是很严重的事情了,但并未阻止鲁庄公追求奢华的步伐。公元前662年,鲁庄公三十二年,45岁的鲁庄公以抱病之身,继续“春,城小谷。”。可惜的是,这年“八月初五,公薨于路寝。”天不假命,最终输给了时间。

        “百姓即神主,爱民即敬神!”鲁庄公估计至死都没有搞明白这个道理。当鲁庄公不爱民财、民力、民心时,他已经失去了神主的眷顾,如果说“日食、有蜚、大水、不雨”等天象示警的话,应该是神主对鲁庄公的谴责吧。鲁庄公一生经历三个阶段,最终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庄公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可怜之人,但他最大的可怜之处,不懂得天地仁义,这也造就了他的可恨之处,不懂得亲民爱民。他所经受的所有艰难磨砺都没能去掉心中那个大大的“我”字,一有条件,便不顾天下苍生之苦难滋意妄为。筑了那么多高台,修了那么多城池,都没能挽救鲁庄公本人,也没能挽救鲁国的命运,更没能保留到千年之后,不知道他费那么大劲儿搞那些东西至底想干什么用呢?难道真的是站在上面看风景,抑或看看谁家有漂亮姑娘?城池再固终有时,人心向背是无绝期。

        鲁庄公种下的因,在他死后一个一个都开花结果了,儿子般即位被杀,闵公即位又被杀,三个弟弟相互残杀,死了两个,鲁国开始进入“三桓”把控的时期,政权进一步分裂,国运逐渐变差,国力日益衰弱,这一切都是拜鲁庄公所赐。此是后话。

        客观地说,鲁庄公在位的前二十年,还是小有成绩的,可以打个80分。但是这点成绩似乎来他那智慧母亲文姜的辅导,就象今天的小学生母亲辅导自己的儿子写作业一样,一旦这种外部智慧和指导撤去,可怜的小朋友又会茫然无知了!鲁庄公亦是如此,他的一生,就是小有成绩便骄傲自满的一生,是私欲逐渐显现膨胀的一生,是自我认识不清且感觉良好的一生。“治大国如烹小鲜”,鲁庄公没能烹好“私欲”这个小鲜,最终把自己,也把鲁国,更把鲁国老百姓都祸害了。今天的人透过《春秋》,真的应该汲取点东西吧。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