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三十二: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十年,狗年(壬戌年)。这一年,鲁国依然唯齐国的马首是瞻,一年中鲁宣公访问齐国两次,派大夫访问两次,齐国主导,鲁国配合,默契地形成了国际社会的第四极(前三极是晋、楚、秦)。秦国独处西域,悄悄地发展壮大。晋国与楚国则以郑国为战场,展开拉锯战,无可奈何的郑国继续玩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政治游戏。在诸侯你争我夺的国际形势下,有几个人的命运,有很深刻的启示:一是齐国的崔氏,齐惠公活着时倍受宠爱,享尽尊荣,但齐惠公一死,就被齐国世卿高氏、国氏逼得举族逃往卫国。二是陈国国君陈灵公,恣意纵情,为所欲为,与自己的大夫“共享”情人夏姬,终被陈国司马、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弑杀。三是郑国大夫子家,活着时一言九鼎,把持国政,一旦死去,郑国人即“剖棺见尸”,赶走族人,清算当年弑杀郑灵公之罪责。《尚书·周书·毕命》说:“骄淫矜侉(kuǎ),将由恶终。”意思是,骄恣过度,矜能自大,不得善终,将受恶果。读《春秋》至此,能不警醒?听《尚书》斯言,震聋发聩(kuì)!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公如齐。五月,公至自齐。癸巳,陈夏征舒弑其君平国。六月,宋师伐滕。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大水。季孙行父如齐。冬,公孙归父如齐。齐侯使国佐来聘。饥。楚子伐郑。”

        孔子老先生用130字记载今年16件事,可谓是事连祸接,其中最“吸睛”的事情是陈灵公被“公共情人”夏姬的儿子夏征舒所钉。

             (一)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

        鲁宣公十年,春季,鲁宣公去齐国。鲁宣公从齐回到鲁国。齐国归还了鲁国济西的田地。

        今年鲁宣公到齐国去,可谓是收获满满,因为鲁国很“顺服”的缘故,齐惠公归还了济西之田。作为一国之君,连年去齐国朝见齐惠公,是有那么一点屈辱感吧,好在有个翁婿关系在,多少可以来点心理安慰。济西之田原来是曹国的领土,公元前629年,鲁僖公作战胜国,事晋周到,晋国把济西之田“赏”给了鲁国;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元年,刚刚弑君篡位上台的鲁宣公为了保往国君之位,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拿济西之田当礼物送给了齐国。十年后,齐惠公又把这块土地还给了鲁国,鲁宣公自齐国回来后,可以告慰列祖列宗,“我不是败家子!”。齐惠公快走到生命尽头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估计这是死前做的最后一件好事吧!而对于曹国来说可能没有这好运,鲁国估计不会把济西之田还给曹国的。如此看来,炎帝的后裔姜齐比黄帝的后裔姬鲁还要“仁义”一些!

            (二)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鲁宣公十年,夏季,四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据现代天文爱好者推算,此次日食为日环食,发生在公元前59936日。当然,后儒们会把此次日食与即将死去的齐惠公和陈灵公相关联,与多年后的晋、楚灭小国事件相关联。

          (三)

          “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

        鲁宣公十年,夏季,四月十四日,齐惠公元死了。齐国崔氏整个家族逃往卫国。

        齐惠公,姜姓,吕氏,名元,上位之前称“公子元”。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之弟,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9年在位10年。

        为什么齐惠公一死,崔氏(即崔杼的整个家族。“崔”在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市西北,原先有崔氏城)便逃奔卫国?崔杼受到齐惠公的宠信,齐国的两大正卿家族高、国两族惧怕他“坐大”,威逼到自身利益,因此,齐惠公一死,便联合起来赶走了崔杼,崔杼举族逃亡到卫国。《春秋》记载说“崔氏”,是说这不是他的罪过,而且把这件事通告诸侯时,也称族而不称名。凡是诸侯的大夫离开本国,通告诸侯说:“某氏的守臣某(前“某氏”为姓,后“某”为名。),不能守宗庙了,谨此通告。”凡是有友好往来的国家就发给通告(玉帛之使谓聘),不是,就不发通告(《春秋左氏传》: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奔卫。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诸侯之大夫违,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

          (四)

          “公如齐。五月,公至自齐。”

        鲁宣公十年,夏季,五月,鲁宣公到齐国去。

        鲁宣公一年之内再次奔赴齐国,这是去参加齐惠公丧礼(丧礼是从死到葬的全部礼节,而葬礼只是安葬时的礼节,稍有不同,注意区分。)。按古礼:无诸侯奔诸侯丧之礼。就象今天,某国领导人去世了,很少有别国领导人“亲自”去吊唁的,除非关系特殊。齐惠公与鲁宣公就属于关系特殊的情况。齐惠公同意鲁国杀了自己的外甥太子恶,给鲁宣公腾出了国君的位置;在诸侯国中第一个与鲁宣公举行正式会晤,认可鲁宣公的国君之位,避免被其他诸侯讨伐;把取得的济西之田再还给鲁国,让鲁宣公去掉了买国之名,赢得国内政治主动。以上三点,稳定了鲁宣公之位,在鲁宣公看来,“如同再造”。尽管都是利益,但利己者也有良知,也会闪现出一些道义的光辉、人生的光芒。齐惠公之死,鲁宣公如丧考妣(bǐ),既为一国之君,当执为君之礼,而不可因翁婿关系废大义!孔子记载此事,大概有别的意思吧。

          (五)

          “癸巳,陈夏征舒弑其君平国。”

        鲁宣公十年,夏季,陈国夏征舒弑杀了他的国君陈灵公平国。

        陈灵公,妫姓,名平国,陈国第十九任国君,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9年在位15年。陈灵公与楚庄王是同一年即位的,楚庄王还在施展其宏图大略,与晋国在争霸国际社会,而陈灵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为自己的淫邪埋了单。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说,做人首要的是“立志”,志向不同,人生的高度、广度、深度便不同,陈灵公和楚庄王便是例证吧。

        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孔宁、仪行父有一个“公共情妇”,即夏征舒的母亲夏姬(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三十一)。现在,有很多人对贪官李嘉廷、陈同海、杜世成的“公共情妇”李薇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读过《春秋》,这种叫“公共情妇”的物种,早在26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公共情人”的本质,就是 “公共厕所”!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在夏征舒家喝酒。陈灵公对仪行父说:“征舒长得像你。”仪行父回答说:“也像君王。”公然宣淫戏虐,既有侮于其母,又有辱于其子,陈国有如此荒淫之君臣,招致杀身之祸只是老天的警告,倾荡家国社稷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夏征舒已经是陈国的司马,对此感到极端地羞辱和愤恨。享受完最后一次纵情酒色的美好生活,陈灵公准备离开夏家时,夏征舒躲在自家马棚里,用箭射死了陈灵公。“树倒猢狲散”,陈灵公一死,太子午逃亡到晋国,孔宁、仪行父逃亡到楚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夏征舒从“妄自菲薄”一下子变得“妄自尊大”起来,便动了做国君的贪念,自立为陈侯(陈国国君)。

        可是很不幸,春秋时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弑君长自立者,人人得而诛之”,为了维护统治阶段的地位,对这种犯上作乱的人,整个体制都是预以限制的。这就是为什么鲁宣公弑兄篡位后急于用“济西之田”换取与齐惠公正式会晤的原因,只要有一国诸侯承认并会见了,其他诸侯国就不再声讨篡位者了。陈征舒先生没有注意到这股反动势力的强大,以新生力量的面目出现,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窃取陈灵公搞烂了的果实,第二年,夏先生就被那位与陈灵公同年登位的楚庄王诛杀了,还是把太子午立国国君,安定了陈国。不堪其辱,一箭泯仇,大丈夫!不自量力,一步登天,伪君子!

          (六)

          “六月,宋师伐滕。” 

        鲁宣公十年,夏季,六月,宋国军队讨伐滕国。

        滕国人依靠晋国而不事奉宋国,去年,冬宋国乘滕国国君交接班之际伐滕,大概是没有解恨,今年接着讨伐,反正离得近,打完回家还能吃口热饭!人家不想理你,你非要动用拳头,以武力威胁,强迫人家理你!德行不行拳头来补,宋国也是没有自尊了!据说,此战之后,从此滕国成为了宋国的属国。

        晋国现在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了,象宋国这帮原来的小兄弟,都敢公然站出来“拉山头”了,而晋国居然对此无动于衷,实力不行了,鞭长莫及啦。对滕国而言,昆仑山高犹可望,门前南岭需时行。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在一个没有“仁义”(契约精神)的社会,今天晋国,明天宋国,后天滕国,人人都不会有安全感的。靠“丛林法则”生存,那是动植物界的进化规则,人类做为灵长类动物,应该有更文明的方式向前发展。

          (七)

          “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鲁宣公十年,夏季,鲁国大夫公孙归父到齐国去,安葬了齐惠公。

        公孙归父,是公子遂(东门襄仲)的儿子。估计老子死后,儿子被鲁宣公重点扶持和培养,毕竟,在与“三桓”争斗中,需要坚定的支持和可靠的力量!

        齐惠公盖棺定论,入土为安,标志着齐桓公的儿子们一个个退出了历史舞台,“五子夺位”的时代终于结束了,齐国国君进入齐惠公元世系,其子齐顷公无野即位。

          (八)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鲁宣公十年,夏季,晋国联合宋国、卫国、曹国讨伐郑国。

        去年,楚国讨伐郑国,郑襄公在晋国郤缺的帮助下,侥幸打败了楚国。但打了胜仗的郑襄公内心很不安宁,生怕楚国哪天打上门来灭了自己,他很清楚楚国有这样强大的实力,所以,郑襄公便与楚国讲和了。很明显,郑襄公的这一外交举动,寓意很明显,晋国不如楚国可靠或者强大!这让晋国很没面子、也很恼火,当然了,郑襄公投入楚庄王的怀抱,有损晋国的战略利益,理性和感情都不能容忍郑国的背叛!于是,晋国组织了这支“联合国军”,杀向郑国,郑国还是老办法,谁强谁是爹,有奶便是娘,反过来与晋国讲和(“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郑襄公也是人才啊,先把眼前的事情糊弄过去,至于接下来如何向楚国交待,回头再说。就这样忽悠着过一天算一天吧,你们别说我郑文公没理想、没水平、没尊严,要不你们谁来郑国当当这个国君试试?! 

          (九)

          “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鲁宣公十年,秋季,周朝天王周定王派大夫王季子来鲁国聘问。

        王季子(食采于刘,谥康公,故《春秋左氏传》称之刘康公,《春秋公羊传》说是同天王的同母弟弟)来鲁国访问,这是对去年鲁国大夫孟献子访问成周的回访。周王室先请求鲁国访问天子,然后再派人去回访鲁国。这种“强求”来的互动,不但不能维护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秩序,反而会让原有的那点相互尊重变得更形式、更虚伪。要维护周王室的尊严,重树周王朝的威信。当前,周王朝在龟缩一隅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以高举周王朝的大旗,招募天下之英才,制衡各国之诸侯,教化天下之臣民,使知仁义礼乐,重建社会秩序!舍此别无他途!

          (十)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鲁宣公十年,秋季,鲁国大夫公孙归父领兵讨伐邾国,占领了邾国的绎地。

        鲁国近些年来与邾国的关系一直不和睦,动不动就拿这位小兄弟练练手,鲁文公时期占领了须句,现在鲁宣公又攻取了绎(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县北的绎山地区)。鲁国似乎不太与周边邻国有战争发生,几乎一大半的战争是与邾国在打,不知道这样的战争对鲁国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是“以大欺小”的行为,有损鲁国仁义之邦的国际形象!

        公孙归父,姬姓,东门氏,名归父,字子家。春秋中期鲁国上卿,鲁庄公之孙,故曰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公元前600年,其父公子遂(东门襄)死在出访齐国的路上,公孙归父便在鲁宣公的扶持下为卿,参与国政。鲁国的“三桓”势力在东门襄仲死后渐渐崛起,对东门氏的独掌朝纲形成威胁。鲁宣公已经意识到“三桓”的强势反弹,便向东门氏靠拢,共同应对“三桓”。9年后,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奉命出访晋国,期望以晋国之力,对付“三桓”。不想在公孙归父回国途中,鲁宣公一命呜呼,季文子乘机发动政变,驱除东门氏。公孙归父无家可归,投奔齐国,退出鲁国政坛。

          (十一)

          “大水。”

        鲁宣公十年,秋季,鲁国发生了大水灾。

        高下出水曰“大水”。意思是到处是一片汪洋。周历的秋季,是夏历的夏季,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发生大水灾,对农业收成影响极大,可能造成绝收。 

          (十二)

          “季孙行父如齐。”

        鲁宣公十年,秋季,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季孙行父(季文子)初次到齐国聘问,这是前来祝贺齐顷公无野即位。鲁国在齐国面前总是不能自信起来,迄今为止,一直是鲁事齐甚周,而齐则常慢待鲁国。这难道是齐祖炎帝与鲁祖黄帝的宿命?为了轻松起见,这里讲个关于齐顷公的小神话故事,娱乐一下,不要当真噢。齐惠公的小妾萧同叔子怀孕,因为她的地位卑贱,所以不敢告诉齐惠公,于是,她便拿了一些柴草把儿子生在田野中,且不敢抚养他。奇怪的是有只野猫来喂奶,鹯(zhān)鹰也来掩护他,有人看见这个男婴如此神奇,连动物都养育保护他,就把他收养了,给他取名叫“无野”。男孩长大后真成了齐国国君齐顷公。

          (十三)

          “冬,公孙归父如齐。”

        鲁宣公十年,冬季,鲁国大夫公孙归父到齐国去。

        公孙归父到齐国,向齐解释鲁伐邾之事。鲁国以大侵小,觉得这事儿做的有点不地道,害怕被齐国以正义的名义讨伐,所以赶紧地去致谢,这再一次证明了鲁国在齐国面前的不自信。据说,邾定公攫且也是齐国女子所生,是齐国的“外甥”。齐惠公可以不讲亲情,欺姊弃甥,齐顷公则未必如此绝情,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向鲁国发难!古文中的“谢”,是谢罪,承认错误并改正的意思,不是今天的感谢的意思。

          (十四)

          “齐侯使国佐来聘。”

        鲁宣公十年,冬季,齐顷公派国佐来鲁国聘问。

        齐顷公派国佐(国武子)到鲁国聘问,这是对秋季季孙行父聘问的回访。鲁国君臣三次到齐国访问,齐国才派人回访一次,这架子是够大的。按《春秋》体例,旧君死,新君立,当年称子,逾年才称爵。此时齐惠公死未逾年,对齐顷公已称侯,西晋大牛人杜预认为,之所以这时候称齐顷公为齐侯(称爵),因为齐惠公已下葬之故,如果是会盟,则另当别论。 

          (十五)

          “饥。”

        鲁宣公十年,冬季,鲁国发生了饥荒。

        鲁国发生大饥荒,与秋季的大水灾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掌控的,特别是在古代生产力不发大的时候,但如何很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则是人类可以把握好的。努力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往今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国有三年之粮”,国家要储备能够满足全国人民食用三年的粮食,这样的国家才能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才是安全的。而鲁国秋天有大水灾,冬天就发生了饥荒,可见其国家安全战略脆弱到了何种程度,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鲁宣公在治理国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十六)

          “楚子伐郑。”

        鲁宣公十年,冬季,楚庄王讨伐郑国。

        今年一年,郑国被兵祸两次,议和两次。郑襄公害怕楚庄王,便与楚国结盟。结盟刺激了晋国,夏天,晋国组织宋、卫、曹进攻郑国,“好汉不吃眼前亏”,郑襄公反过来又与晋国结盟。出尔反尔,郑国无信。楚庄王便再次进攻郑国,晋国派士会救郑,再败楚军于颍北(今河南许昌市禹州市颖河之北)。郑与楚接壤,楚国来回都方便,所以把千里之外的晋军调动过来,能让其劳师远征,看是战役上的失败,其实是战略上的胜利!楚国这是一种蚕食战略,消耗战略。诸侯争霸,看似力胜,实则智胜。唯楚有才,楚国人被称为“九头鸟”,看来自古就如此聪明。

        郑国一方面在与外部强大敌人“晋楚”作斗争;另一方面还与内部敌人“子家”作斗争,只是作斗争的方式有点奇葩。郑国子家(公子归生)死了,郑人(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民意?)在他死后清算“幽公之乱”(幽公就是灵公,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元年秋天,郑国执政大臣子家和公子宋杀死郑灵公。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六。斲(zhuó,同斫)子家的棺(剖棺见尸),驱逐他的族人,改葬幽公,把谥号由“幽”改为“灵”。估计子家生前很生猛,郑人不敢妄动,默默地将仇恨记理在心中,子家一死,火山爆发,冲着尸首发泄怨恨,迁怒于其族人。“郑人”这是弱者之怒啊!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