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五十七:西周王朝真的灭亡于“美人一笑”吗?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据历史记载,周幽王11年,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不惜用烽火戏耍诸侯,最终因“美人一笑”而失去周王朝的天下,西周灭亡。“美人一笑”是美好的,但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其可倾国,可倾城,可亡社稷、可亡身家。历来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西周灭亡,是因为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西周的灭亡,“烽火戏诸侯”只是表面原因之一,并不是真正原因,“美人一笑”只是导火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任何体制发生变动的原因,在于统治集团的内战,但若这个集团的成员——无论多少——保持一致的意见,体制就不会发生改变。”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决定”相一致。周王朝西周时期的终结(周王朝灭亡),东周时期的开始(周王朝的苟延),真正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周幽王公元前781年继位,第二年镐京(长安地区)大地震,是天灾;第三年“烽火戏诸侯”,是人祸;第五年(公元前777年),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欢心,他不顾“周礼”之成规,废掉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以褒姒为王后,第八年(公元前774年),又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周幽王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的任性,触动了某些王室贵族和地方诸侯的利益,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分化。

        在当时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面前,周王朝内部分化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申侯为代表的“保利派”,坚决维护即得利益,甚至不惜以“引狼入室”的方式,联合西夷、犬戎,于公元前771年进攻并灭亡了西周王朝。一派是以周幽王为代表的“保皇派”,公元前772年,周幽王与诸侯盟于太室山,并派兵讨伐申国。两派在开展激烈的内斗时,根本没有考虑已经病入膏肓的周王朝是否能够承担;根本没有顾及被天灾人祸蹂躏的百姓是否能承受;根本没有考虑饮鸩止渴式地利用犬戎之后其是否能信守承诺。双方只要满足己方私欲,哪管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

        据历史记载,周幽王的“岳父”、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周幽王的所作所为很生气。他不顾国家大义,联合周王朝的宿敌犬戎,里应外合进攻实力空虚的都城镐京(长安地区)。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的不诚信,宗周遭袭,诸侯坐视,没有及时救援镐京,都城防守虚弱,犬戎便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宗周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佞臣虢石父,掳走了幽王仲爱的褒姒。后来,诸侯得知犬戎真的进攻宗周镐京,这才联合出兵,击退犬戎,拥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称为周平王。这时,周王朝西边很多土地都已被犬戎占领,周平王担心镐京保不住,或许更多的是考虑到自身不安全,公元前771年,他决定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保利派”取得了内部斗争的胜利。

       理性地分析西周王朝的灭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失去了“天时,经过连续几代不靠谱的君王折腾,西周王朝已经不是周文王、武王时代的天命所归,而是失去了天下大道,变有道为“无道,气数殆尽;二是失去了“地利”,随着周王朝内部实力的日渐虚弱,外界力量,特别是犬戎不断内侵,觊觎长安及其周边富饶的京畿要地,大部分地方已经被犬戎占有,生存空间被侵占殆尽。三是失去了“人和”,随着利益重新分配重组,统治阶级内部日益分化,昔日那些“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王朝的藩屏,现在已经各自坐大,虽然不是明面上的敌人,但也不再是忠诚的朋友,西周王朝已是势单力薄,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周王朝从建立到西周灭亡仅仅不到300年时间,便从强大的臣人变人了病弱的侏儒,一旦统治阶段内部分裂,王朝立即便土崩瓦解。虽然平王东迁苟延了周祚,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周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王朝了,只是周王朝的另一个变种,代表的只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500年动荡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