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八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何说只有秦国才能出伯乐?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其《马说》开篇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文让秦穆公的“伯乐将军”名扬千古。

        伯乐,原名孙阳,今天山东成武县伯乐集伯乐村人,也算是秦穆公引进的“外国人才”。此人有相马奇才,又胞怀大志,少年便离开故土,周游列国,最终以秦为创业基地。

        伯乐选择了秦国,秦国也选择了伯乐。这表明伯乐很有眼光,识得了秦国这匹“千里马”;也证明秦国(秦穆公)很有眼光,识得了伯乐这匹“千里马”。

        伯乐选择秦国,一是秦人先祖就是养马出身,养马文化深厚,知道懂相马学问的人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二是秦国的崛起需要大匹的好马,有市场需求,养马需要区别马之好坏,善相马者必有用武之地。

        秦国选择伯乐,一是养马出身的秦人与相马出身的伯乐能够产生感情共鸣和思想共识,一个字,懂;二是伯乐能以其尖端相马技术,能帮助秦国养出更多、更好的战马,驰骋东方。

        秦穆公让伯乐专管养马,为秦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伯乐将军”。养马可是秦人的老本行,秦国的强大得益于大匹的良马,就象德国、日本得益于战车和汽车制造业。

        伯乐不贤妒 能,不仅自己是相马的“高、精、尖”人才,还向秦穆公推荐自己的同行,以另一位相马天才九方皋为代表的相马人,更加促进了秦国“宝马”制造业的发展。

        九方皋替秦穆公选择的千里马是一匹黄色的公马,而看在秦穆公眼里却是一匹黑色的骒(,母)马。领导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被骗,非常生气,让伯乐给他一个解释。

        伯乐解释说:“九方皋透过外表看本质,一定是看到此马筋骨泛黄,血脉充沛,聚合有度,张弛有力,胜于公马,有象暴风雨般奔跑能力,至于公母,则没注意。”

        由此可见,伯乐不仅识马,更能识人;不仅实践,更善理论。他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相马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

       伯乐去世后,归葬帮乡郜国,其墓至今犹在。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孙阳伯乐墓。20世纪70年代,在伯乐墓前还挖掘出残碑,上有篆书“孙阳”两字。

       伯乐之世,人们已经将马分为六种,一是繁殖的种;二是军用的戎马;三是仪仗的齐马;四是驿舍的道马;五是狩猎的田马;六是杂身的驽()马。

        养马很重要,相马更重要。相马可以科学区分马种,按类使用,就象区别不同人才类型,因才施任一样,可以从理论高度对养马提供指导。

        据说,我国古代有十位著名的相马者。《吕氏春秋·观表篇》中关于相马专家有如此记载:“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皋,尤尽其妙矣。”伯乐、九方皋,晋国赵简之的家臣王良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如“美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秦时的相马养马也好,后世的选人用人也好,都是一个群体兴盛发达的关键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