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八拾三:失而复得两次,犹人大病两场,唐都长安元气大伤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唐长安作为国都,中唐时期曾两次陷落,每次沦陷都是唐朝政权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同时也是忠臣义士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每次沦陷,都有一批力挽狂澜的勇士出现。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无论如何,这种折腾,成为了唐王朝和唐都长安的命运转折点,并从此走向不可逆转的衰亡。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底,安禄山兵起范阳,叛军兵锋一路直指长安。第二年,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享则中途转向朔方灵武,京城长安陷于叛军之手。在这以后,时局发生很大变化。同年,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老爹”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唐帝国内部出现“一国二君”的二元格局,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唐王朝中各种力量的一分为二。在外患当前的情况下,内部又出现自我裂变,这是对唐帝国最严峻的考验。此时,尽快收复长安,稳定政局,是新皇帝能否得到正统地位的最关键任务。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享遣使入蜀,通报老爹唐玄宗自己已经称帝。名为通报,实为通牒。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容二主,这是让老爹主动退位,免得父子兵戎相见。唐玄宗李隆基很识时务,遂退位为太上皇,命宰相房琯(guǎn)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

房琯这个官运不错,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禅位使”,却被“新皇帝”唐肃宗李享任命为“新政府”的“新宰相”。此人好大言(吹牛),爱虚荣,并无领兵打仗的能力,但他却参透了唐帝国“二元格局”下的玄机,主动提出要领兵收复长安城。拍马屁的最高境界是知道拍哪儿马最舒服!

房琯收复长安的想法,正是唐肃宗李享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便命房琯以宰相兼领招讨西京防御使的身份,率领军队准备攻城。房琯把军队分成三军,杨希文领南军,自领中军,李光进领北军,从奉天(今陕西乾县)进军,在咸阳陈涛斜与叛军安守忠部相遇。

房琯效仿春秋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在前,牛角上绑了尖刀,骑兵、步兵跟进。叛军见状,利用顺风杨尘狂叫,使牛受惊欲逃;随后,又顺风纵火,牛便回头猛冲,唐军顿时人仰马翻,叛军乘势攻杀,唐军一败涂地,只剩几千人落荒而逃。

房琯一败,唐肃宗李享急于收复长安的计划便落空了。房琯罢相失宠,杜甫因言躺枪。著名的诗人杜甫素与房琯有布衣之交,就上疏替他鸣不平,唐肃宗大怒,将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论如何,房琯有杜甫这样的朋友,算是聊以自慰了!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享以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率军15万准备收复长安,同时,特邀4000回纥军队助战。指挥叛军的将领仍为安守忠,双方在京城南 郊的香积寺摆开战场。唐军结阵连营30里,叛军将士10万投入战斗。

当时的叛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两军开始交战,叛 军完全占据优势,唐军节节败退,大将李嗣业见状,手执陌刀,袒胸高呼:“与其退而死,何如战而生?”手起刀落,一名敌军人马俱分,他一连杀敌数十名,唐军见状,士气大振。

正当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时,郭子仪又指挥回纥军队从敌军背后杀入战场,两面夹击,叛军顿时大乱。这一仗,唐军斩杀六万,叛军元气大伤,唐军取得了香积寺大捷。镇守长安的叛军听到战败的消息,连夜弃城逃走,唐都长安第一次失而复得。

 

长安光复,老百姓夹道欢迎唐肃宗李享。离开长安时,老爹是皇帝;回到长安时,儿子变皇帝。真是恍然如梦,世事沧桑!唐肃宗李享又将老爹唐玄宗李隆基从蜀地成都迎回长安,这日子算是过正常了。百姓们叹道:“没想到今日又重见天日。”

 

自“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王朝就开始进入乱局。黄河下游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世袭相传,朝廷派李希烈去讨伐,谁知李希烈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讨贼者变成了最大的贼。黄河下游的藩镇叛乱越演越烈,直接危及到唐王朝的命运。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唐德宗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士卒去襄城平叛,结果这支人马到了长安,就发动了叛乱,拥立前泾原节度使、前太尉朱泚(cǐ)为帝,史称“泾师之变”。当年号称平定“安史之乱”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唐德宗李适(kuò),仓慌逃出长安,唐都长安第二次丢失。

唐德宗李适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立足未稳,又出现了李怀光的阵前叛变,只好又一口气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还准备好了“巡狩”西川(今四川成都),即学习他太爷爷李唐玄宗李隆基逃往成都。唐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了,满眼望去皆是人,但不知该相信谁?!

急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诚!危难时刻,神策将军李晟(shèng)上表请求皇帝留在汉中,自己愿意率军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唐德宗便任命他为京畿等道招讨使,去收复都城长安,复兴大唐基业。

当时的天下形势,非常混乱。关中内外,割据叛乱者蜂拥而起,形成所谓的“二帝四王”之局面。“二帝”是指京城长安的朱泚称“秦帝”;蔡州李希烈称“楚帝”。“四王”指幽州朱滔自立为“燕王”;淄青李纳自立为“齐王”;成德王武俊自立为“赵王”;魏博田悦自立为“魏王”。

尽管皇帝唐德宗李适在野外艰难地求生存,但有这“二帝四王”遍布全国,各地唐军守将便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勤王,或者说根本无心勤王。只有李晟推心置腹,以大义感动将士,集结了十余万军队,扛起了保住李唐江山的重任,算是当时最值得皇帝信任的一个人了。

李晟不负重托,很快就打回了长安。为了避免伤及无辜百姓,在攻城之前,李晟决定先攻叛军重兵集结的宫苑,然后再清理坊市。于是坊民们到第二天才知道官军已经进入城中。这一仗,李晟也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攻克都城时“市不易肆、民不知战”的战争奇迹。

 

李晟将军队驻扎在大明宫含元殿前,用最快的速度将胜利的捷报送到了梁州。唐德宗李适看着捷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几次泣不成声,他完全没有想到,死马当活马医,临时任命的李晟,能光复长安;他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以皇帝的身份,再次回到京城长安。

 

郭子仪、李晟、李嗣业等人,“上安天子,下安黎庶”,无愧于中兴名将之称,在国难当头之际,扶社稷于将倾,两次使长安失而复得,在恢复唐王朝统治秩序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天下苍生有一个可以栖身的平安之所做出了努力。但经过这两次折腾,犹如一个人连续大病两场,唐王朝的国运便开始变得多舛,走起了背字;唐都长安也元气大伤,开始走向衰败。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