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 无以言】之开篇: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学《诗》?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在中国,有点学识、地位和影响的家族,不论高门旺族抑或者诗文世家,都有一样传家宝,即家训,借以指导后世子孙的发展,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福泽永葆万年长。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当然也不例外。他教育自己儿子孔鲤的话,记载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作为孔氏家族最早的家训留传了下来,历2500年之悠久岁月,不仅成为了最早的“孔氏家训”,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训,显得弥足珍贵。

《论语》中的记载原文如下:陈亢(kà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话里有三个人物:孔子、伯鱼和陈亢。孔子鼎鼎大名,不必多说了吧;伯鱼即孔鲤,伯鱼是他的字,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因为出生时鲁国君主鲁昭公赐给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又因是第一个儿子,所以按“伯、仲、叔、季”的排行,将字取为“伯鱼”;陈亢,字子亢,另一字子禽,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齐大夫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小孔子40岁。

这是一段文言文,古文底子薄的同学可能看起来会有点儿难度。看不懂没关系,大可不必太灰心,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简单多了。故事的起因是陈亢同学向老师孔子的儿子、自己的同学伯鱼刺探一下,孔老夫子有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在学习上吃偏灶,有没有秘而不传的独门机宜,如果有的话,自己也可以拿来促进学业。现翻译如下: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指孔子)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孔子)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答说,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答说,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好奇的陈亢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其刺探老师的家教秘密,成果可谓非常之丰硕,意义可谓是非常之重大,影响可谓是非常之深远。陈亢同学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证明了孔老夫子是大公无私的千古圣人,而且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更为重要的是,他挖掘出了孔圣人留给孔氏子孙、乃至整个中华大家庭的千古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既然孔老夫子都讲了,“不学诗,无以言。”那么,天下的读书人,要想被称为“文化人”,就必须从学《诗》开始,否则,连与人正常交流都不行,怎么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因此,到了汉武帝时,《诗》被奉为《六经》或《五经》之一,从《诗》变成《诗经》,成了读书人立言、立行之标准。当然,对于当时和后世那些尚未被称为“文化人”的,要想找点“文化人”的感觉,从《诗》入手,可谓切中要害,应是必由之路。这或许是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号称读过书的中国人,一定要学点《诗》的重要原因吧。

除了以上原因,中国人一定要学《诗》,有“真”“善”“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诗》的展现之美。这是中国文学艺术最原始的美丽基因,即治文者的美感之源。二是《诗》的记事之真。这是研究周朝(包括春秋至战国)历史最珍贵的史料,即治史者的必由之路。三是《诗》的内涵之善。这是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体现的仁,即哲思者的灵感启迪。

《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古老、最根本之灵魂所在。既然连孔老夫子都讲了“不学诗,无以言”,那我们怎么办?别无他法,唯有一途:学!所以,从今天开始,【自然自觉自在】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不学诗,无以言】系列文章,每篇介绍一首诗,和读者共同开始一段学《诗》之愉快旅程。相信当此旅程结束之时,便是自己不仅能“言”,而且能如《诗》一般,言之“真”、言之“善”、言之“美”之时。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