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0-10-18
原创针道至简2020-08-11 12:36:59

今天开始给大家解读足阳明胃经,包括我们经脉的循行、主治、以及经脉出现疾病的症状和经筋病的诊治。以及我在临床上使用的一些心得!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接续我们大肠经的第二条阳脉,从头面走足,今天解读胃经的前世今生。

正所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实现代人很多慢性疾病多半是脾胃不好引起的,长期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导致我们中焦脾胃受损,继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正所谓:脾土旺生万物、衰生百病!养好脾胃,受益颇多!

今天就先谈谈胃经!如何经络养生!

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接续足太阴脾经。

经脉出现病变可能出现的问题: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个人思路解读(重点):

1.此条经脉出现病变时候,会出现神志方面的疾患,比如:原文提及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如何理解?为何我们有些人特别喜欢唱歌,发泄,甚至像发疯一样的当众脱衣,追究原因还是我们的中焦受伤,这也就是我们古人的智慧。为何说脾胃乃后天之本的原因了。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漫漫颤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久,面黑。病发时,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户门、遮塞窗户。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西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医冷、麻木、酸痛等症(这是局部经络所经过出现症状)。

所以在治疗神志病,以及失眠等患者时候,我多半会选用胃经的原穴:冲阳、及足三里等穴位,实证还可以配伍厉兑(因为井穴原本就可以治疗神志疾患)。

2.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 自汗出,鼻塞流谈出血,口喝,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活动不利。(这是局部经络所经过出现症状)。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这里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糖尿病症状,消谷善饥)。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本经出现的问题,均可出现胃部不适等问题)

主治:本经穴主要治疗胃肠、头面五官、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症。(参考上述是动则病解释)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经筋病: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gan),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于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qi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瘸(que)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解读:从经筋病我们可以看出,它出现的症状主要和经筋经过的软组织劳损疼痛相关。但是这里我想着重解读一下上面加粗的内容。

这几句话对于我们诊断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面瘫患者,我们要分清眼部的功能。

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因为参考眼部活动,若是上眼睑活动不利、我们可以根据辩证主要选用太阳经,如:小肠经、膀胱经的穴位,比如:攒竹穴,睛明穴。若是下眼睑活动不利,我们可选用阳明经,主要为胃经的承泣、四百等穴位。一定要辩证准确。

其次:"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具体辩证疾病的虚实,原文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所以我在治疗面瘫患者时多半参考上述原文。但是我个人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多半还是因为正气不足又受外寒而引起,还有一类面瘫(亨特氏麻痹,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多半是实证,热居多。)

在治疗面瘫患者时,我多半喜欢使用透刺+提拉滞针的方法,往往见效比较快,前提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主症,分辨患者具体面瘫的部位,若伴有舌部感觉缺失、耳鸣耳闷感(病位在膝状神经节部位),这类患者治疗起来可能恢复比较慢。我治疗过的面瘫患者快的一周恢复80%,亨特氏麻痹恢复就比较难了,3-6个月不等。

在治疗面瘫患者时,我主张温针灸,不建议电针,往往遇到一些面瘫后遗症患者时,询问多半初期都是使用过电针,再根据患者辩证,受凉受寒居多,所以温针灸更能体现它温经通络的优势!

重点穴位解读: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地仓穴:口角外侧旁开处,上直对瞳孔。

主治:1.口㖞;2.流涎;3.眼睑眴动

操作:斜刺或直刺0.5-0.8寸。

个人临床体会:我在治疗面瘫患者时,喜欢地仓透颊车,提拉滞针向健侧提拉,30-50次。往往即刻可以看到嘴角可以回正一些。

颊车穴: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1.口㖞;2.颊肿;3.齿痛;4.口噤不语。

操作:斜刺或直刺0.3-0.5寸。

个人临床体会:面瘫同上述地仓穴。在治疗口噤不语时,我个人理解就是治疗颞颌关节炎及牙痛时,选用此穴再配伍局部阿是穴,往往效果很不错。

下关穴: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主治:1.耳聋、耳鸣;2.齿痛、口㖞、面痛。

操作:直刺0.5-1.0寸。

个人临床体会:面瘫、颞颌关节炎都可以选用。我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下关是一个最重要的穴位,考虑和三叉神经下颌支相关,再配合上关,头窍阴等穴位,阵痛效果非常不错!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天枢穴:中腹部,肚脐旁两侧2寸处。

主治:主要为局部的治疗作用,胃痛,腹痛、泄泻、妇科病等疾患。

操作:直刺1.5-2.0寸。

个人临床体会:在治疗痛经患者中,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穴位,若是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以及胃肠虚寒的疼痛、泄泻,可以采用温针灸,痛经再配伍血海、次髎、三阴交,效果可佳。

梁丘穴: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主治:急性胃痛,局部疼痛、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5-2.0寸。

个人临床体会:这个穴位在治疗急性胃痛真的效果很好,我自己亲身体会,急性胃痛时,梁丘强刺激,配合足三里,往往针拔痛止,大家可以尝试。为何可以治疗急性胃痛呢?回到经典:阴郄治血,阳郄治急,恰好又是胃经上,顾名思义,可以治疗急性胃痛。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阳明胃经

主治:胃肠道疾患、神志病、失眠、局部疼痛、保健强壮穴。

操作:直刺1.5-2.0寸。

个人临床体会:我在选用足三里的原则就是,不能因为他是强壮穴就所有患者都选用,还是要考虑患者的情况,因人而异,主要还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患,正所谓:肚腹三里留!寒证加灸。

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祛痰要穴、神志病。

操作:直刺1.0-1.5寸。

个人临床体会:在治疗痰这方面,确实不像治疗局部疼痛效果那么好,多半还是用来治疗局部痛症。

下一章:足太阴脾经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