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始作俑者柏拉图:哲学与洞穴

 置身于宁静 2020-10-19
始作俑者柏拉图:哲学与洞穴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之中,即洞穴之中,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逃离洞穴,毕竟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柏拉图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真哲学。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就是真哲学的代表。当然,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是关于什么是真的实体论,而苏格拉底的学说是关于什么是善的道德哲学。只是,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实体论是道德哲学的基础。

问题在于,无论是实体论也好,还是道德哲学也好,并不存在关于它们的普遍知识。因而,对于柏拉图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落实相应的知识。

于是他提出了理念论,并认为理念就是真正的知识。但这个真正的知识又是什么呢?它能够落实关于真与善的普遍知识么?答案是否定的。

柏拉图通过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不彻底的实体论,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但由于普遍知识并不存在,那么他也就不可能确认另一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与此同时,他又借鉴了米利都学派的始基观念,尤其是与米利都学派一脉相承的毕达哥拉斯的数的概念,从而确立了他的理念论。

可以说,这是一种拼凑的知识,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以至于他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但柏拉图仍然相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而且它就是真实的世界,即洞穴外的世界。

洞穴外的世界确实存在,但不会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我们需要重新来理解这个洞穴,即从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那里来理解它。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一”,都表明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一”的世界,而区别于洞穴里的非“一”的世界。“一”与非“一”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你不可能从非“一”世界抵达“一”的世界。由于哲学是关于“一”的世界的知识,因而你必须直接就置身于“一”的世界,才能有所确认。

也就是说,你需要直接置身于洞穴外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任何洞穴里的努力都与哲学无关。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与哲学无关。

当然,柏拉图的理念由于间接关联着它,再加上关于“一”的普遍知识始终无法实现,使得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就获得了一种奇怪的地位。只是说,这种地位是由那些同样从来没有到过真正洞穴外的人来维系的。

那如何能够来到洞穴外,并掌握这种知识呢?如果想要掌握的是普遍知识,那只有通过艺术,因为艺术就是洞穴外世界的一种自显现——它本质上是人在洞穴外的自我表现。

通过确认艺术的本质——诗,就能确认相应的普遍知识,从而来到洞穴外,一个真实的世界里。

同时,你也可以看到,柏拉图是有多荒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