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风味油炸糕(家乡旧事之七)

 dfby88 2020-10-20


在晋北以及毗邻的陕北、冀北、蒙中一带,还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家常主食能像油炸糕这样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不仅如此,油炸糕还承载了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

是啊!“好吃不过油炸糕!”当一大块色泽金黄的素糕,或是一大盘外酥里嫩的油炸糕被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再配上一盆丰盛的烩菜或其它丰美菜肴,单是看上一眼,就足令你食欲大动,垂涎欲滴。入口,细品素糕的粘滑软糯,炸糕的酥脆劲道,不由你大快朵颐,满嘴留香。油炸糕是当地人饭桌上一道首选的珍馐佳馔,在饮食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油炸糕用黄米面做成,而黄米面则是由当地所产黍子先碾出黄米,然后磨成。在中国古代,稻、黍、稷、麦、菽被称为“五谷”,一句“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中华民族这个农耕文明千百年来的祈盼,也说明黍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作物,可见油炸糕作为老百姓的盘中餐是多么的源远流长。至少,它养育了这片黄土地上一辈又一辈的人们。

其实,油炸糕作为一种地方风味食物在当地生根是有其客观成因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长城一线,属游牧区域与农耕区域的接壤地带,历来天旱地瘠,无霜期短,土地物竞天择选择了黍子这种生命力顽强的作物,最终,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收获了这种粮食,最终肠胃也适应了这种相对粗粝的食物。当地有谚: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是说油炸糕的十分耐饥,再次应验了那句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虽说,油炸糕是现如今当地人再寻常不过的一种主食,但在过去的年月,却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之想。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户人家,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境清贫,无以体面招待,只好调侃道:唉!要是有糕面的话,去油坊赊上半斤油,再借上两把枣子,然后咱炸油糕。

那时,人们大都生活困顿,肚子里油水少,偶尔碰到一次机会,碗口大的糕一顿吃几个,甚至十多个也不再话下。家有未出阁闺女的人家,遇有相媳妇的后生上门,主人家往往会倾力以糕相待,看小伙子一顿能吃多少糕,由此推测他下地干活的体力,进而决定自家闺女是否与其进一步谈婚论嫁。庄稼人是否有一身好气力相当重要,毕竟,那是艰辛中度日的资本。

在我的老家保德,当地盛产红枣,人们做糕时喜欢加入枣泥,所以糕做得更讲究一些,当然口味也更香甜一些。记得我小时,每逢过年,母亲总要将一盘炸好的枣泥油炸糕端端正正地供到灶神前,虔诚地祈求光景一年好过一年。也记得哪家要娶亲了,迎娶的头一天,男方家一定会蒸上两大木盘的枣糕——并且一定要大,约摸能盖过大碗的口沿,如此方显出夫家的体面和大气——派人用扁担挑着,无限张扬地送到女方家,引来村里人的啧啧称羡,这也算是婚礼的前奏吧!当然,在村里,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老人祝寿要吃糕,家里添丁也要吃糕,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及吉星高照之美好寓意。

每年大年一过,村村都要轮流唱大戏,既有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也有风情十足的地方小戏“二人台”。说来也真巧,源远流长的“二人台”流行的地区,也正是人们喜食油炸糕的地区,二者是否有着某种联系,不得而知。

要唱大戏了,请戚、吃糕自不待言,图的就是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吃过糕,换上新衣,去到村头的戏场。开场的锣鼓和梆子正好响起,台上一袭彩妆的男女演员也便轮流出场,且行且舞,咿咿呀呀。

“哥哥捏了糖角角,妹妹捏了个喜鹊鹊,糖角角,喜鹊鹊,又喜又甜一家家”。哦!唱的正是晋西北河曲“二人台”的传统曲目《捏软糕》。

呵呵!家乡的油炸糕就是这样,那醇香厚朴的味道不但充实了一方土地上人们的日子,而且成为滚烫的记忆时不时飘入游子们的梦境,隽永而又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