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进士书札展 —— 同治七年进士陈宝琛

 百了无恨 2020-10-21

释 文:

渊静世丈大人阁下:

九月奉赐电,适在沉疴少间之初,嗣复蒙注电询,敬即奉复,当可入览。贱恙服药数十剂,噉梨千馀枚,始将燥毒净涤。日来行坐渐近自然,但脾弱痰多,畏寒特甚,尚未入城耳。桂林山水,怀之有年,况有贤主人,而不能褰裳相就,殊自怅恨。新政方兴,赔款尤亟,公之贤劳可想。三十九年经久之图,非一时权宜可比,取民有制,自必择其利便而无弊者行之,庶几人情不扰,元气无伤。抚、藩既已一气,尚赖任杖之得材,半年以来,藻鉴所收,定饶俊彦。吴晓洲(徵鼇)为两粵循吏(闽中织布即其所创,鄙因以成事),作事踏实,侄知之深,不审近在何处,公见其人否?以为何如?此间久已事事认捐,近更于铺捐、亩捐之外重抽坐贾。连岁水旱,民气本极凋残,此后何堪设想。学堂照山东章程开设,月费千金,敷衍而已。鄙人幸因病不与议,并获坚辞正谊讲席,明岁非闭门养疾即出游写忧,不忍闻之见之也。壶公想常通问,刚孙可惜难为老怀,时势如此,定兴恐难久安,壶公岂能入赞?绳庵引疾而归,辞差辞赏,未为不见几矣。玉体近必常健,边防当亦安谧。手此,敬请台安,并颂年禧。

                                 侄宝琛顿首  腊月廿五日

释 文:

前路云房子尚住,明春搬家,其他非我所知也。钦使回京,非月内(底)即在初间矣。此复,并颂伯希先生刻佳。

                                           兄琛拜  十五日

注:

张曾扬(一八四二至一九二〇),字小帆,号渊静,直隶南皮人,张之洞同族侄曾孙,历任山西、浙江巡抚。
吴征鼇(一八三五至一九二五),字晓舟、晓洲,福建候官人,官至广西按察使。

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宝琛(一八四八至一九三五),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内阁中书等职,为“清流派”的重要代表。
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陈宝琛任江西学政。到任后于南康府主持科考,公余之暇,专访白鹿洞,见书院破败景象,立即决定重修。回省城之后,陈宝琛向江西巡抚潘蔚等人呈请拨款重修,同时延请名儒谢章铤主持书院,从江西各府学选拔优秀者到书院深造。这次重修也是白鹿洞书院在清代最后一次大的维修。
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陈宝琛因事经过白鹿洞书院,顺道考察,见殿堂焕然一新,欣然作《重修白鹿洞书院碑记》一篇,立碑记事。此碑今仍存白鹿洞书院东碑廊中。《重修白鹿洞书院砷记》文中说道:“我朝昌明经术,培植人才,凡各行省有名书院,皆赐宸翰御题。乾隆中,命山长与翰林院掌院学士同称院长,盖以国家拔取天下之优异聚之学校,复遴选学校之优异归之书院。夫书院,学校中之最尊贵者也。……书院者,经明行修之区,而非以图利者也。”陈宝琛认为书院是各种学校中最尊贵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图名利。
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中法战争时期,陈宝琛受命为钦差会办南洋大臣,其主张抗法、拒俄,具有爱国思想。虽然中国在中法战争占据上风,但清政府不愿得罪列强,仍然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清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陈宝琛被罢官去职,回到家乡。还乡之后,陈宝琛创办新式学堂,致力于教育事业达二十年之久。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陈宝琛被重新任用,任山西巡抚,但他没有赴任,而是留在京城当小皇帝溥仪的老师。
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陈宝琛继续留在内宫纂修《德宗本纪》《德宗实录》等。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张勋复辟,溥仪复位,陈宝琛被任命为内阁议政大臣。但这场复辟闹剧不久便在国人的一片骂声中匆匆收场。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底,日本及其所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曾邀请陈宝琛到伪满洲国出任伪职,陈宝琛予以拒绝,保持了爱国的晚节。陈宝琛参与张勋复辟是因为忠于清朝,属于中国内部问题,而日伪的要求实际是诱导陈宝琛卖国,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陈宝琛选择拒绝,说明他的爱国意识远胜于对溥仪和满清的愚忠。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陈宝琛逝世于北平,享年八十八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