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笔记(6月11日):旱稻和女支书

 县城日记 2020-10-22

旱稻.  

新华社消息: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正在试种5200亩旱稻,在防沙固沙的同时可收获优质大米,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污染,为种植旱稻提供有利条件。旱稻又叫陆稻,是由水稻在无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既能在旱地种植,也能在水田或洼地种植。据专家介绍,每亩旱稻种植成本为2000元以上,主要包括土地、水、肥、滴灌管、人工、机械作业等费用;每亩可产450公斤优质大米,按照售价30元/公斤计算,亩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看了这条新闻,一是大米不光能在水里种,旱地也可以种。前几天写过袁隆平团队已在格尔木盐碱地试种。科学技术颠覆了水稻的自然属性,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二是售价30元/公斤,这么高的价格的大米我是第一次听说。是笔误,还是还是就值这么高的价格。

 女书记.

参加精准扶贫演讲报告会,来自全市各县区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村支部书记、脱贫户代表进行了演讲。记住了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人是我县民联镇郭湾村的30岁女支部书记。女村支部书记在民乐历史上不是第一个,但30岁的大学生女支部书记在民乐历史上可能是第一个,这个年龄,在城市找一个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但她甘心当了一名村支书,这不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尽管演讲内容落入了套路,但还是对这个女村支部书记表示敬意。尤其是贫困的支部书记,责任更是重大,我想,在她在后面没有家庭坚强的支持是不行的。当然,随着村干部职业化,大学生村干部的比例会越来越多,这个女书记带了一个好头。还有永鑫街点点红火锅的老板原来是山丹县霍城镇新庄村的脱贫致富带着人,由镇干部宣讲他的事迹,致富道路千万条,就看那条适合你。

 地摊经济.

最近,地摊经济被热推,任何一个事物,如何过热,则要冷静思考。北京日报发文章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北京日报认为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全市上下“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意愿十分强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锚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关键是进一步抓细抓紧抓实,让好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北京日报虽然罗列了一大堆反对摆地摊的理由,但依然遭到了网上很多反对声音,甚至包括一些北京网民。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深圳特区报发表文章《是否发展“地摊经济”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虽然没有像北京那样明确反对地摊经济和找一堆冠冕堂皇高大上的理由,但却对地摊经济提出了四连问:“地摊经济”是否符合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是否能补足城市功能布局中的弱项和短板?是否与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整体诉求相契合?是否与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定位一致?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深圳这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显然不宜一哄而上发展“地摊经济”。

央媒发声.

央视财经评论认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看到和理解的“地摊经济”,就是街头摆摊、提篮小卖等。地摊特殊的物理空间和经济活动平台,决定着“地摊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地摊经营活动的外溢效果。我们认为,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领导一拍脑门就全城铺开,降低了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准;职能部门不能因为追求“摆摊率”就放任放纵,发生“一放就乱”的事件;小摊贩们不能因为有了政策支持就盲目抢摊,一定要合理选择、服务管理,既把钱挣了,又不破坏城市美好形象、影响市民生活秩序。的确,各地如何发展地摊经济,要有一套适用可行的应对措施,不能一边发展一边整治,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