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证的辨证论治(2)——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六

 恒则成167 2020-10-23
       (接上文)

三、郁证的病因病机

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

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杂病源流犀烛》中云:“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矣,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也”。说明了机体的脏气虚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具体阐述如下:

1、忧思郁怒 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为郁证的主要病机。

2、忧愁思虑 脾失健运  

忧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侮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化水湿的作用受到影响,引起食郁,湿郁

3、情志过极 心失所养

由于肝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忧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损伤心神,心失所养产生一系列病变等等。

《灵枢·口问》篇中云:“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综上可知,重点要牢记:即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的关系。初起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并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津液、阴阳的不同状况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四、郁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询问病史,深入了解和观察患者症状。

          1)发病特点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临床中发现,近代男性也不在少数。大多数有忧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病史,并且病情的反复与情志的波动密切相关。

2)临床表现

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各种郁证所共有,此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继发其它郁滞,出现一些相应症状。

如血郁:兼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或紫暗。

如火郁:兼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如食郁:兼胃脘胀满,嗳气,吞酸,不思饮食。

如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

如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只有抓住要点、重点、关键点,一目了然。然后才能决定治疗。

虚证则兼相应的虚证症状。

脏燥发作时出现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无常,以及梅核气表现的咽中如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具有特异性的症状,对诊断郁证中的这两种证候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借助现代医学,对各系统进行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论为正常者,可排除器质性疾病在外。

(二)鉴别诊断

1)阴虚喉痹

痰气郁结形成的梅核气,是咽中如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与情绪波动密切有关。

阴虚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痛,常咯出藕粉样痰块,咽部症状与情绪波动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易于加剧。

2)噎膈

噎膈多见于老年男性,梗塞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逐渐加重。《症因脉治·噎膈论》中云:“内伤噎膈之症,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日久而因疾病的影响及饮食少进而形体消瘦。可行食管相关检查确诊。

3)癫狂

郁证中心神惑乱的脏躁一证,有精神恍惚,大笑大哭,哭笑无常的表现。

《张氏医通·神志门·悲》中云:“凡肺燥悲愁欲哭,宜润肺气,降心火为主……若做癫疾用金石药则误矣”。

脏躁多发于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发作,在不发作时如常人。(这里应指现代医学的癔病,歇斯底里)

癫狂多发于青壮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中云:“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

还有:郁证中的虚证,需与血证,热病之后或其它病证所致的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中医证型相鉴别。

鉴别要点为:

第一,郁证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病情的反复及波动又受精神因素的影响。

血证、热病或他病致虚者,则有相关的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第二,郁证的各种证候,郁在不同程度上伴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焦虑紧张等气机郁滞症状。而血证、热病后或其他致虚证,则无此类症状。

        肝胆是气机出入的枢纽,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肝入胆出,脾升胃降。四者气机升降失常则一身之气皆受影响,而肝胆脾胃也常受到四者以外的病变影响,故善治郁者重视调气,善调气者,当重视肝胆脾胃。

       个人认为:谁都知道的东西,未必谁都能重视;谁都重视的东西,未必谁都能掌握到手。这是本人临床中的感悟,若你有同感,对治疗疾病,大有裨益。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