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医案讨论会(二)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10-23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青竹360°伤寒背诵训练营』通过医案讨论了小柴胡汤、五苓散的应用,“分消走泄”以及“通阳利水”的思想,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通过结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记忆。


医案一

冯某,女,38岁,形气虚弱,腠理不密,神清性急,面白少华,右侧颊连及耳下颈部明显肿胀,皮色不红,表情倦怠,痛苦,头略偏左,咽部干燥少津,色紫暗,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而数。语言清楚,叙述条理,无异常气味。素有多年未愈之慢性鼻窦炎,经常因感冒而诱发。1个月前受凉感冒,恶风,头痛身痛,渐至鼻塞不通,只能张口呼吸,夜间常因“闭气”惊醒,咽部干燥疼痛,口苦甚,经滴鼻剂、漱口剂、四环素略有缓解,但半月前右侧面颊逐渐肿起,仍口苦、咽干燥疼痛,过午则发热(低热至中等发热)恶寒,至夜半振汗出,尽湿衣衫,热退身凉,日日如此。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口渴思饮。因对青霉素过敏,用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注射1周无功,又加服中药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黄连、山豆根之类),凡十剂,中西药并进,证情如故,主治医生劝其另延中医,纯用中药治疗而来就诊。

辨证要点:

1、感冒,恶风,头痛,身痛,没能即时解表,邪气内传引动宿病,侵袭半表半里,使少阳枢机不利,所以口苦、咽干、往来寒热。

2、右侧颊连及耳下颈部明显肿胀,《灵枢》指出,手少阳三焦之脉,其支者,下颊至颧,出走耳前,病则嗌肿、喉瘅、颊痛。其右侧面颊肿,亦属少阳经脉之患。

3、1个月前受凉感冒、半月前右侧面颊逐渐肿起,患病日久, “血弱气尽”,正邪分争,只驱邪而不扶正,前方纯寒凉之剂 ,难以取效。

辨证为外感引动鼻渊宿疾,化热为毒,干及半表半里,使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兼微寒解毒。

方剂:

小柴胡汤加升麻、蒲公英。
柴胡30g   黄芩12g   法半夏10g   党参15g 
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5g        升麻30g 
蒲公英30g
4剂,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2剂后,过午寒热与夜半汗出显著减轻,4剂服完,寒热与汗出消失,咽干燥与ロ苦缓解,黄苔转薄,脉仍弦滑微数。惟右颊之肿胀如故。少阳趋于和解,热毒尚未控制,当乘胜挺进原方加野菊花30克,再服4剂。

三诊:颊部肿胀全消,精神好转,但仍感乏力,咽部色淡红而润,舌苔薄淡黄有津,舌质色正,脉缓弱。热病之后,气阴未复。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石斛,4剂。配合食疗养之,日进沙参粥。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使枢机畅利,内外通达,热毒或从外散,或从内消,自无郁滞而消散。而升麻甘苦平微寒,善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与蒲公英配合,有很强的解毒消肿作用。 

医案二

杨某,男,38岁,患者于半个月前因突然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进住本市某职工医院,初以“病毒感染”,注射柴胡针、庆大霉素,服板蓝根冲剂等,治疗1周未效。继则经各种必要检查,排除疟疾、结核、心肌炎、胆囊炎等,也试用过抗疟药、抗生素及中药银翘、白虎等亦未效。乃自动出院前来门诊,自诉每日上午如常人,午后渐觉恶寒发热,自量体温38~38.8℃,头痛,周身酸软,至夜半微汗出而热解,口苦,咽干舌燥,不欲饮,胃脘痞满,偶有恶心,不欲进食,大便日2~3次,稀溏不爽,小便短黄。察其面色苍暗,神疲懒言,呼吸调匀,脘腹濡软,舌苔黄厚而滑,脉滑数。

辨证要点:

1、口苦,咽干舌燥,不欲饮,胃脘痞满,偶有恶心,不欲进食,往来寒热,少阳柴胡证悉具。

2、舌苔黄厚而滑,胃脘痞满等,表明夹湿热。

辨证其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不欲食,少阳半表半里之定证已具,和解少阳之法。

方剂:

一诊:

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20g   黄芩15g   党参15g   半夏10g 
生姜10g   红枣10g   甘草5g     青蒿15g 
每日1剂,服3剂。

二诊:

恶寒发热略有减轻,但体温仍在38℃左右,恶心除,余症如故。其往来寒热仍存,示少阳定证仍在,但胃脘痞满,苔黄厚而滑,说明内尚兼湿热。

小柴胡汤、藿朴夏苓汤与蒿芩清胆汤化裁与服。
柴胡20g      黄芩15g     青蒿15g     竹茹15g 
藿香15g      厚朴15g     茯苓15g     茵陈15g 
法半夏10g   枳实10g     白豆蔻10g 
每日1剂,服3剂。

三诊:

上方服完2剂,体温正常,往来寒热已罢,口中和,胃脘适,饮食知味,3剂服完,已无任何不适,惟食量尚未恢复,稍多进饮食则感饱闷不舒,乏力。察其舌苔薄白而滑,脉平。是邪气已去,脾胃未复,拟楂曲平胃散加扁豆、山药3剂调理而愈。

伤寒论只阐述了风寒自表入,侵袭半表半里所致少阳证,对湿热邪气自口鼻入,直犯中道,留恋三焦所致少阳证,却未涉及。而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说:“伤寒少阳病者和解表里之半,用小柴胡汤即可,而少阳三焦湿热,则应分消上下之势,当用杏朴苓之类,或温胆汤之走泄”。采取伤寒温病合法治之,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与温病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三方合治,既调畅少阳枢机,又通畅三焦,使气机得畅,湿热得以有所出路。

医案三

牟某,男,53岁,因长期患原发性高血压导致全心衰竭,发生浮肿入院 。刻诊:患者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吐痰甚多,心悸气短,胸腹胀满,右上腹痞块(肝大),按之疼痛,口渴喜热,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下肢冰凉,全身浮肿发亮,按之没指,久久不起,口唇紫暗,舌淡嫩苔白润,脉弦而结代。时正初秋,已有凉意,同室病员均需裹被而眠,而本例患者却睡不盖被,还摇扇不休,不畏寒而反恶热。当时认为阳虚水肿,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候,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温通阳气,凡20余日,浮肿略减,余症如前。西医试图降其血压,配以硫酸镁注射,连续5日,浮肿大作,较前更甚,患者自诉体热难受。乃停用上述方药与硫酸镁,采用“利水通阳”治法,用大剂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味。

方剂:

桂枝20g      茯苓50g       白术20g      泽泻30g
猪苓30g      陈皮20g       生姜皮30g  桑白皮30g
大腹皮30g   丹参20g      川红花10g
水煎服,每剂,分3次温服。
服第1剂,当晚尿量大增,连予4剂,肿消大半,体热尽解,心功能改善,再事调理,出院。
心肾阳气虚极,故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阴盛阳虚,浊水瘀血停聚,残阳被格拒于外,故出现恶热之症;阳虚水泛,则见全身浮肿发亮;水停血停,水瘀互结,血脉不通,则口唇紫暗,肝大。故以重剂五苓散合五皮饮以利水而通阳为主,稍加丹参、红花,取行水先行血,血行水自行之义。

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本在于阳气大亏,但现阶段因阳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液内蕴,日久致瘀,成为水瘀互结,郁遏阳气之证。若浊水不去,瘀血不尽,阳气就无以宣通,阳闭不通,不能蒸腾温煦四肢百骸,更易招致浊水瘀滞,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急则治标”,先去浊水以达通阳之功。因津液不化气阴,反凝聚而为浊水,阻碍气机,使小便利则阳气和,津液通,阴液自生,气化有源,含有以“通”为“补”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