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类方,你搞懂了吗?

 时光之心qgcy4z 2020-05-31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青竹360°伤寒背诵训练营』通过医案讨论了泻心汤类方的几种应用,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大黄黄连泻心汤,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通过结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记忆。

医案一

杨某,男性,51岁,症见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已三年余,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空腹胃痛加重,大便潜血(++),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呆食少,纳后心下满甚,胃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口苦口干,舌红苔腻,脉则沉弦。

辨证要点:

1、纳呆食少,纳后心下满甚。(心下痞)
2、胃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口苦口干,舌红苔腻,脉则沉弦。(寒热错杂)

条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功效和中降逆,消痞散结,主治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中焦痞阻,升降失常。症见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和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辨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焦者。

寒热错杂,心下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2g    干姜6g    党参6g    炙甘草6g
黄连10g    黄芩10g  大枣7枚   伏龙肝90g

二诊上方服6剂,胃脘疼痛已缓解,大便化验已无潜血,于上方略行加减,连服20余剂,诸证尽消,尔后又经数日治疗,复查溃疡面已愈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类聚方广义》中说: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下腹,每辘辘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本方,或甘草泻心汤及生姜泻心汤,每有著效。

医案二

张某,男,48岁,患者因咳嗽感冒发烧5天住入某医院,经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咳嗽缓解,一日忽然头痛并逐渐加重,烦躁,出汗,身软无力,纳差,无呕恶,经颅内x光片,脑超声波,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给予鲁米那、去痛片等药物无效,而邀余会诊。患者面色青黑,四肢冰冷,头痛犹如棒击之苦,前额闷,昏蒙蒙然,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脉濡数,舌质胖淡,苔晦黄厚腻而润。

辨证要点:

1、患者面色青黑,四肢冰冷,脉濡数,舌质胖淡。(肾阳虚衰)
2、头痛犹如棒击之苦,前额闷,昏蒙蒙然,苔晦黄厚腻而润。(湿热中阻)

条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功效泄热消痞,扶阳固表。主治无形邪热壅聚心下,痞满不通兼表阳不固之热痞。症见心下痞,按之濡,汗出,恶寒等。

临床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道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神经性头痛,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病辨证属邪热壅聚,阳气不足者。

证属肾阳虚而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味。

生大黄10g    制附子10g    黄连6g    黄芩10g
干姜9g         法半夏10g    茵陈15g  木通10g
滑石30g

3剂,每日一煎,水煎,分三次。

二诊服药后第1天,大便6次,第2天5次,第3天4次,均为软便,未见稀溏,头痛明显减轻,舌苔始退,但每次便前略有腹痛,以前方加广木香9g,枳壳10g,3剂。

三诊大便日下次数依次减少,便前已不腹痛,头痛全消,脉转沉弱,苔转薄白,仍多汗,怕冷手足不温。改用金匮肾气丸,早晚各一丸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

《类聚方广义》中说:老人停食,憋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痞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欲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

医案三

患者男50岁,患浅表性胃炎多年,经中西药治疗不效,邀余为之诊治,自述长期来胃中嘈杂,嗳气吞酸,胃脘部胀痛不适,尤以饭后为甚,且常自闻胃中咕咕作响,舌淡嫩而边有齿痕,苔薄白且水滑,六脉沉弦。

辨证要点:

1、长期来胃中嘈杂,嗳气吞酸,胃脘部胀痛不适,尤以饭后为甚。(脾胃虚弱,心下痞)
2、常自闻胃中咕咕作响,舌淡嫩而边有齿痕,苔薄白且水滑,六脉沉弦。(水饮内停)

条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功效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主治胃虚食滞,水饮内停。症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等,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组成,临床主治病证类半夏泻心汤而偏于水气内停者。

生姜30g       半夏12g       黄连6g        黄芩10g
干姜10g       党参6g         炙甘草6g     大枣7枚      
茯苓30g

一周后上午二诊,患者欣然告曰,药后效果非常明显,服2剂胃脘胀痛减轻,嗳气吞酸亦止,且胃中反觉非常舒适,余望其舌已不见水滑,脉略弦,又处上方,共服20余剂,诸症失而痊愈。

《类聚方广义》中说: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闷,水饮升降于胁下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其上有块者,宜服此方。

医案四

贺某,女,38岁,因孩子暴死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神失常,每日下午至晚上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乱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清醒如常人,如此两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但时好时坏不能巩固,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心神或清醒如常,或迷迷糊糊,烦躁,懊恼,胸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善太息,易感动,脉数大无力,苔白腻。

辨证要点:

1、脉数大无力,苔白腻。(脾胃虚弱)
2、心神或清醒如常,或迷迷糊糊,烦躁,懊恼,胸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善太息,易感动。(心下痞,痰热时扰心神)

条文:

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利。主治伤寒中风,误下致脾胃气虚,中焦升降失常致心下痞硬而满,肠鸣下利俱甚,谷不化,干呕心烦等。

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以补中益气,故更适宜于脾胃虚弱者。

同时,金匮要略中也有甘草泻心汤,但其用为生甘草,主治湿热内蕴,浸淫上下之狐惑病,症见口舌生疮,大便黏滞,舌淡红苔黄厚腻。

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兼有痰热壅聚,时扰心神,方用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30g    半夏10g    党参15g    干姜6g
黄连5g         黄芩10g

连服3剂,证情大有好转,后此方加减服10余剂,诸症痊愈。

医案五

仲夏傍晚,一学生叩门告约:近一周来鼻间断出血不止,并在附近医院给予压迫止血,口服维生素k、止血敏等均未见效。余问曰:量多否?对曰:每次出血约20~30毫升,自述近三年来每至夏天就发此病,视其舌红苔黄而厚,脉洪大而数,颜面潮红,两目赤丝缕缕。

辨证要点:

1、每次出血约20~30毫升。(血量不多)
2、近三年来每至夏天就发此病,视其舌红苔黄而厚,脉洪大而数,颜面潮红,两目赤丝缕缕。(热迫血行)

条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解热消痞,泻火解毒,主治无形邪热壅聚心下,痞满不通所致热痞。症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关脉浮等

临床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出血类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急性肺出血等,循环系统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其他如急性菌痢,精神分裂症,此外本方外用可治烧伤、烫伤,肛门周围湿疹生殖器疱疹等病症,以上情况辨证属于热邪壅滞者。

辨为火热迫血之证,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川军9g    川连9g    黄芩9g    白茅根30g
怀牛膝10g

令其水煎顿服,连服三剂,第4天后来家告曰:上药服一剂大便通,日行二三次,出血明显减少,3剂尽,出血止,诸症除。随访至今,两年来未见复发。

出血一证,其病因不同而治法殊异,其中因火热所迫者较为多见。

清代唐容川著《血证论》中立此方为群方之首,颇有见地。他指出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是止血。

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注性味苦寒而入心,最善清泻心头。因此,临床凡辨为因火热所致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及崩中漏下等,治用本方急煎顿服其效甚佳。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薄荷 排版/薄荷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