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彥婷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六十卷影宋鈔本《詩話總龜》述評

 书目文献 2020-10-23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六十卷影宋鈔本

《詩話總龜》述評

巢彥婷

    巢彥婷,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

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1],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為繁富”[2],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3]此書宋刻本已不存。明代收入《永樂大典》,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明代還存有兩種鈔本,皆為一百卷,一藏北京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為八千卷樓舊藏。二明抄本抄手皆較為拙劣。北京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極精。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周本淳點校《詩話總龜》,以四部叢刊影印月窗本為底本,參校了兩種明抄本和清鈔本,并核實原文、考校出處,成為一個很好的通行本。

受當時條件所限,周本淳未能見到《天祿琳瑯書目後續》卷二十所著錄的一百卷“鈔手極工”的明抄本。此後《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披露,其中“詩”字韻保留的卷803至卷806共四卷《詩話總龜》。金程宇為之鉤輯,得佚文25條。[4]郝艷華、洪濤又補充12條,共得佚文37條。[5]張健撰《從新發現〈永樂大典〉本看〈詩話總龜〉的版本及增補問題》一文,指出明人改竄《詩話總龜》的程度和規模遠沒有前人想象的大。《永樂大典》本《詩話總龜》殘卷,對於正確認識《詩話總龜》的原貌和演變經過,有著重要的意義。

此後,周興陸於《文匯報》發表《從新發現宋鈔本考察〈詩話總龜〉早期形態》一文,指出臺北國家圖書館藏一部六十卷本《詩話總龜》(以下簡稱六十卷本)有著較高的文獻價值,但限於篇幅,并未對這個版本作深入探討。筆者對此本作了詳細考察,利用此本作了輯佚和文字、出處考訂的工作,并得出六十卷本出於宋刻本、屬於另一版本系統,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的結論。 

一、六十卷本《詩話總龜》的版本源流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六十卷鈔本《詩話總龜》,分為前集、後集、續集,各二十卷。該館善本書目中並未著錄這個鈔本。此鈔本每頁9行,每行22字,每條首行頂格,字體為工整楷體,前集首卷首页有“诗话总龟卷之一前集 益都褚 斗南 仁杰 纂集”字樣。褚斗南此人,方回《桐江集》中卷七《渔隐丛话考》中有提及:

閎休(阮閱字)《詩總》舊本,餘求之不能得,今所謂《詩話總龜》者,刪改閎休舊序,合《古今詩話》與《詩總》,添入諸家之說,名為《總龜》,標曰“益都褚鬥南仁傑纂集”,前、後、續刊七十卷,麻沙書坊捏合本也。[6]

又同卷《詩話總龜序》:

《詩話總龜》前、後、續別七十卷,改阮閎休舊序冠其首。閎休《詩總》不可得,而閎休舊序全文在《漁隱叢話後集》第三十六卷中可考。……按今《總龜》又非胡元任所見閩本《總龜》矣。今餘所見序,乃見用閎休語而文甚不佳,序之尾曰“歲在屠維赤奮若”,即當是紹定二年己醜書坊本也。書目引《南軒》、《東萊集》,便知非乾道五年己醜。所謂作序人華陽逸老者,書坊偽名;所謂集錄益都褚鬥南仁傑者,其姓名不芳。中間去取不當,可備類書談柄之萬一,初學詩者,恐不可以此為准也。[7]

周本淳糾正了郭紹虞的觀點,認為方回前後兩處提到的只是“麻沙書坊捏合本”的七十卷本,是同一個本子。同時,《桐江集》為鈔本,誤字較多。周本淳認為“前、後、續刊七十卷”與“前、後、續別七十卷”二者之間,必有一者為誤。但當時未發現這一係統的本子,故而並未得出更深一步的結論。而周興陸認為:

方回說《詩話總龜》前後續別(刊)七十卷,此書分為前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續集二十卷,凡六十卷,且已包涵後來明刻本的所有門類,無逸佚跡象,疑方回所謂‘七十卷’,乃‘六十卷’之誤。清代錢曾《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就曾著錄過一部前十卷後五十卷的六十卷本。方回所說的華陽逸老的序,此鈔本無。[8]

六十卷本的門類雖與通行的百卷本[9]基本一致,但並不能說明六十卷本的內容與百卷本一致。錢曾著錄的前十卷、後五十卷的六十卷本,與此本也顯然大不相同。至於華陽逸老之序,首先,六十卷本中不見任何一篇後世所見的《詩話總龜》序文,不獨華陽逸老之序。其次,此六十卷本為鈔本,應有底本。傳抄時遺漏序文,亦是可以理解的。綜上,筆者認為不應草率地認定方回將“六十卷本”誤作“七十卷本”。

目前看來,六十卷本分前、後、續集,各二十卷。而方回文字若作“前、後、續別七十卷”,則前、後、續集各二十卷,別集十卷,正符合七十卷之數。前、後、續、別的順序,亦是宋詩話中常見的詩話續作的編集順序。張健認為七十卷本與明本《詩話總龜》之間有繼承關係,且七十卷本為前後集,是不夠妥當的。[10]而周興陸認為方回“七十卷”是“六十卷”之誤,但“七十卷”兩次出現,兩次皆誤的可能性較低。且“六”誤作“七”,音形皆不近,似無可能。方回說的“七十卷”,應是實數。六十卷本前集首卷首页的“诗话总龟卷之一前集 益都褚 斗南 仁杰 纂集”字樣,亦與方回所言“標曰‘益都褚鬥南仁傑纂集’”相符。可以認為,六十卷本與方回所言“七十卷”本,有著直接的聯繫。經過文獻考校、逐條比對,發現六十卷本的內容,較通行本多出一些條目,然而也不乏見於通行本而不見於六十卷本的條目。以留題門為例,共有97條材料,其中31條不見於六十卷本。六十卷本較之百卷本缺少的條目,存在兩種解釋。其一,六十卷本的編者褚斗南在編纂時作了刪削。其二,六十卷本是在百卷本完全成型前出現的本子,故而百卷本中後來補入的條目並未出現在六十卷本中。

筆者傾向於第二種情形,理由有二。首先,既為“麻沙書坊捏合本”,在書商逐利的前提下,內容自是越多越好。從書中刪去已經編入的大量條目,花費時間精力卻並無獲利,於常理不合。其次,七十卷本材料應較六十卷本為多。從七十卷刪改為六十卷的可能性較小,而從六十卷增補為七十卷的可能性較大。目前看來,七十卷本的材料可能與百卷本基本一致(外加從《永樂大典》殘卷與六十卷本中輯得的佚文),是最為完整的版本。筆者推論,六十卷本是七十卷本的中間形態,七十卷本是在六十卷本的基礎上增補內容、增設別集後形成的。至於編者,六十卷本應出於褚斗南之手,七十卷本很有可能仍是褚斗南的成果,但亦不能排除由他人續編增補的可能。

周興陸文中認為六十卷鈔本《詩話總龜》為宋鈔本,主要依據即是“益都褚斗南 仁杰 纂集”這樣恰與方回描述相合的署名。此外,就是“太祖”、“仁宗”、“太宗”、“真宗”、“景佑”、“上”、“御”前均空格,且避宋諱(如“貞”作“正”、“玄”作“元”)。但這可能是出於因襲底本的緣故,而並不能說明此本便是宋鈔本。事實上,此本存在著不少文字錯漏、斷行、缺行乃至空頁的情況,顯然是由於原本漫漶之故。此本的底本,應當就是方回所謂紹定二年(1229年)“麻沙書坊捏合”的宋刻本。按方回文意,此本在宋代流傳較廣,當不至出現缺乏完備底本的情況。而此本抄手雖字跡優美工整,但對宋代人事顯然並不熟悉,多有錯漏,如“《雲溪友議》”誤作“《雲漢支議》”,“《冷齋夜話》”多次誤作“《冷齊夜話》”,“王直方”誤作“王真方”等。因而筆者認為,此本出於宋刻本,為影宋鈔本,但並非宋鈔本。

二、六十卷本《詩話總龜》的版本系統

六十卷本與通行的百卷本相比,差異是較為明顯的,二者分屬不同的版本系統。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門類的劃分上。試將六十卷本與百卷本所分的門類列表比較,如下:

六十

卷本

前集:聖制、賡歌、禦宴、榮遇、知遇、忠義(上下)、孝義、友義、宗族、仁愛、稱賞、志氣、述志、求意、幼敏(上下)、諷喻(上下)、詩進、投獻、自薦、稱薦、達理、博識(上下)、豪放、恬退、留題(上下)、苦吟、警句(上中下)、句法、琢句、用字、押韻、用事、書事、感事(上中下)、故事、評論(上中下),共36門

後集:神仙(上中下)、隱逸(上下)、釋氏(上中下)、道士、藝術、麗人(上下)、佞媚、俳優、鬼神(上下)、靈異(上下)、紀夢(上下)、寓情(上下)、宴遊、歌詠、唱和、詼諧(上下)、箴規、譏誚(上中下)、怨嗟(上下)、詩讖(上下),共20門

續集:雅什(上下)、辨疑、正訛(上下)、詩病、詩累、效法、體格、評史(上中下)、品藻(上下)、寄贈(上中下)、送別、傷悼(上下)、樂府、紀實(上中下)、詠物(一至四)、詠茶(上下)、飲食、器用、節候、技藝、拾遺,共21門

百卷本

前集:聖制、忠義、諷喻、達理、博識、幼敏、志氣、知遇、豪放、詩進、稱賞、自薦、投獻、評論(一二三四五)、雅什(上下)、苦吟、警句(上中下)、唱和、留題(上下)、紀實(上中下)、詠物(上下)、宴游、寓情、感事(上下)、寄贈(上中下)、書事、故事、詩病、詩累、正訛、道僧、詩讖(上下)、紀夢(上下)、譏誚(上中下)、詼諧(上下)、樂府、送別、怨嗟、傷悼、隱逸、神仙(上中下)、藝術、俳優、奇怪(上下)、鬼神(上下)、佞媚、琢句

後集:御製、賡歌、御燕、榮遇、忠義、孝義(上下)、宗族、仁愛、友義、幼敏、志氣、述志、求意、諷喻、達理(上下)、博識、豪放、稱賞、稱薦、投獻、評論(一二三四五)、評史(一二三四)、辯疑、正訛、隱逸、恬退、警句、句法、苦吟、留題、寄贈、故事、書事、感事、用事、紀實、用字、押韻、效法、節候、詠物(上下)、詠茶(上下)、格致、效法、詩病、樂府(上中下)、傷悼(上下)、寓情、游宴、怨嗟、譏誚、箴規、詼諧、神仙(上下)、歌詠、鬼神、釋氏(一二三四)、麗人(上下)、飲食、器用、技藝、拾遺






對比六十卷本和百卷本的分類情況,很容易發現二者的差異。學界普遍認為,百卷本前集五十卷,基本為阮閱本人纂集,其分類也基本保存了阮閱《詩總》的原貌。而後集五十卷,則出於後人續補,分類與前集有著繼承的關係,亦作了許多新的開拓。綜合前、後集來看,百卷本的分類順序較為混亂,甚至存在前後重出的門類,缺乏條理。而六十卷本的分類則較為整齊,顯然是規劃整合的結果。

周興陸認為百卷本對六十本的改編,主要體現在從“聖制”門中分出“禦制”門,從“釋氏”門中分出“道僧”門,“豪放”門明本改為“狂放”門,“體格”門改為“格致”門這四處。而事實上,百卷本續集中已經出現了“御製”門。另外,“道僧”門並非簡單地從六十卷本中分出,而是由“釋氏”門與“道士”門合成的。

在具體考察六十卷本的類目之後,發現了更多的差異。如六十卷本後集的“靈異”門,共有材料二十四條,實際應為百卷本前集的“奇怪”門,二者的材料基本對應。又如六十卷本續集“評史”門的材料,在百卷本則歸入“拾遺”門。再如六十卷本續集“品藻”門的多條材料,出自百卷本的“評論”門。

其次,六十卷本門類下的具體條目歸屬亦與百卷本有所不同。如六十卷本“體格”門首條“鄭谷與僧齊己”條,在百卷本中屬後集的“忠義”門。又如六十卷本後集“詼諧”門中,有四條材料亦見於百卷本後集的“箴規”門。以上二個例子,反映了六十卷本對百卷本的改編。再如六十卷本後集“道士”門中“蓬州道士”條,見於百卷本後集“釋氏”門。這個例子則說明百卷本對六十卷本中歸屬正確的材料,作了錯誤的歸類。可以視為百卷本在六十卷本之後,又作了重編和調整的例證。

再次,六十卷本與百卷本文字上亦存在差異。六十卷本的異文中,有某些異文不同於此前的任何一個本子。如“御宴”門中“神廟時經月每夕有赤氣”條,末尾有“皆以是詞為驗”數字。這句話不見於任何一個百卷本,但使得句意更加圓潤流暢。又如“知遇”門“蜀人雍陶以進士第”條:“陶聞之,延進上座,歡狎如曩昔之友”,此處“進”字應為“道”(馮道)字之誤,其他版本皆無此字,均作“延上座”。再如“忠義”門下“杜子美詩云公若登臺輔”條,末尾:“此二公之心,皆子美之心歟?”其他版本皆沒有這句話。

這類例子數量過多,不勝枚舉。總之,六十卷本和百卷本存在明顯的差異,是並行的兩個版本系統。若打一個不嚴謹的比方,成型後的百卷本如同一顆大樹的橫截面,一道道年輪反映了它歷次增補和調整的過程。而六十卷本則如同一道位於年輪內層和外層之間的痕跡,從中可以解讀出在百卷本定型前《詩話總龜》的種種信息。

三、六十卷本《詩話總龜》的價值

六十卷本《詩話總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對於考察《詩話總龜》的成書經過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1.輯佚

筆者利用六十卷本進行輯佚,共得到55條材料,見本文附錄。[11]值得注意的是,六十卷本《詩話總龜》的佚文與利用《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輯得的佚文重合度很高。從《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中共輯得37條佚文,其中26條出現在六十卷本的佚文中。這說明了六十卷本佚文的重要性,也從側面證明了《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中佚文的可靠性。

此外,利用六十卷本還可以輯得他書中的材料。如這條《閒居詩話》中的材料:

偽蜀辛酉歲有隱跡於陶沙者,不知所從來,戴破帽,攜鐵笆竹畚,多於觀寺閑處坐臥。有文谷遇之,以禮接之。忽誦谷新詩數篇,又詠自所作詩曰:“九重天子人中貴,五等諸侯閫外尊。爭似布衣雲水客,不將名字掛乾坤?”[12]

此條見於《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六隱逸門,無出處。整理者周本淳系之為《茅亭客話》。今以六十卷本《詩話總龜》校之,此條出處應作《閒居詩話》。又,六十卷鈔本此條後的三條材料,依次為王冀公、劉概、韓退條,出處皆署“閒居詩話”或“同前”。因而此處的出處當爲可信。此條未見於郭紹虞《宋詩話輯佚》中輯佚的《閒居詩話》。

又如:

范文正鎮越,民曹孫居中卒,子幼家貧,公助之以俸錢百緡。治巨舟,差老衙校送歸,作詩一絶,戒其使曰:“過關津,但以吾詩示之。”詩云:“十口相將泛巨川,來時煗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兒寡婦船。”

此條見於六十卷本續集卷十五紀實門,出處注為“同前”,即《青瑣集》,應出於《青瑣高議》。但今本《青瑣高議》無此條,可能是《青瑣高議》的佚文。

  1. 2.校訂文字

將六十卷本與百卷本對校,發現六十卷本的文字存在一些誤字、缺字。但同時,六十卷本中也有一些異文,較之百卷本為優,對於更好地理解文意有著很大的幫助。

六十卷本可用於釐清文字,如百卷本前集“諷喻”門中的這條:

王文正公旦在中書僅二十年,魏野贈詩曰:“聖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書十四秋。西祀東封今已畢,可能來伴赤松逰。”公袖書以進,累表求退不許。青箱雜録。[13]

此條之後的一條:“別本云:‘昔時宰相年年出,公在中書十一秋。西祀東封俱已了,如今好逐赤松游。’”周本淳先生注:“明抄本無此條,疑為夾注。”據六十卷本,此條附於“青箱雜記”後,確為夾注。

六十卷本可用於改正誤字,如百卷本前集“苦吟”門中的這條:

陳舎人從易,當時文方盛之際,獨以醇儒古學見稱,詩類白樂天。蓋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後進學者争效之,風雅一變,謂之崐體。由是,唐賢諸集幾廢而不行。陳公時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去”、“落”,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歎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六一詩話。[14]

將此處的“去”字補入“身輕一鳥”句後,“身輕一鳥去”,似於文理不合。而六十卷本“去”作“云”,此句當點斷為“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又對照《六一詩話》原文,亦作“云”而非“去”,故此處作“云”應當是正確的。

六十卷本還可用於補入缺字,如百卷本後集“御宴”門中這條:

神廟時,經月每夕有赤氣見西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人以為皇子生之祥。故禹玉作《大燕樂詞》云:“未曉清風生殿閣,經旬赤氣照乹坤。”未幾,皇子生,大燕群臣於集英殿。文正公日録。[15]

這裏的“經月每夕有赤氣見西北隅如火”較為難以點斷。六十卷本此處“如火”作“如火星”,此句就變為“經月每夕有赤氣,見西北隅,如火星”,讀來較為通順。

六十卷本還有較之百卷本文字意長的地方。如百卷本“孝義”門中這條:

王荊公初去臨川,詩云:“馬頭西去百霑襟,一望親庭更苦心。已覺省煩非仲叔,安能養志似曾參。”赴調西去時詩也。非仲叔則自傷不能養口體,不如曾參則自傷不能養志也。人自一官所驅乃爾,爲志亦豈得已哉?後又有詩云:“古人一日養,不以三公换”正爲此尔。[16]韻語陽秋。

此處百卷本與《韻語陽秋》均作“人自一官所驅乃爾”,六十卷本“自”字作“為”字,此句作“人為一官所驅乃爾”,文意較百卷本通順許多。

3.補正出處

六十卷本中材料的出處與百卷本存在著一些差異。核對內容後,發現百卷本中材料的出處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條目百卷本並未註明出處,而六十卷本則註明了材料的來源。有些條目百卷本註的出處存在錯誤,可以依據六十卷本對其進行修改。

前者如百卷本前集“詼諧”門中,“開元中宰相蘇味道”條、“武后朝左司郎中張元一”條皆未註明出處。[17]周本淳繫之為《本事詩》,但此二條在六十卷本中與出自《古今詩話》的“太宗時進士同年有數人”條相接續,并註有“同前”字樣,故而應當皆出於《古今詩話》。核對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後發現,這兩條材料確實見於《古今詩話》。雖然《本事詩》較之《古今詩話》早出,但註為《古今詩話》應當更符合作者編纂時的情況。

後者則以百卷本後集“麗人”門為例,其中“文潞公守洛”條的出處并非《詩說雋永》,而是《東皋雜錄》。“朝奉郎丘舜中”條的出處并非《苕溪漁隱叢話》而為《西清詩話》。“後山詩話退之詩云長安眾富兒”條,出於《䂬溪詩話》而非《苕溪漁隱叢話》。[18]

此外,六十卷本還可用於修正材料的次序與分合。百卷本後集“隱逸”門中,“陳摶周世宗嘗召見”條後為“康節除秘書省校書郎”條,之後一條是“後復再召,摶辭曰:‘九重仙詔,休教丹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19]這樣的內容明顯應當接續在“陳摶周世宗嘗召見”條之後。此條不見於月窗本,由周本淳補入,但並未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六十卷本則收錄了“陳摶周世宗嘗召見”條完整的內容,證明了這條材料應是“陳摶周世宗嘗召見”條的後半部分。又如百卷本後集“釋氏”門中“陳體常答黃冕仲二書”條,後半部分為“《冷齋夜話》云:‘陳瑩中北歸過南昌……一夜飛鳴報老禪’”。[20]二者顯然並非同一條材料,應當拆分為兩條。

4.還原早期形態、推論成書經過

由於和百卷本分屬不同的版本系統,六十卷本有著較高的文獻價值。利用六十卷本,可以推斷出《詩話總龜》的早期形態和百卷本《詩話總龜》的成書經過。

《詩話總龜》最早的形態,是阮閱所編的《詩總》。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錄了阮閱《詩總》原序,引錄如下:

余平昔與士大夫遊,聞古今詩句膾炙人口,多未見全本及誰氏所作也。宣和癸卯春,來官郴江,因取所藏諸家小史、別傳、雜記、野錄讀之,遂盡見前所未見者。至癸卯秋,得一千四百餘事,共二千四百餘詩,分四十六門而類之。其播揚人之隱慝,暴白事之曖昧,猥陋太甚,雌黃無實者,皆略而不取。至其本惟一詩而記所取之意不同,如“栗爆燒氈破,猫跳觸鼎翻”,“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載所作之人或異,如“幾夜礙新月,半江無夕陽”,“斜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如此之類,皆兩存之。若愛其造語之工而舉一聯,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不知其全篇;亦有喜其用字之當而論一字,如“惠和官尚小,師達祿須干”,不知其所引自誤。如此之類,咸辨證之。然皆前後名公、鉅儒、逸人、達士,傳諸搢紳間,而著以為書,不可得而增損也。但類而總之,以便觀閱,故名曰《詩總》。倦游歸田,幅巾短褐,松窗竹几,時卷舒之,以銷閑日,不願行於時也。世間書固未盡於此,後有得之者當續焉。宣和五年十一月朔舒城阮閱序。[21]

由此可見,《詩總》編定於宣和五年(1123年)十一月。《詩總》原書十卷,共有“一千四百餘事,共二千四百余詩,分四十六門而類之”。採用分門別類的方法進行編排,是因為“但類而總之,以便觀閱”。而編寫《詩總》的原因,則是“聞古今詩句膾炙人口,多未見全本及誰氏所作也”。在編寫時,“猥陋太甚,雌黃無實者”皆不取,而其餘材料則予以考訂、辯證,分入合適的門類。總之,《詩總》一書旨在存詩,同時保留詩歌的本事。

《詩總》的材料來源是“所藏諸家小史、別傳、雜記、野錄”。張海鷗論證了《詩話總龜》前集基本為《詩總》原貌,且《詩總》編纂時曾受過《唐宋分門名賢詩話》和《古今詩話》的影響。[22]這樣的結論基本是正確的。阮閱稱“世間書固未盡於此,後有得之者當續焉”,則亦存在阮閱後來續作的可能。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序中稱:

紹興丙辰,餘侍親赴官嶺右,道過湘中,聞舒城阮閱昔為郴江守,嘗編《詩總》,頗為詳備。行役匆匆,不暇從知識間借觀。後十三年,余居苕水,友生洪慶遠,從宗子彥章,獲傳此集。余取讀之,蓋阮因古今詩話,附以諸家小說,分門增廣,獨元祐以來諸公詩話不載焉。考編此《詩總》,乃宣和癸卯,是時元祐文章,禁而弗用,故阮因以略之。[23]

胡仔於“紹興丙辰”年“侍親赴官嶺右,道過湘中,聞舒城阮閱昔為郴江守,嘗編《詩總》,頗為詳備”。紹興丙辰為1136年,可惜胡仔“行役匆匆,不暇從知識間借觀”,未能得見。13年後,“友生洪慶遠從宗子彥章(趙彥章)獲傳此集”。集中,“獨元祐以來諸公詩話不載焉”。胡仔分析原因,認為是宣和五年時“元祐文章禁而弗用”的緣故。

此後,胡仔又看到“閩中近時又刊《詩話總龜》”,此時《詩總》已變為《詩話總龜》,這個版本應當是《詩話總龜》最早的刻本。胡仔對其非常不滿,稱其“為人易其舊序,去其姓名,略加以《蘇黃門詩說》,更號曰《詩話總龜》,以欺世盜名耳”[24]。由於《苕溪漁隱叢話》序寫于紹興十八年(1148年),而據周本淳考證,此序寫於成書之前,《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並非成於紹興丙辰。[25]紹興十八年(1148年)正好為紹興丙辰(1136年)的13年後,胡仔得見《詩話總龜》,當在1148年後。因此在1148年前後,《詩話總龜》已有福建刻本。此時距阮閱1123年成書,已過了二十餘年。[26]

這時的《詩話總龜》只是補入了《蘇黃門詩說》即蘇轍的詩話,內容上改變應當不大。而從此以後,《詩話總龜》開始了不斷增補的過程。到紹定二年(1229年)六十卷本刊刻時,八十年間,《詩話總龜》的篇幅大大增加了,是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六十卷本是褚斗南在早期百卷本的基礎上彙編而成的。個本的時間順序應當是這樣的:

《詩總》(1123年)——閩中刊行的《詩話總龜》,補入《蘇黃門詩說》(1148年以前)——前期百卷本《詩話總龜》,補入大量材料——褚斗南纂集的六十卷本(1229年)——後期百卷本《詩話總龜》,補入更多材料——方回所見七十卷“麻沙書坊捏合本”,在六十卷本基礎上利用後期百卷本《詩話總龜》補入材料編成。

以上版本中,除阮閱《詩總》原本,應當皆是在福建刊刻的。《詩話總龜》的兩個版本系統,“六十、七十卷本”與“百卷本”,是並行不悖的。但“六十、七十卷本”此後失傳,僅余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六十卷影宋鈔本。而百卷本則傳播較廣。據周本淳考證,宋代至少有三種百卷傳抄本。其一為月窗本的底本。周本淳根據月窗本程珖跋“實抄錄未傳之書也”,認為其底本應是鈔本。但此處的“抄錄”,應是就編書過程而言,並非指此本為鈔本。其二為北圖明抄本、南圖明抄本與北圖“友竹軒”藏清抄本的底本。這三本同出一源,不僅卷目次序與月窗本不同,而且許多卷中較月窗本多出若干條。其三為《天祿琳瑯書目後續》卷二十著錄的明抄本,丁丙在題識中稱其“前集四十八卷,四十五類,後集五十卷,六十一類”,較其他版本前集少“苦吟”門,後集少“御宴”門。此本“鈔手極工”。[27]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部百卷鈔本,應當就是《天祿琳瑯書目後續》著錄的這個本子。明代《文淵閣書目》著錄有“詩話總龜一部六冊”,[28]應當就是《永樂大典》本的底本。而《永樂大典》編纂時利用的《詩話總龜》亦屬百卷本系統,可能就是《天祿琳瑯書目續編》中著錄的鈔本。

明人對於《詩話總龜》宋本,亦作了許多改編。張健認為《永樂大典》本少“樂府”等七門,“這七門是此後為人增補的。[29]周興陸指出這七門已經存在于六十卷本中,顯然並非明人增補,而是《永樂大典》底本刪削或殘佚的結果。[30]而《永樂大典》編纂時亦常有改動,存在著刪減或漏鈔的情況,《永樂大典》本缺少部分內容也是十分正常的。張健還認為紹定二年七十卷本與《永樂大典》本差別不大,七十卷本奠定了明本《詩話總龜》的基本規模,忽視了七十卷本與百卷本分屬不同的版本系統,是一個錯誤的結論。

月窗本程珖跋中稱:“校讎訛舛,芟剔重冗”,可見月窗本確實對宋本作了較多的刪改。張健認為月窗本、明抄本、永樂大典本的差異反映出《詩話總龜》在明代被增補的情況,忽略了版本的源流,是不能成立的。明代對《詩話總龜》或有少數幾條增補,但大體而言還是以刪改為主的。明抄本與《永樂大典》本基本保留了宋代幾個百卷本的樣貌,而月窗本則在刪改後廣為流傳,成為最通行的《詩話總龜》版本。

四、結論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六十卷影宋鈔本《詩話總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可用於輯佚、校訂文字、補正出處,乃至還原《詩話總龜》的早期形態,推論《詩話總龜》的成書經過。

六十卷本分前、後、續集,七十卷本分前、後、續、別集。六十卷本是七十卷本的中間形態,七十卷本是在六十卷本的基礎上增補內容、增設別集後形成的。六十卷本出於宋刻本,為影宋鈔本,但並非宋鈔本。六十、七十卷本與百卷本屬於不同的版本系統。六十卷本在前期百卷本的基礎上編成,七十卷本則在後期百卷本的基礎上彙編而成。

明人對《詩話總龜》宋代的百卷本作了許多調整。《永樂大典》本就有刪削的可能,而月窗本更是大量刪去了底本中的材料。明代的兩部鈔本,卻基本保存了宋代百卷本的樣貌。

無論六十卷本,還是《永樂大典》本,都有較通行本《詩話總龜》為優的地方,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本子。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明鈔本,抄寫精工,亦可以用於參校。若以這些版本參校,對《詩話總龜》進行重新整理,應當可以得到更為準確和接近宋本原貌的整理本。

此外,《詩話總龜》的《永樂大典》本與六十卷鈔本,都可以作為《詩話總龜》中引書的參校本。新發現的這兩個《詩話總龜》版本,對於《詩話總龜》引書的校勘、輯佚、整理,都能夠提供不小的幫助,值得引起重視。

注釋:


[1]《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下冊,頁1782中。

[2]《天祿琳琅書目續編》卷二十,見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八十七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66下。

[3]詩歌補佚的例子,參見點校本《詩話總龜》前言部份(周本淳撰,《詩話總龜·前言》,中華書局,1987年,頁3)。此外,郭紹虞先生《宋詩話輯佚》中大量利用了《詩話總龜》的資料,部份恢復了《古今詩話》、《王直方詩話》等重要詩學文獻的面貌。

[4]金程宇《新發現的〈永樂大典〉殘卷初探》,《文獻》,2005年第2期,頁166~169

[5]郝艷華、洪濤《〈詩話總龜〉輯補——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輯佚之一》,《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5年第4期,頁61~65、頁76;《新輯〈永樂大典〉所載〈詩話總龜〉佚文》,《文獻》,2005年第4期。

[6]方回《桐江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頁426~428.

[7]方回《桐江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頁429~430.

[8]周興陸《從新發現宋鈔本考察〈詩話總龜〉早期形態》,《文彙報》,20111030日,第11版。

[9]按:本文中以明鈔、明刻、清鈔本為百卷本的代表。此外,據張健的研究成果,《永樂大典》殘卷亦屬於百卷本系統,與今本的誤差一是源於《永樂大典》編纂時的刪削,一是由於明人對百卷本底本的刪削。金程宇認為《永樂大典》殘卷底本與通行本的底本並不相同,是一個迄今尚未為學界所知的本子,是不能成立的。

[10]張健《從新發現〈永樂大典〉本看〈詩話總龜〉的版本及增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101.

[11]其中不包括郝艷華、洪濤利用《永樂大典》殘卷進行輯佚時,收入的那部分已見於通行本《詩話總龜》但被收入不同門類的條目。

[12]《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上冊,頁437.

[13]《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上冊,頁7.

[14]《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上冊,頁129~130

[15]《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下冊,頁5.

[16]《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下冊,頁19.

[17]《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上冊,頁389.

[18]《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下冊,頁300~301、頁299~300、頁296

[19]《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下冊,頁114.

[20]《詩話總龜》,周本淳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下冊,頁290.

[2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六,廖德明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上冊,頁287.

[22]張海鷗《北宋“話”體詩學論辨》,《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26~31.

[23]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序,廖德明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頁1.

[24]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一,廖德明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頁75.

[25]周本淳《〈詩話總龜〉版本源流考略——兼向郭紹虞先生請教》,收入《讀常見書札記》,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頁17.

[26]此處考證參考了周本淳《〈詩話總龜〉版本源流考略——兼向郭紹虞先生請教》,《讀常見書札記》,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頁21.

[27]見南京圖書館藏明鈔本丁丙題識,周本淳點校本《詩話總龜》下冊頁320全文引錄。

[28]《文淵閣書目》卷十月字號第二廚書目,中華書局,1985年,頁137.

[29]張健《從新發現〈永樂大典〉本看〈詩話總龜〉的版本及增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98.

[30]周興陸《從新發現宋鈔本考察〈詩話總龜〉早期形態》,《文彙報》,20111030日,第11.

注:本文发表于《古典文献研究》第18辑上(凤凰出版社2015年),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巢彦婷老师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