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套路

 笔记财税 2020-10-26

ZHIYAN | 耿直研究



研   究    创   造   价   值

上市公司实际造假过程中,一般会根据“造假目标”,设定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然后根据销售净利率指标推算出需要虚增的营业收入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营业成本金额,进而计算原材料等营业成本明细金额,并根据具体期间费用率去匹配相关费用。

只要虚增利润,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必然要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负债不好虚减,绝大多数会虚增资产,资产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虚增资产,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增应收账款

造假企业在虚增营业收入的同时,虚增应收账款,然后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将虚增的部分消化掉。

应收账款不会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因此通过应收增速与营收增速的比较、收现比、净现比等比率分析很容易发现异常。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如果没有合理解释,往往会存在财务粉饰或舞弊造假。

这类方式简单粗暴,比较容易识别,是比较初级的造假方式。

第二阶段:虚增货币资金

很多人认为货币资金比较容易核查,不容易造假,但是众多案例告诉我们,通过伪造银行账户、银行流水、银行回单、假网银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然后通过私刻银行印章,制作虚假回函,或者直接与银行串通逃避审计和监管。

而康得新更是采用“资金归集”的“现代化手段”将货币资金造假和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升级到一定高度。开户银行更是创造出“应计余额”的创新方式,来帮助企业逃避审计和监管。

货币资金造假成本低,见效快,我们可以从经营角度和财务角度去判断,但是目前财务报告对客户和供应商的披露信息越来越少,增加了识别难度。财务角度识别造假的方式,我们后文详细讲解。

第三阶段:虚增货币资金,然后转换成其他资产

造假企业通过隐形或隐形关联方,甚至直接虚构第三方,虚构完整的交易,并完成打款,在现金流上不会发现问题。

货币资金会很快转为其他资产,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折旧、摊销等资产减值手段慢慢消化,或者直接采用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对外投资等方式转出。

具体方式为:

1、转为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容易发现异常。其他应收款金额不应过大,如果这两个项目金额较大且变动幅度较大,可通过报表附注查找原因,如没有合理解释,则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2、转为存货

虚增存货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尤其对于不易核查的农业企业而言。如蓝田股份、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獐子岛、尔康制药等等。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众多,分布广泛、存货不易核查等特点,虚增存货,然后通过一次性“洗大澡”或者慢慢通过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甩掉包袱。存货大幅异常波动,往往要引起重视。

3、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

由于在建工程有一定工期,资金投入大且不易核查,转固后可以通过折旧不断消化虚增部分,不容易引起注意。往往成为重资产企业财务造假的方式。发现在建工程多年未转固,并且资金投入与工程进度异常的企业,往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转出资金

投资会形成债券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报表项目,并购则直接控制被投资企业,可以并表利润,同时形成大量商誉。由于并购能够并表利润,往往成为某些企业炒作股价的主要方式。

此类方式可以通过披露的公告,去评估对外投资的合理性;

如某影视公司,花十几亿收购某些明星刚成立不久的影视公司,至于这十几亿是怎么分配的,公众不可能知道,这完全是明目张胆的割韭菜。至于对赌协议,就是一个笑话,你认为几页纸能值十几亿,出了问题最多算是经济纠纷,控股股东不会受到任何损失,买单的是广大韭菜同胞。

所以耿直研究的读者朋友,以后看到并购啥的不要兴奋的往里面冲,后面都是明晃晃的镰刀,这种故事讲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并购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如果某些企业连主业都搞不好,你还指望他能靠并购起死回生?

撒一个谎,要用无数个谎去圆!

通过上面的梳理,你会发现,如果企业财务造假,任何资产都有虚增的可能。

造假是个大工程,难度要远远高于正常做账;企业财务造假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如订单、合同、发票、银行流水、入库单、领料单、出库单……并且这些数据要一一对应,符合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另外用电量、运输费用、人员工资等需要与产能、产量、营收规模匹配。

只要企业造假就一定会有漏出蛛丝马迹,我们可以从经营层面,如固定资产规模与产能、产能与销量、工人工资与企业规模等数据的匹配性判断是否存在异常;也可以通过财务层面,如存贷双高、异常减值、降低坏账计提比例、改变存货计价方式、改变收入确认方式等异常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尤其要重视资产真实性和质量的判断。

耿直研究,将财务分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识别真假、判断优劣、预测未来

识别真假是会计分析部分,是财务分析的基础,更是判断企业价值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研究具体上市公司的同时,准备系统梳理识别财务造假的逻辑,并且像体检一样,设定一定标准去筛选企业的财务质量,以此来完善我们的投研框架。

记得关注,并转发朋友圈,感谢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