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的故乡》,让我重新认识了一遍贾平凹!

 旧故麻袋 2020-10-27

故乡,

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

——贾平凹

文丨旧故麻袋

说起文学,很多人都认为有些晦涩,它不单单是靠文字来记录,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赋予了思想和情感,拥有艺术之美,载体多样,但我们从未去探寻,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文学的源头是什么?有文学研究者说:“一个作家一生所描述的,其实都是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从哪里来?毋庸置疑,从成长的环境中来,从故乡中来。“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是写作的起点,是风格的锚地,是纠缠一生的爱恨交织。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历时两年,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就这样,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诞生了。


导演张同道自己本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同时身兼作家、教师、纪录片导演等多职,对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没有留下鲁迅生前哪怕一分钟的影像,这是失职的。我们不能再错过当代的杰出作家了。
 
于是他挑选了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六位作家,对他们的故乡进行深度挖掘,以他们的故乡为切入点,探寻他们笔下的文学脉络。


所以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看到贾平凹的“秦岭商州”,可以看到刘震云的“河南延津”,看到阿来的“川西北嘉绒西藏”,看到迟子建“塞北大兴安岭”,看到毕飞宇的“苏北水乡”,他们的故乡,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生出了更多的浪漫、诗意、情怀!
 
读过其中几位作家的一部或几部作品,其中最熟悉的两位作家是莫言和贾平凹,刘震云的作品我们常常在冯小刚的电影中看到,文学作品倒是没能读上,而迟子建、毕飞宇我更是陌生,至于阿来,他的那本《尘埃落定》至今还躺在书架上,没来得及拆封。


莫言想必大家都熟悉,毕竟他是为中国文学拿下“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他的《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我都看过,他注重乡土情怀,讲述的大多都是乡间社会,传统又先锋。

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上有说:在莫言的作品中,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崛起、生机勃勃,即便是最刺鼻的气体也让人心旷神怡,虽然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冷酷无情却充满了快乐的无私。


但我今天重点想讲的并不是莫言,而是贾平凹。他说:若不当作家,看门都看不好。


我只看过贾平凹的两本书:《秦腔》和《废都》,提起他,人人都绕不开那部颇具争议的《废都》,在贾平凹的长篇里,《废都》虽排不进前三,但偏偏是最有名、流传最广的一部。


《废都》笔锋的露骨和颓废,在当时并未给贾平凹带来荣誉,而是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因为不少人觉得低俗,报纸连篇累牍地发文批判,文坛更是群起攻之,甚至一度被官方列为“禁书”。


但实际上,贾平凹想要说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恩恩怨怨,他笔下的《废都》讲述了繁杂又细密的世俗生活,是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知识精英在现代商品社会绝望和幻灭的挽歌,是人文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颓废情绪的大曝光。
 
在《文学的故乡》中,他说后来很多人拿着《废都》来找他签名,但有很多都是盗版,于是每次一看到盗版,他就会留下收藏,至今手上已藏有60多种《废都》的盗版本。


但想要认识贾平凹的故乡,可以看看他之前写的那些秦岭,纪录片开篇贾平凹就说:秦岭是中国的龙脉,提携了长江和黄河,统领了北方和南方,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也是最有中国味的一座山。
 
贾平凹的老家在秦岭南麓,他说: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在我们村待过。他写的做多的是家乡商州,写商州的人、事、物。


《秦腔》就是贾平凹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写秦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来自民间的淳朴风情和美好人情。在他的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跟随贾平凹穿越秦岭,回到故乡商洛棣花,他身上也保持着那种淳朴厚道,走在秦岭中,你能看到他的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他和当地的农民打交道采风,十分自然。


他在家乡的故土上,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往事和故土上的漫游岁月。后来,还拍摄了贾平凹深入秦岭采风、写作《山本》的历程。


张同道说:“《文学的故乡》里有三个‘故乡’,作家的文学故乡、我这次回到的故乡和我希望观众看完之后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
 
文学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自己的文学梦,这意味着你有了诗和远方,有了自己的一片精神源泉、一个心灵的家园。


现在的世界太过物质与功利,大家关心更多的都和财富有关,追求的也都是财富上的自由,所以强烈的欲望让精神贫瘠,让愁苦无处可藏,偶尔我们的心也需要去一处可休憩的角落静一静,让文学点亮精神的灯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