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熊孩子,怎样最省?|| 母亲专属税收优惠

 笔记财税 2020-10-27
如果妈妈们开一期

#养孩子吐槽大会#

槽点除了说孩子太皮等

相信更多的会说


吐槽

养孩子太花钱了啊!

奶粉钱+

尿不湿+

学区房+

学费+

补习班+

留学+

租好房+

买房+

继续教育+

旅游玩耍+

结婚+

其他+

。。。。。。

不怕!国家来帮忙!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兴则国家兴。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出台了针对孩子教育支出的个税优惠政策。

孩子的成长

不仅有父母的托举

更有税收助力

Qustions

家里熊孩子满三岁了,送去上幼儿园了,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不是可以多扣1000元?

Answers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纳税人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的学前教育阶段的子女可以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这里面不考虑子女是否已经上幼儿园。

Qustions

家里有两个孩子,每人每月扣除1000元,总计2000元,夫妻俩,谁来扣啊?

Answers

每个子女按月一方扣1000元或双方各扣500元。两种方法可择其一,但是一经选定,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Qustions

子女去国外读书,父母还能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的支出吗?

Answers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0号)第十二条,子女在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应当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境外教育佐证资料。所以子女去境外读书还是可以扣减的。

Qustions

子女从三岁开始学前教育,接着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这一路读父母是不是就一直能扣除啊?

Answers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0号)第三条规定,子女教育可以扣除的计算时间分别为:在学前教育阶段,为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在学历教育阶段,为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也就是说,子女如果能连续性地一直深造,那您就能一直享受扣除优惠。对于连续性的学历(学位)教育,升学衔接期间也属于子女教育期间,同样可以申报扣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Qustions

子女万一本科考个几年才考上,中间备考的时间还能扣除子女教育吗?

Answers

不可以。

如果孩子已经高中毕业,未实际参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尚未取得本科学籍,不符合《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待本科考试通过入学后属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阶段子女教育。

子女如果选择边工作边读本科那就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扣除主体以纳税人本人为主。不过大学本科及以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可以由接受教育的本人扣除,也暂可以由其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扣除1000元,但对于同一教育事项,不得重复扣除。而且继续教育只能是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境外不行。除前面本科及以下的特殊规定外,在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期间应按每月400元定额扣除,且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

Qustions

未成年子女生病了,适用大病医疗专项扣除吗?

Answers

可扣除的医药费用支出包括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Qustions

“孟母三迁”,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到处搬迁,但是只能租房,房租太贵怎么办?

Answers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的,按每月1500元扣除;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1100元扣除;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800元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

Qustions

为孩子买房,能享受什么优惠政策?

Answers

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以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月1000元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年)。

养育不易

以您之皓首苍颜

换我之青春年华

感恩于您

感谢有您

爱相伴

长相思

母亲节快乐

来源:北京税务、上海税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