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络病的“络”才是糖尿病最精准的病位!

 中医药方便 2020-10-27

肥胖型或消瘦型糖络病,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进入虚损阶段,导致脉络瘀阻、闭塞、受损,形成络脉病变,可累及肾脏、眼底、外周神经、心脏、脑、下肢等,这些均为糖络病的络脉并发症,其发展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过程,并兼具糖络病的病变特点。


络脉基本概念

糖络病络脉病变所指络脉为广义之络,不仅包括了脉络等大的分支,也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和血络等广泛内容。

《灵枢·脉度》言:“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

《医门法律·络脉论》:“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少,亦以络脉缠绊之也。”将络脉逐层细化为络-系络-缠络-孙络,并指出孙络之间有相互络合气血交换的缠袢,更加丰富了络脉涵盖的内容。

络病则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包括络脉气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空虚、络脉损伤等气血虚实阴阳的病变,可表现为疼痛、麻木、发凉、萎废、精微渗泄、出血、水肿等症状。《内经》论及络病者数十百条,如《素问·调经论》:“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指络脉实的病变。《灵枢·逆顺肥瘦论》:“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指络脉阻结导致肌肉不温的寒厥病。《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指络脉损伤导致的出血。《素问·举痛论》:“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则指寒客脉络引起的疼痛。络病的本质即是络脉的运输、渗灌、环行、营养功能障碍。

由于络脉生理分布的多层次性、广泛性、网络性及络脉双向流动和满溢灌注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病位的多层性、病因的复杂性及病理上易于瘀滞,痹阻不通。


糖络病络脉病变的特点

一、络脉病分气血

络脉为有形之体,内含津血,同时又发挥渗灌、气化等功能,是形态与功能的载体,因此络中分气血,气属阳,主功能;血属阴,主形质。络气贯通营卫,循行气血;络血为营卫气化运行之有形场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提示疾病的发展,首先是功能的紊乱,继而转入形质的病变。络脉初病,气的渗灌、气化、循行功能紊乱、障碍,多为络之气病,病情尚轻浅,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功能障碍;病久不愈,血行涩滞,停而为瘀,痰瘀互结,渐成痼结,甚见血管闭塞,或见新生血管,此时病在血络,由气及血。因此可见,络脉病气分先病,继而气血同病,最终以血病为主。从临床表现来看,气病阶段可见血液流动学改变,如血黏度增加,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或肾络受损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或眼络受累引发视网膜黄斑水肿等。血病阶段多表现为微血管管壁增厚、毛细血管结构破坏,甚至出现新生血管。肾络损伤出现大量蛋白尿,眼络损伤眼底血管出现血管瘤、新生血管或出血。在血管超声检查中,气病及血病早期一般不会见到器质性改变,血病阶段则可见血管硬化或斑块形成等异常改变。

二、络脉病分寒热

《临证指南医案·诸痛》云:“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提示络脉病有寒热之别。络脉寒与络脉热的形成主要由病邪性质、病程长短及患者体质不同导致。糖络病郁、热阶段,火热炽盛,耗灼气津,气络渗灌、循行功能紊乱、障碍,津血循行不畅,流行迟缓,《金匮要略》言“极热伤络”,故首伤气络,临床多表现为面红、掌红,舌红,舌下络脉色红或绛红,甚或粗张,恶热,口干多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等脏腑络脉热象;疾病发展至虚损阶段,热象渐退,气损及阳,燥热阴亏逐渐转为阴阳两虚为主,络脉失于温养,又因气络更亏,津血凝滞渐成瘀血痼结,损伤血络,阳气运行失其载体,以致寒邪内生,形成络寒,临床多见畏寒、舌暗、舌下络脉色青或色黑,脉络塌陷,脉形细而短,或见有细分支,或成条索或团块,常见瘀点或瘀斑。一般来说,初病多络脉热,久病多络脉寒。

临床中亦常见到脏腑热络脉寒的情况,即口干口渴、小便赤黄、大便干等脏腑内热,与四肢(下肢多见)不温、怕冷、疼痛麻木等络脉虚寒并见,该情况或是寒客经络所致,或是经络亏虚所致,治疗当清脏腑热与温络脉寒并行,脏腑药与经络药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三、病位多层次性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络,或著络脉。”

说明络脉病有深浅不同的病理层次性,病之初起,外感六淫、疫疠、外伤之邪,从毛发入传而舍于络脉,与络中气血相并,郁滞不通,则“初病入络”,即疾病的初始阶段,病在人体浅表的络脉,病位浅,病程短,病情多较轻。

若病不愈,进一步可传于经脉,即《内经》所强调的邪由络传经,《伤寒论》六经传变多属于此。《医门法律》明言:“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

而经脉邪不去,进一步可再传络脉,即叶桂所云“邪传由经入络”,“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入络为血”。从络脉的层次性而言,这是络脉病深层次的病理改变,病在人体深层的络脉,病位深,病程长,病情较重,缠绵难愈。

由此可见,“新病入络”“久病入络”,只是络脉在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虽有病气病血的差异,但络脉瘀滞是其共同病理基础,叶氏“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重在论述深层次病理改变,其“久病入络”医案中,多见“肺络”“肝络”“脾络”“肾络”“胃络”“心包络”“少阳之络”等脏腑深部络脉,病变至此必然经历了由络传经再由经入络,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故两者并无矛盾。由“新”至“久”,反映的是病变由浅入深、由皮部络脉至经脏络脉、由络实至络虚、由局部累及整体的过程与机转,揭示了疾病的一般演变规律,也是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

四、病因复杂性

由于络脉广泛分布于机体内外,是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汇聚气血之处,故病理上也是邪气侵入、流传、舍居、外出的道路和门户,这就决定了络脉易病,且病因复杂。外感六淫,疫疠、外伤之邪,以及情志、饮食内伤杂病或初病不愈,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等皆可使络脉受病。一般而言,“初病入络”多是外感六淫、疫疠、外伤之邪,从皮肤肌腠入传于络所致;“久病入络”多为情志、饮食所致内伤杂病或初病不愈,病情迁移、反复发作所致,痰、瘀、毒等互结,阻滞络脉,渐成痼结,并最终损伤络脉。


本文摘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糖络病学》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