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碾盘转悠悠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碾由底盘和碾磙子组成,是旧时农村不可缺少的粮食加工器具。
每年秋后,刚刚收获粮食,各家各户便在碾坊门前排起了长龙,从此碾盘也就没白没黑吱呀吱呀唱个不停。它承载着每个家庭丰收的希望,在岁月的年轮中转出了悠悠的歌。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那时秋后的天空蓝的出奇,我的心情和天空一样晴朗。
奶奶背上半袋谷子,我用两只小手使劲拽着簸箕,我们一起到邻村的一个四面透风的小碾坊里,将稻谷精辗细压。
奶奶一圈一圈地推动沉重的碾盘,边推边用笤帚围着碾盘扫一圈,生怕有一粒谷落到地上。她推了一圈又一圈后,便用簸箕将谷子簸干净,嘴里还念念有词:“簸箕本是杨柳条,能工巧匠系的牢。碾上碾的珍珠米,把那糠芒送出巢。”
“奶奶您还会唱喳呀?”我仰起小脸惊喜的问。
奶奶说:“这可是我姥姥从小教我的,忘不了。我再给唱个听听:此物本是杨柳柴,长在南山河东崖(yai)。砍下一枝做碾棍,十指尖尖抱在怀。”
在奶奶动听的喳中,金黄的稻谷也化作粒粒饱满晶莹的珍珠。然而,对我而言,更期待的是奶奶做出的金灿灿、香喷喷的小米饭。 
这间碾房,是几个村子共用的,它将大公无私的品质和厚重淳朴的乡情浑然一体,在漫长的岁月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碾盘转出了几代人的温饱 ,碾出了乡亲们的幸福与希望。
碾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哪个村的先到,都自觉排队等候。遇到年纪大的大娘婶子,年轻的媳妇都主动帮老人推碾。边推边拉家常,大家从未红过脸、拌过嘴。 
据说,这一传统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刘三的年轻人,和老母相依为命。家里非常穷,缺衣少食。刘三是个出名的孝顺孩子。
 一天母亲病了,高烧不退,狂吐不止,躺在炕上一动也不动,眼看就要不行了。
母亲虚弱的呻吟像针扎一样,疼在刘三焦急的心上,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请郎中,刘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条小花蛇慢慢爬到刘三的身边,朝他不住地点头。刘三很惊奇,随着小花蛇慢慢向外走,走到一个角落里,停在一个破碗旁。碗里有些淡黄色的水,小花蛇盘在破碗旁,使劲地朝刘三点头。
刘三顿时醒悟,用舌头舔了一下碗中的水,清凉甘甜。他急忙将水端到屋内,轻轻扶起奄奄一息的母亲,慢慢给她喂下几口水。
顿时母亲的喉咙里“咯噔”一下,随后睁开了眼睛,不一会儿就能下床了。再看那只破碗,盛满了金灿灿的谷子。刘三和母亲赶紧跪在地上磕头,叩谢救命之恩。
起身后,母亲对刘三说:“三啊,我饿了,你到碾坊去碾碾这些谷子,给我做点米粥喝吧。”刘三满口答应,小心翼翼地捧着这碗谷子来到碾坊里。
就一碗谷子啊,对硕大的碾盘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刘三生怕碾压的过程中少了,他边推动碾盘,边死死地盯着,掉到地上一粒谷也赶快捡起来。这谷子对他来说,比命还重要。
他正推着碾,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眼前飞沙走石,乌云瞬间遮住了天空,紧接着电闪雷鸣。刘三双手捂住谷子,紧紧趴在碾盘上。
只见一道刺眼的电光闪过之后,一条金龙出现在草房里,龙头从门进入,龙尾伸出门外。
刘三吓傻了,闭上眼睛一动也不敢动。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睁开眼。他惊奇地发现,这时天空顿时晴朗,真龙不见了。而满碾盘的谷子堆成了小山,泛着金光。
刘三兴奋地蹦起来。他赶紧把谷子收回家,也接济左邻右舍一些。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村里很快传遍了,乡亲们都赶到小碾房来,瞬间把碾坊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都发现了墙上留着的真龙爪印。
“他二婶,可真神了,一定是真龙感动了,才下凡的。”
“可不是咋地?”
“咱们的三啊,确实是孝子啊。”
“我看也是。”
大家七嘴八舌,对刘三孝敬母亲赞叹不已。
从此以后,这间碾房也被赋予了神奇色彩,互帮互助和孝道在这小小的碾房里传承。也应了那句话:碾盘对碾盘——实(石)打实(石)。
一代代乡亲们的品性,犹如碾盘的实在与厚道,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如今奶奶已经离世多年了,碾盘恐怕在村中也难已找到了。可脑海中,那悠悠的岁月,那唱歌的碾盘,那四面透风的草房,那份淳朴的乡情,犹如一坛陈年老酒,愈益浓郁,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刘晓,山东博兴县人,喜爱文学,从事幼教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