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邹平——煎饼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代名词吗?这是外界对山东饮食的一知半解。就拿饮食来说,鲁菜在八大菜系有其独特地位,影响着京津地区,其中济南菜、孔府菜、胶东菜几种分系曾成为宫廷贡品,在北方可以说无出其右。面食有粗有细,花样百出,不输豫晋;米饭蒸煮,不亚江南。而煎饼这种面食知名度之所以大,盖因以前许多影视剧及文艺作品的宣传,煎饼俨然成了山东人的主要饮食。

有一出戏曲有两句唱词说:“一听皇上要出征,忙坏了东西两皇宫,东宫娘娘摊煎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看来皇上也不都是锦衣玉食,也要换换口味了。岂不知,当年太后老佛爷被八国联军追得东奔西跑,曾为吃到一个玉米窝头而大加赞赏,那是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的最好解读。

煎饼被误作美食代表,作为山东的一部分,邹平也“难辞其咎”。邹平地处鲁中偏北,位于鲁中丘陵与鲁北平原交界地带,煎饼这一食物尤其占有独特地位。煎饼做法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摊煎饼,也叫刮(邹平俗称夸)煎饼,一种是滚煎饼。邹平有一句歇后语:不敢(擀)是煎饼。两种寓意:一是什么也不怕,二是煎饼不和油饼一样用擀面杖擀而是摊。

摊煎饼主要原料是玉米,可添加点豆子、小米增加口感。制作这种煎饼,过去最令人头疼的是推磨子。先把玉米及其它原料加工成糁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了电磨加工省劲不少。把玉米糁子在水桶里用水浸泡一宿,把水桶提到石磨前,用面盆盛好放到石磨上面,舀一勺泡好的糁子放到石磨上的圆孔中,然后两人推着石磨柄转,推着石磨边推边往里面舀糁子,周而复始。

推着推着石磨,纹缝里磨糊滚滚流入下面的大盆中,这一勺勺磨糊沉浸着一家人的汗水。磨糊推完,下一步就是摊煎饼。把圆圆的铁鏊子支好,用秸秆柴草烧火,这时候家庭主妇们一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待鏊子烧热,往厚厚棉布做成的油擦上滴上一点油,擦一遍鏊子,鏊子光滑洁净,舀一勺磨糊放到鏊子中央,听到刺啦一声响,主妇拿起摊煎饼专用木耙飞快由里往外边刮边转着磨糊,转完一圈后看哪里有漏洞就赶忙找齐,最后剩下一点磨糊,木耙一挑,磨糊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入磨糊盆中,整个动作干净利落,眼疾手快,不能懈怠。这一潇洒的动作犹如戏曲演员亮相,这也是对自己完成杰作的欣慰,这在过去是考验家庭主妇的必要课题。

过去邹平乡村,也流传一个摊煎饼的小笑话。说是有一户人家有一姑娘相貌出众、心灵手巧,但是腿脚不好。到了相亲的时候,南方家里的人看到姑娘坐在鏊子旁边摊煎饼,见她擦鏊子、舀面糊、刮面皮、续柴火,一气呵成、不忙不乱、得心应手、动作娴熟,忍不住叫了一声“摊得好”,这样相中了女方。成亲后,男方发现姑娘是“瘫巴”,就找媒人算账。媒人反说:“你不是说摊(瘫)得好吗?”男方只好吃哑巴亏,默认了。笑话归笑话,但摊好煎饼与做一手好针线活儿,一样是过去妇女展示自己巧手能干的持家本事。

煎饼还真是这样,摊得好薄如纸;摊不好厚薄不均匀,饼上还有漏洞,没有卖相。摊好后,续上一点柴,看着煎饼边缘有点撅起,用戗刀戗一下,慢慢揭开,放到盖垫上。随后再用油擦一遍鏊子,舀上磨糊再摊成一个煎饼,再把前面摊成的煎饼盖在上面熥熟,接二连三,依次类推。一摞摞热腾腾的煎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便做好了。这时候,趁煎饼还热,鏊子下面的柴火还未熄灭,正好做些菜煎饼。把白菜或菠菜、韭菜、粉条切细,豆腐切碎,煎成微黄,拌在一起。有些食材要先炒熟,把煎饼铺平,将馅摊在一半煎饼上,另一半横折过来盖平呈扇形,四边折向内,两头往里一兜,再对折,在鏊子上烙至金黄色,就大功告成了。

再说滚煎饼。在邹平做得不多,主要原料是地瓜面。做法是把地瓜面或掺和上点玉米面等增加口感,和成面团,饧几个小时。把鏊子烧热,油擦一擦,把面团放到鏊子上,贴着边由外向里滚动,滚到哪里,面团就粘在鏊子上,转到中间再看哪里有漏洞再找平,做好一个再盖上一个熥熟。这种煎饼刚做好十分酥脆,有甜甜的味道,但是长时间吃不如磨糊摊的煎饼。过去农村,对这种滚着做的煎饼还有点嘲笑的意思,认为那些主妇们“愚”,不如摊煎饼手巧,其实都是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做法而已,这都是粗粮细做智慧的结晶。

在馒头紧缺的年代,煎饼因其做工精细、老少咸宜,过去在邹平乡村成为三大主食之一。说起什么食物也都与文化有关,煎饼也有美丽传说。民间传说,沂蒙山、章丘、邹平、博山等地同一个故事,都说自己是起源地,随便“拉郎配”。意思是,古代一小姐与书生早定下娃娃亲,小姐继母嫌贫爱富欲毁婚约,书生在小姐家里读书,继母吩咐家仆只准送纸笔不准送食物。小姐得知心疼书生,冥思苦想,把面糊摊成薄饼,如同宣纸一样。又把葱切头去叶捆成毛笔样,让丫鬟冒充纸笔送去蒙混过关。继母数日不见书生饿死,偷偷观瞧,见书生吃纸吞笔暗暗惊奇,认为神灵相助,遂成就了美事姻缘,后书生高榜得中,夫妻恩爱,煎饼故事随流传至今。

煎饼之所以过去在食物里能顶半边天,主要有别的食物不具备的优点。先说味道,经过粗粮的深加工,摇身一变能与细粮比肩,吃起来不再味如嚼蜡,难以下咽,还可以搭配蔬菜、鸡蛋、豆腐之类,是典型的粗中之冠。再说,就是耐储存。过去煎饼在阴凉的屋里,搭在竹竿上晾干,一两个月不会变质。虽说是推磨糊费点力气,摊煎饼时费点功夫,但是可以一劳长逸,摊上一天煎饼,半月二十天不用蒸干粮,省劲不少。最后是便于携带。出门在外包裹里叠上几张煎饼,要上一碗汤或找点水,一顿饭轻松了事。你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梁大娘,给还在喂奶的儿媳要碗面条,自己用面汤泡煎饼,这是八十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如今大米白面已是最为普通的寻常食物,煎饼所担负的重任已经卸下,随之而来的是成为调节口味的小吃。纯玉米面的煎饼风光不再,大豆、高粱、小米甚至芝麻、绿豆、核桃等较为高档的食材也填入其中,不但是口味复杂,而且附加值提高,档次也提升。

大葱、小葱是要卷的,羊肉、火腿、河虾、油条是要配的,各种增香增鲜酱料是要蘸的,夹起来看一看五颜六色,闻一闻香气四溢,尝一尝五味俱全,这也是与时俱进、继承发扬、开拓创新吧?据说赤壁大战前,诸葛亮造访东吴,孙权设宴款待,席面上南北大菜、满汉全席齐备,周瑜故意将江东的特色菜归置在孙权面前,以示固守江东之意。诸葛亮见状,命人取来煎饼,将除江东菜以外的其余菜肴卷入而食。周瑜大惊:“先生欲席卷天下乎?”诸葛亮笑答:“江东独存。”孙权听了,也取一张煎饼,卷入除川菜以外的菜肴,与诸葛亮相视而笑。自此,双方联合大败曹兵。这不,《厚黑学》曾评价三国,曹操以“心黑”著称,刘备以“脸皮厚”闻名。刘皇叔这边吃煎饼时没太“下作”,稍微脸皮薄了一点,没有“席卷一切”,到后来落得诸葛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归晋被司马家族捡了现成,山东人也只能吃煎饼卷葱了。

煎饼坦率豁达、包容万物,不管高中低档的食材让它搭配,便如虎生翼、妙笔生花,更是大至山东小至邹平人具备的外武内文、文武兼备的修养。

煎饼,是粗粮细做的典范。在生活困难时期,因其占一“细”字,花样翻新,改善了粗粮的口味,被人推崇备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因其占一“粗”字,属于健康食品,又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勤劳智慧的邹平人,继承发扬勤能补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的精神,记住乡愁,满足口福,吃出健康,快乐幸福。

作者:吕品,山东邹平人。先后在企业和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现供职于邹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