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在修无相寂止时“没有所缘物”?(上)

 已矣无 2020-10-31

怎么理解在修无相寂止时“没有所缘物”?(上)

弟子:师父,很多人对无相寂止中的“没有所缘物”理解不了。

师:对,“所缘物”的“物”就是物质,物质分三个的话就比较复杂,我们现在就不分了。我们现在的概念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物质,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心也是物质,有形有色的也是物质,我们人也是物质,这三个都是物质,所以我们也可以是所缘物。但是在无相寂止中被所缘的“相”,也可以说被所缘的“境”没有了,“境”和“相”是不是一个意思?

弟子:就是所观的“相”没有了。

师:所观的“相”或者所观的“境”没有了,这叫无相寂止。如果所观的有一个东西在,就是有相寂止。

弟子:这个所观的“相”不一定是实实在在、有形有色的东西,其实也包括心和不相应行。

师:假如说我们观呼吸,呼吸也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呀,但呼吸也是一个相呀。

弟子:对,如果观呼吸的话,其实也属于有相的,因为他还有“呼吸”这个相在。

师:对呀。无相是什么样的呢?无相寂止的注意力集中在哪儿呢?集中在一个状态上。完全没有“相”和“心”,任何东西都没有。有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们的感觉来说,如果比较紧绷的话,这个状态就比较狭隘。如果很放松的话,这个状态是无边无际的,非常非常宽广的感觉。如果是有一个对境的话,这个对境会扩大或者缩小,但无相寂止的时候没有这回事,没有这个感觉,就是这样的。

我们实修的角度来说,安住在这个状态中了,在这个状态中的感觉是什么的呢?感觉比较狭窄,不宽广——如果有这种感觉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心紧张造成的。这时候我浑身的神经都是紧张的状态,神经紧张的话我的肌肉、经络全部会在紧绷的状态中。这样的话,我安住的感觉就是非常狭隘的,不宽广。然后我就放松、再放松,但又不能过度放松,过度放松的话就会昏沉,慢慢放松到不紧不松的状态时,安住的感觉是非常非常宽广,无法形容的宽广,没有边际的一个感觉。但是这里面完全没有一个所缘,这叫无相寂止。

弟子:您刚刚不是说把物质分为三个吗,没有所缘是指没有色和没有心吗?

师:对,这是暂时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这么理解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说的是寂止,不要分那么复杂。如果从胜观的角度来说,心也是物质,不相应行也是物质,有形有色的也是物质,都是物质。物质的标准是什么?能发挥作用的就是物质。这样的话,心也能发挥作用,不相应行也能发挥作用,有形有色的东西也能发挥作用呀。这么分的时候,就只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了。为什么这么分呢?这样分的话,非物质就是心性,心性不是心,也不是不相应行,也不是有形有色的,每一种分法都有它自己的目的。

弟子:但是有些人觉得“这个状态”也是一个对境、也是一个所缘,这时应该怎么去说服对方呢?

师:假如我的所缘是这个东西,它可以变大或者变小,就这么一个对境。但是,刚才说的这个状态是无边无际的,完全无法形容的宽广,无法描述的宽广,这是经验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说大海是无边无际的,但大海还是有边际的,只是相对来说大海没有边际而已。但有时候这个状态又是特别特别狭隘,假如我非常专注地看着他的时候,你们都在我的眼前,但是我能看得见他,却看不见你们,就是这么个狭隘。如果我们的心高度紧张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也是高度紧绷的,然后这些肌肉也全部是高度紧绷的。这样打坐的话,如果我坐一个小时,下座的时候就累得要命。如果我以非常宽广的这种状态坐两三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下座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轻松,就跟睡了七八个小时的感觉一样,身心都特别放松。感觉上有这样的不同。我们现在说的对境,有形有色的才叫做对境。

弟子:无相寂止中的所缘指的是有形有色的对境,而不是指心。如果我们安住在心的状态时,其实也是无相寂止。

师:不是。现在我们是想象有个能缘的心,有个所缘的心——这是一个想象而已,完全不是感觉。我们以心观心的时候,就像看到这个手心一般——虽然不是眼睛来看的,但感觉非常非常明了,非常非常分明的这么一个能被感觉得到,然后在这个上面注意力集中。我们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以心观心,如果没有修到一定程度就以心观心的话,这是一个造作的以心观心。

我们藏语里“寂止”叫什么呢?叫“息内”,“”是妄念、杂念平息的意思,“”是稳固安住的意思。胜观叫什么呢?叫“拉通”。“通”就是“看到的意思,“拉”就是非常明显地,非常明了地看到,看到得非常明显,就这么个意思。不是用眼睛来看,是用心来感觉。

弟子:以心观心的那个“心”,其实是物质组成的那个心。

师:对,但心虽然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却比有颜色和形状的,更明显。假如说眼睛看到了颜色和形状,但印象不是很深。如果我问你看到了没有?你说看到了。我问你这是什么样的?你说不太清楚”——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看清楚,没有看仔细。但是,如果是所缘的心看到了,也可以说感觉到了,这个印象那是非常非常的深刻,非常非常的明显。这要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感觉得到。这叫什么呢?禅宗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说这个水是摄氏100度的,摄氏100度的水很烫”,你们心里也会感觉“100度的水是很烫的”,但是到底有多烫,没有一个标准。如果这时候你喝一下,立马就知道有多烫——可以非常非常标准地描述出100度的水有多烫,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如果没有体验的话,再怎么说100度的水有多烫,你完全感觉不到100度的水到底有多烫。现在科技发达了,发现海底火山爆发处水温有摄氏200多度,但这里面有鱼生存。如果我跟这里的鱼沟通,我说“200度的水是很烫很烫的”,但鱼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它肯定会说“不烫,我亲身体会过,我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怎么会烫呢?200度一点都不烫”

假如很远很远的地方,火燃得很旺很旺,但是我们完全感觉不到这个温度,只是眼睛看到了有颜色、有形状的火很旺而已,会这么说吧?但是我们越来越接近火的时候,完全接近不了,仿佛接近了会被火烧死的,有这么一个感觉。但是佛经上说,有一种生存在火里面的老鼠,它吃的就是火。假如我们跟生活在火里的老鼠沟通,老鼠说这个火是绝对不烫的,我们说火是绝对烫的——这样说不清呀。这种事情很多。

我上次应该也说过,湖南有一个老太太,应该是七十多岁,她在至今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天只吃黄糖含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吃。但这三十年她一样活得好好的。如果跟她说不好好吃饭吃菜身体会受不了,她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她这三十年没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吃饭却没有出问题,活的好好的,而且比同龄人的力气还大。我们不用说三十年,三天不好好吃饭就奄奄一息了,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说太阳的光是明亮的,太阳光出来的时候我们什么都看得见。如果猫头鹰跟我们辩论的话,猫头鹰绝对不会承认,太阳出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它会这么说,这就是业力不同造成的。一没有太阳光,二没有月亮光的情况下,猫头鹰在很远的地方能够看见河里面的一根毛。我们完全想象不到。这样的情况下,不用说一根毛,一头大象在水里面我们都看不见,这就是业力。

弟子:师父,修胜观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能够清晰明了地觉照到念头,然后保持敏锐的觉知,这时候算是以心观心。但是如果是起了妄念,这个时候就不算以心观心了,是不是?

师:不,初步以心观心的时候,如果产生妄念完全不是以心观心的状态了。但是深入胜观的时候,不管是多大的念头,还是有很多妄念,都影响不了禅修。这时候相当于一边在妄念纷飞,一边在安住,两个能同时感觉得到,这么个经验也会有。我能觉知到妄念纷飞,或者觉察到妄念的时候,如果安住非常非常稳定的话,完全影响不了禅修。

有些高僧大德是这样讲的,假如我手一直在虚空中这样来回摇摆,这时如果你看我手的话,那你的心就完全没办法静下来,会一直跟着我的手摇摆。如果你不关注我的手,继续关注这个虚空的话,你的心不会摇来摇去的,你的心还是在稳定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