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汇总】循环系统

 田园漫步168 2020-11-01

循环系统(脉管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血液和淋巴分别在这两个密闭的管道内流动。

脉管系的功能是运输,运送的是血液,运输方式是闭合循环。运送要解决动力和定向流动问题,传输要解决血量的分配调节和管壁的通透性问题。这是理解脉管系结构的思路。

完整的循环指的是以心脏为起点,又以心脏为终点的血液流动,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心脏本身的冠状循环。至于微循环、侧支循环、门脉循环均为体循环中有特殊功能的部分。

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连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吻合支或交通支)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
1. 动脉间吻合  人体内许多部位或器官的两动脉干之间可借交通支相连,如脑底动脉之间。在经常活动或易受压部位,其邻近的多条动脉分支常互相吻合成动脉网如关节网。在经常改变形态的器官,两动脉末端或其分支可直接吻合形成动脉弓如掌深弓、掌浅弓和胃小弯动脉弓等。这些吻合都有缩短循环时间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此外,在肾内还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动脉吻合,即动脉性怪网,它不同于一般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连接顺序,而是小动脉、动脉性毛细血管,再汇合成小动脉,网内都是动脉血,其功能不明。
2. 静脉间吻合  静脉吻合远比动脉丰富,除具有和动脉相似的吻合形式外,常在脏器周围或脏器壁内形成静脉丛,以保证在脏器扩大或腔壁受压时血流通畅。在肝内可见静脉性怪网,其连接形式是小静脉、静脉性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3. 动静脉吻合  在体内的许多部位,如指尖,趾端、唇、鼻、外耳皮肤和生殖器勃起组织等处,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直接相连,形成小动静脉吻合。这种吻合具有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的作用。

4. 侧支吻合  有的血管主干在行程中发出与其平行的侧副管。发自主干不同高度的侧副管彼此吻合,称侧支吻合。正常状态下侧副管比较细小,但当主干阻塞时,侧副管逐渐增粗,血流可经扩大的侧支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血管受阻区的血液循环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恢复。这种通过侧支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或侧副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显示了血管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对于保证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胚胎时期,血管是在毛细血管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功能需要以及血流动力因素的影响,有些血管扩大形成主干或分支,有些退化、消失,有的则以吻合管的形式存留下来。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血管的起始或汇入、分支、管径、数目和行程常有不同变化。所以,血管系统的形态、数值并非所有人都完全一样,有时可出现变异,甚至异常(畸形)。解剖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形态一般是正常型的。
心血管系临床应用的重点在于:
①平时的血管注射,使用的是浅静脉,包括手背及臂的浅静脉、大隐静脉、颈外静脉和婴幼儿的颞浅静脉;
②紧急时的血管穿刺包括股动脉、股静脉穿刺;
③血管插管,包括股动脉、头静脉、颈内静脉等;
④常用触摸脉搏的动脉,包括腕部的桡动脉、足背动脉、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下缘处的面动脉、颞浅动脉等;
⑤紧急进行压迫止血的动脉干等。对上述有关的血管应准确定位掌握。

心脏

心脏是整个脉管学的中心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学好心脏解剖知识一定要结合功能来理解心脏的形态结构。如心内有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乳头肌、瓣膜和腱索;提供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肌,心房肌与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分开而不连续,故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的心传导系统,可产生和传导冲动,终生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冠状循环流量大,可提供心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心包具有机械屏障和润滑作用,为心收缩提供了一个完全科学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结构的综合作用可维持心脏的整体功能,任何一个结构出了问题,都会使心脏功能受到打击。

动脉

动脉是指与心室相连、运送血液离开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分支特征的管道。全身动脉可分为体循环动脉和肺循环动脉。动脉主干常据其所在部位命名,动脉分支常从人体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上发出,分布至附近器官,这些分支多以分布的区域命名;学好这些分支需要明确三点:起点、走行标志和分支分布。动脉主干的分支离开主干进入器官前的一段称器官外动脉,入器官后称器官内动脉。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输送静脉血。

器官外动脉的分布表现出一些基本规律:
①动脉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人体左、右对称,动脉分支亦有对称性;
②每一大局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都有1~2条动脉干;
③躯干部在结构上有体壁和内脏之分,动脉也分为壁支和脏支,其中壁支仍保留着原始分节状态,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
④动脉常有静脉、神经伴行,构成血管神经束,有的还包有结缔组织鞘,在四肢这些血管神经束的行程多与长骨平行;
⑤动脉在行程中,多居于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的部位,如由骨、肌和筋膜所形成的沟或管内,不易遭受损伤;
⑥动脉常以最短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也有个别例外,如睾丸动脉,此种特殊情况可以从胚胎发生中得到解释;
⑦动脉分布的形式与器官的形态有关,容积经常发生变化的器官如胃、肠等,其动脉多先在器官外形成弓状的血管吻合,再分支进入器官内部;一些位置较固定的实质性器官如肝、肾等,动脉常从其凹侧穿入,血管出入处称为门;
⑧动脉的管径有时不完全决定于它所供血器官的大小,而与该器官的功能有关,例如肾动脉的管径就大于营养全部小肠和部分结肠的肠系膜上动脉,这与肾的泌尿功能有关。
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状况也大致相同。在实质性器官可能有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分布。如有分叶状结构的器官,如肝、肾、肺等,动脉自门进入器官,分支呈放射型分布,各分支的分布区与脏器的分叶相当,常作为器官分叶或分段的基础。肌内动脉常沿肌纤维束走行,其间以横支构成吻合。中空性或管状器官,其动脉呈纵行型、横行型或放射状分布。动脉的起点和行径有时发生变异,但其分布区域是不变的。

静脉

静脉为起于毛细血管、与心房相连、运送血液回到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属支特征的管道。全身静脉可分为体循环静脉和肺循环静脉。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腔粗大,标本上的静脉壁塌陷,含有淤血。学好静脉也应明确三点:属支收集范围、走行标志和归宿。

静脉结构和配布有下列特点:
①静脉瓣成对,呈半月形,游离缘朝向心。静脉瓣有保证血液向心流动和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受重力影响较大的四肢静脉其内瓣膜多,而躯干较大的静脉则少或无瓣膜;
②体循环静脉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浅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临床上常经浅静脉注射、输液、输血、取血和插入导管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又称伴行静脉。深静脉的名称和行程与伴行动脉相同,引流范围与伴行动脉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③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浅静脉在手和足等部位吻合成静脉网,深静脉环绕容积经常变动的脏器(如膀胱、子宫和直肠等)形成静脉丛。在器官扩张或受压的情况下,静脉丛仍能保证血流通畅。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以及浅、深静脉之间,都存在丰富的交通支,这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④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静脉的行径和归宿也有变异,但其收集范围也是不变的。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静脉瓣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保证静脉血回流的重要装置;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如果心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排空不完全,静脉血回流减少;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加大,胸腔内大静脉内压降低,从而促进静脉血回流;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有助于静脉血回流。体位改变也对静脉血回流产生影响。

淋巴

淋巴系统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免疫防御;第二是与静脉分工共同完成体液回流,维持内环境稳定。淋巴液回流最重要的意义是回收蛋白质,因蛋白质通不过毛细血管壁。与功能相应,淋巴系统有两大特征:一是毛细淋巴管通透性远较毛细血管壁大,可让细胞通行无阻,因而癌细胞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途径;二是具有从淋巴组织到淋巴器官的各种结构,能产生淋巴细胞,过滤体液,起检疫站、防疫站的作用。这些结构所担负的功能,决定它绝大部分必定插于淋巴管道的途中;必定位于边防线上,即消化道和呼吸道管道上,成为免疫系统的主体。

淋巴管和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膨大的盲端起始,由细向粗逐级汇合,最终归入静脉,是协助静脉回流的管道,也是炎症和癌细胞扩散的主要途径;后者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和进行免疫应答。
局部淋巴结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把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为局部淋巴结(哨位淋巴结)。
器官或部位病变时,细菌、肿瘤细胞等可进入局部淋巴结,该局部淋巴结可阻拦和清除这些细菌或肿瘤细胞,淋巴结细胞增殖,致淋巴结肿大。
如果局部淋巴结未能阻止病变的扩散,病变则可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局部淋巴结肿大常预示其引流范围存在病变。清楚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回流去向,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以深筋膜为界,淋巴管和淋巴结均可分为浅、深淋巴管和淋巴结,浅淋巴管和淋巴结位于浅筋膜内,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血管神经伴行,浅、深淋巴管间存在丰富交通。

全身约有300~600个淋巴结,集中成群排列,约50群。掌握淋巴结配布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临床应用。

在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凹窝处沿血管排列,按其部位命名,如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

在颈部,淋巴结多沿血管神经排列,按伴随的血管神经命名,如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

在胸腔、腹腔和盆腔则沿大血管干排列;按伴随的血管命名,如髂内淋巴结;

在实质器官,位于器官门处且沿出入门的血管排列,如肺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

在空腔器官,淋巴结的配布不集中,散在于器官营养血管周围,如胃网膜淋巴结。

临床应用要点在于四肢和头颈淋巴结群的位置和它们的收纳区。某区域的受伤感染或癌瘤将表现为某群淋巴结的肿痛或肿大,因而成为临床上的重要体检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