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没有通识才是正常的

 凌宗伟 2020-11-02


【异史氏曰】前些天与一些老师探讨群文阅读,我的观点是“群文阅读”换个说法就是“大单元教学”,或者可以理解为由单篇教学转向几篇一起教一起学。其实困难不在是一篇一篇教与学,还是几篇一起教一起学,而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至于如何操作,我以为没有定论,也没有通识。

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在《逻辑十九讲》中谈“概念和图像”时的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教学一样很有启发:

曾有一个小男孩爬上一棵大树坐在上面,看着过往的行人,记录下他们的谈论。第一个过路人注意到那棵树,大声地说:“这棵树是一块好木料。”“早上好,卡朋特先生。”男孩说。另一位过路人说,“我敢打赌树上肯定有一个松鼠窝。”“早上好,汉特先生。”男孩说。接下来一个女人看见一只鸟,感觉它漂亮而狡猾;一个猎人看到鸟之后,就想要立刻把它猎杀;一个鸟类学家看到这只鸟,把它当成某个种属,又或者觉得它很适合自己喂养;农民见了鸟,认为它会吃昆虫或者庄稼。一个盗贼看见了监狱,会觉得它非常可怕;一个普通人看见了监狱,认为用它来限制犯罪非常有效;一个警察看到监狱,会认为这是他工作事务中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统觉会因每个人的先前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一个科学家看到一只动物或者一块岩石,会发现容易被普通人忽视的诸多特性。我们的训练、经验和偏见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统觉。 

“每个人的统觉都会随着他自己的经验、受到的训练、脾气、口味、习惯以及风俗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教学也是如此,对所谓群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千差万别在正常不过。问题是课标与教材既然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学)这个要求(概念),我们总得尝试着做起来,而不是只让它停留在概念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语文教学,真没有必要让学生每篇课文都弄通透,功利一点讲,你同他们弄透了高考又不会考,考的一定是他们没见过的文本,教学不过是以教材为例,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与经验而已,所谓能力一定是在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行成的。离开了系统的语文知识与一定的阅读经验是不可能形成阅读的技能的。有趣的是当我们谈语文教学与高考应试时,有人会质疑你,语文教学难道是为应试服务的吗?我的回应是,难道语文教学不应该关注考试吗?之所以是群文阅读(教学),关键在我们如何理解“群”,自然也会关系到将来的高考如何考,我以为,作为教师不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不会去关注群文阅读,更不会去尝试群文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