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瘀、结、毒是肿瘤病机的关键

 陈梦邯 2020-11-02
虚、瘀、结、毒是肿瘤病机的关键

1.虚:
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基础
素体禀赋虚弱,或后天营养失于调摄,或久病体虚,或大病失治、他病迁延,或劳倦过度,均可使机体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导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而机体状况的好坏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故《内经》明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也是肿瘤的病因之一。
人体生命活动均赖于气的运行,上焦受病肺气虚,中焦受病脾气虚,下焦受病元气虚,而诸气之虚皆因于脾胃之气虚损。肿瘤形成后,由于其生长、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正常组织,消耗了大量的机体正常组织赖以荣养的气、血、津液,从而引起正气的进一步亏虚;临床对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易耗气伤血伤阴,临床表现多为气虚、阴虚,尤以气虚为多见。因此,气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2.瘀:有三

(1)

气虚日久必致血瘀

血瘀是另一个重要的有关肿瘤的病理机制,“瘤,即留而不去”,血流不畅、血液瘀滞最终成为“留而不去”的病理产物。气血关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气亏虚,推动血行无力,血液流行不畅,则瘀于脉管;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亦可致瘀。而血瘀形成后,有形之物阻滞经络,使五脏六腑赖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经气无法正常的传递,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表现为正气内虚之象。另外,肿瘤的特点是起病的过程漫长(从正常细胞到恶变细胞最终发展到肿瘤往往需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其病因的作用时间较长,从久病入络的观点分析,肿瘤患者应该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作为有形之物,肿瘤压迫、阻滞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加重了血瘀症状;晚期肿瘤病人多有疼痛之症,从不通则痛的观点分析,患者的疼痛与血瘀证存在密切联系。可见,正气内虚可导致瘀血内存,瘀血又进一步损伤机体的正气,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肿瘤病人病情进展、治疗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正虚瘀结则成癌肿

正气内虚,瘀阻脉络,日久则形成积块。肿瘤患者无论是初次发病还是复发转移,大多均以局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或结于脏腑,或结于肢体,或结于经络,导致气机不运,血液不行,津液不流,邪浊不去,脏腑不通,局部疼痛。如唐容川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又如《杂病源流犀烛》论述肺积所成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形成而有块。”又《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者,必有形之血。”瘀血阻滞体内,则病变乖戾,一方面使得脏腑经络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另一方面瘀血与痰浊等有形之邪胶结,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总之,瘀血内阻,久成结块,成为肿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4.结块即成,产生毒素,毒害脏腑

在正虚、瘀结的基础上形成结块,结块即成,则呈倍数级日渐增大,不断产生各种毒素,人体正气难以抵御制约。一方面大量耗伤人体正气,使虚者更虚;一方面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诱生痰浊、瘀血、热毒、湿浊等多种病理因素,并耗气伤阴,发生各种复杂证候。结块、毒素阻滞,津液输布不畅,聚而为痰浊。痰浊与结毒胶结,可导致癌肿进一步增长增大。结毒盘踞,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停而为瘀。另外,结毒耗伤正气,气虚更加致瘀。瘀血与结毒胶结,则肿块坚硬如石,凹凸不平,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气血不荣,不荣亦痛。结毒痰瘀胶结,郁而化热,故肿瘤患者常可见发热、疼痛、口干、痰黄、咯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毒郁结证候。

结毒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谷津液,湿浊内生,故每见舌苔厚腻、饮食不香、口黏、大便溏烂诸症。阻滞下焦,则每易形成湿热下注,而表现出小便黄赤、尿频尿急、阴囊潮湿、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下肢溃烂等症。结毒盘踞,不断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导致五脏六腑失却气血津液濡润,机能低下或失调。而正气亏虚,又易致肿瘤生长迅速、扩散及转移,形成恶性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