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由一坨屎引发的魔幻现实主义讽刺剧

 种花家的熊孩子 2020-11-02

©进击的熊儿子出品

执笔|一颗赛艇的红薯

如若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你是甘愿做一个艺术的捍卫者,还是以艺术之名喷吐戾气?这绝对不是同一个话题,也绝对不能是同一个话题。

4月14日的时候,团中央《青课》栏目再次更新,本期《青课》从皮耶罗·曼佐尼的作品《艺术家之屎》谈起,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讨、批判。


▲青课:河清—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与文化冷战

随后,在知乎平台上,一道题为“如何看待共青团中央批判当代艺术的言论”的提问被发表了出来,还在近几日引发了热烈讨论,火了起来。

翻了几篇高票答案,口径也相对统一,无非是在说“团中央不懂现代艺术”、“团中央污蔑现代艺术”、“团中央将艺术升格为政治斗争云云,都不是些什么新词汇了。

想来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毕竟作为一个小资风盛行的平台,知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一种对于现世生活精致的追求。而“现代艺术”所要彰显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小资们的胃口,即追求个性的彰显,追求现世生活,追求格调上的精致(逼格)。

那么,一旦将现代艺术拿上台面进行讨论,包括对出了名的那几十坨屎说个不是,都难免会触动小资们最敏感的神经,使其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起来。所以,既然团中央这期《青课》的内容对于一部分用户们而言如此之政治不正确,那么在知乎上不产生些反响才是不正常的。

毕竟,你击碎了别人赖以装x的东西啊……

但是讲道理还是要讲的,既然是一个由现代艺术所引发的话题,那自然要从现代艺术说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

什么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以及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究竟算不算艺术。

第一个问题相对好解,毕竟有较为明确和权威的定义作为依据——概括地说,现代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其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也就是说,现代艺术在内容上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限制,在形式的选择上同样要比传统艺术宽泛太多。这就注定了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无论是发挥空间还是创作尺度都将远大于传统艺术。

有人提到现代艺术则言必称“虚无”、“荒诞”,毫不屑于将其接受。个人对此是并不赞同的。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现代艺术同样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也确实如其主张所言,现代艺术在干预人类生活,追求精神独立与思想解放方面确实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些名作至今仍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索与感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举个例子好了,诞生于大师毕加索笔下,结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格尔尼卡》就是这样一件影响了人类社会,干预了人类生活的现代艺术大作。

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进行猛烈轰炸,小镇格尔尼卡首当其冲,在猛烈的爆炸中化作人间地狱。毕加索闻讯后义愤填膺,他果断提笔,用线条和色彩痛斥着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战争罪行。

客观地说,这幅画无论是在构图、用色还是在绘画手法上,都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美术作品格格不入,但此画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时却引发了轰动,欣赏者无不被这幅画所具有的强大张力与其承载的强烈感情所震撼,因为,他们分明从这幅画里读出了惨、惧和恨,同时也读出了生的希望、战的信念与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的大悲悯。

由此,《格尔尼卡》也成为了人类反法西斯斗争中一道鲜明的旗帜,时刻对法西斯分子们进行着无声的控诉。对于《格尔尼卡》的评价,毕加索本人曾这样说过:“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更毋庸说流行于苏联的至上主义对于火热革命热情与纯洁革命情感的表达以及未来主义对于反抗精神的体现及对美好前景的展望之类的了……

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结论也就显而易见了——现代艺术当然属于艺术,而且其中不乏有艺术性与思想性极强的杰出作品,也充分发挥了艺术应当发挥的观赏作用与承载思想的作用,反映了社会现实,引发了世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但是,以上所述完全不能否定《青课》中提到的关于现代艺术的问题的客观性,更不能说《青课》所提内容是“不懂艺术”或“煽动情绪”。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本身对于现代艺术缺乏了解,要么是没仔细去看这期的《青课》,要么就是在为黑而黑混淆逻辑——因为《青课》所批判的所谓“现代艺术”,事实上根本不在以上所述现代艺术的行列之中,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艺术,或者是被刻意捧红的“伪艺术”。

我知道看到这里在座各位中有人要开喷了,别忙,口球塞好坐回去,我才刚刚说完一半呢。

下面我要说另一半,其实,最关键也最应该弄清楚的是,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究竟算不算现代艺术,或者说,算不算艺术,这一点很重要。

现代艺术,其首先必须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其首先需要满足艺术所要具有的普遍特征,也需要坚守艺术应坚守的操守和底线。

诚然,现代艺术主张颠覆传统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追求独立自由前卫与创新,此处请注意,现代艺术要颠覆的是传统艺术,而不是艺术(划重点),说白了,现代艺术给了你充分发挥的空间,但不是让你打着这个旗号乱来的。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先看看艺术本身是个什么玩意儿了。顾名思义,艺术艺术,才艺和技术,前者是创作的灵根,后者是质量的基础,而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衍生出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表达。而这才是艺术。

艺术有三大特征是绕不开的(敲黑板):

1.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2.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3. 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而如今相当数量的自诩“懂艺术”的人乃至某些艺术工作者,谈及理性便称之为桎梏,谈及认知便咬定为刻板,谈及意识形态更是犹如吃了苍蝇。在他们的主张里,艺术无需理性,无需回归实际,更不能和意识形态产生一星半点的联系——一切都要为他们追求的“个性”和“自由”让步,这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殊不知他们早已背离了艺术的初衷,这样其鼓吹的东西恐怕也和艺术没什么关系了。


现代艺术固然可以让你海阔天空,不拘一格,也可以让你呼唤自由,追求独立,但是,作为艺术的一种,现代艺术也并没有理由去颠覆这些本质上的,具有普遍性与概括性的东西,或者说,一旦将其颠覆,其情怀或许还在,但艺术性全无就是必然。

我们继续举毕加索的例子: 

作为现代艺术的泰斗,毕加索为什么会给予中国传统国画大家齐白石如此之高的评价?这并不是出于奉承,因为以毕加索的权威,根本没这个必要,他之所以如此其实并不难理解——在齐白石的作品上,毕加索发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发现了清雅谐趣、浑然一体的美感,也体悟到了白石老人的志趣和胸怀。

英雄逢知己,纵使流派不同,又怎能不赞?这就不难看出,现代艺术也好,传统艺术也好,在对艺术性进行总的把握上是统一的。

多说一句:在毕加索开始现代艺术创作前,其传统绘画的功底也是相当深厚的。

接着从《格尔尼卡》这幅画谈下去吧:

乍一看此画,构图毫无头绪,线条杂乱无章,用色单调灰暗,造型丑陋夸张,似乎把绘画上不该坏的规矩坏了个遍。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看似没有章法的构图其实蕴藏着巧妙的几何学原理,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这就使得看似杂乱的布局在客观上获得了极佳的稳定性和匀称性,这就与那种毫无根据的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这种三角构图,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也有运用。

再看线条,与其说是杂乱,不如说是多个场景的叠加与错综的交织——男人、女人、战士、孩子、牲畜......当残肢断臂与断壁残垣交叠在一起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幕幕从画面中喷涌而出惨剧。

与传统绘画长卷叙事、定格一幕的格局不同,这幅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纵向的,动态的艺术表达效果。画虽不动,可观赏者们似乎又分明能听到剧烈的爆炸与绝望的哭喊声,看到以小镇格尔尼卡为中心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暴行。

画中造型虽丑陋夸张,但神情刻画却十分的细腻到位,如此,则夸张的画法反而将恐惧与绝望成倍放大——灯泡孤零零地悬着,战士握着断剑倒下,马儿惊恐地嘶鸣,女人艰难地挪动着受伤的身躯,母亲抱着已死的孩子仰天号哭,画面右上方画着一扇狭小而逼仄的窗子,却并不能透进多少光亮,窗下,男人高举双臂,似英勇就义,又似挣扎求生,那究竟是铁窗下抗争还是对生的渴望?这就要看观众们的理解了。

而整幅画的点睛之笔,我想就在于断剑旁开着的那一朵小花吧。花脆弱而纤细,是那样难引人注目,但它就是那样在恐惧与呐喊中固执的开着,绽放那一点点属于生命的荣光。描绘人间地狱的绘画确实灰暗压抑,但这朵小花的存在却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就是看到了希望的感觉吧。

凭这些,《格尔尼卡》就完全称得上是现代艺术中的极品。毕竟,巧妙的构思,打破传统艺术的格局,对现实的反馈,极具张力的表现手法,深厚思想性与历史意义人家一样都不少,更何况还有着属于一个艺术家的大悲悯与凛然正气。

这自然与某些“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颠覆而颠覆”、“为了宣泄而宣泄”的所谓“现代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艺术家之屎》这类作品吧。

如果说这几十罐子翔完全是言之无物,那也是有失偏颇的,毕竟皮耶罗在搞这个东西时还是为了讽刺一些东西的——在艺术市场一度陷入浮躁,艺术工作者盲目跟风追名逐利的时候,皮耶罗很尖锐地提出了批评:“真正内在、真正体现艺术家个性的东西是,就是艺术家们的屎,那真是他们自己的。”

关键在于,这个东西算不算是艺术品。

在陷入浮躁的艺术市场上,似乎只要是出自艺术家之手的东西,就一定是艺术品,就一定要被无理由高高捧起,顶礼膜拜,顺便卖出个天价。而皮耶罗对此的观点是:“好哇,既然你们这样说,那我就把屎卖给你。”

这也由此引出了对另一个问题的探讨: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关系应当是什么?是因为创作了艺术品而后成了艺术家,还是先有了艺术家的名头继而才能创作艺术品?

前后两者其实都有相应的解释,区别在于前者是站在艺术的角度讲,后者是站在功利的角度讲。而皮耶罗所讽刺的,显然是后者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以艺术的名义来看待这坨屎,还是以功利的名义看待这坨屎?搞清楚这个很重要,因为如果你站在艺术的立场上,那这坨屎本身就不能作为艺术品。

原因很简单:你究竟是为了艺术去捧一件作品,还是为了讽刺去捧一件作品?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凸显某一作品的讽刺性,就去甘当这场讽刺剧里的主角,去为一坨屎做陪衬的绿叶?这是否过于本末倒置?仅仅是因为这是一坨艺术家的屎?


某种程度上,《艺术家之屎》就像是一记及其漂亮的耳光,打在了身处浮躁艺术市场中的每一个人脸上。

这种情况下,稍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打疼了,该自省了,该有所收敛了,然而现实不是这样——这些被抽了脸的人非但不去自省,不去收敛,反而认为这一巴掌抡的圆,打得响,具有极高的价值,于是纷纷要求再次被打,去牢牢记住挨这一巴掌的感受,还表现出极其享受的样子;然后就去尽可能模仿这一巴掌的角度和力度,然后往自己脸上狠狠抽下去,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我完全承认皮耶罗是一个水平极高的批评家,当然,或许也是个艺术家,但是他的这件《艺术家之屎》绝不是什么艺术品,只能说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然而最魔幻的是,一些人就是可以一边对皮耶罗拉下的那坨屎无限追捧,一边又嘴巴一撅下巴一扬,以鄙视的目光看着反对他们的人,说别人“不懂艺术”。

没事,皮耶罗的棺材板我已经给你们压好了,你们继续(微笑)。

如果说皮耶罗这坨屎还是具有些现实意义,还是值得拿出来分析一下的话,那一些其他的创作就更过分了:

用榔头砸钢琴琴键创作音乐;

当众砸小提琴;

当众大小便;

几十个近乎全裸的人和一堆死鱼、死鸡、颜料滚在一起,表演“自由表现”;

脱光衣服,用刀子割胸脯和大腿,而后吃屎喝尿,一边手淫一边高唱国歌;

将画笔插在阴道作画(约翰·列侬的老婆大野洋子作品);

......

这些就更不值一驳了。毕竟,个人情感的随意宣泄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基于无病呻吟或歇斯底里而进行的哗众取宠也并不能称作艺术,因为思想感情并不是构成艺术的唯一要素,更何况很多所谓的“现代艺术”本身与艺术的概念和初衷格格不入。

但即便如此,为这些恶臭不堪的东西翻书洗白的还是大有人在。

先说好在此就不要拿什么“达达主义”过来说事了吧,毕竟根本不存在什么只破不立的事情。

如果简单归纳一下这些洗地者的姿势,大概有以下几类,有对号入座意向者,请: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类不着调的所谓“现代艺术”会在小资云集之处产生市场?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毕竟在小资们的三观里,一没有无产阶级自己撑起一片天的魄力,二没有大资们欲一手遮天的野心——既不愿意双腿沾满泥巴走入群众,也做不到财大气粗高高在上,却又要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小确幸”,动辄以文艺自居以彰显自己的精致。

而某些所谓“现代艺术”恰恰令其感到“文艺”的成本和门槛竟然如此之低,这样,如果如他们所愿,这种成本和门槛一直底下去,他们自然就距离“文艺”更近一些,也就更有利于让自己显得更加“高格调”些。

说的通俗一些,一些人誓死捍卫根本不具备艺术性的所谓“现代艺术”,无非是在誓死捍卫自己装13的权利。然而这种审美并不能代表大众的口味,倒是他们这种对自己打下一片江山的无力和对于降低装13门槛的狂热追求,会被身为拍卖会,金主和艺术品商人的大资本家们充分利用,靠继续捧红那些所谓“艺术品”大肆捞金赚个盆满钵满。

更主要的是,《艺术家之屎》也好,还是更过分的一些作品也好,这些东西非但没有阻碍一些人对于装x追求,反而迎合了其装x的需要。

如果我们以皮耶罗式的讽刺方式直击他们的玻璃心会怎么样呢?我对此比较好奇,特在这里做个测试,看看那些非要为一坨屎辩护的人看到由巧克力煮咖喱做成的作品后会是什么反应。

下面请欣赏非艺术作品《Your hu daily》:

我们用一个做旧的纸篓象征着一个平台鱼龙混杂的局面,并用咖喱与巧克力熔化后形成的暗黄的色泽与粘稠滑腻的质感来演绎一些答案不甚明朗疲软无力难以经得住推敲的特征,这种粘稠物在答题纸上轻轻一抹而非涂得到处都是,恰恰说明了一些答题者对于“小清新”似乎有着某种特殊情结……




好吧,我实在编不下去了。(▲原载青年力)

昨日热文:成天就知道“啪啪啪”,你们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

 进击的熊儿子  出品

微信号:hptxwx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热点问题,

不止能横着分析,

让我来竖着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