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张栻主教」到「朱张会讲」:湖湘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书语人间 2020-11-02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院因山名,山因院盛 |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04.

书院讲堂

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核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与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史上著名的张栻、朱熹「会讲」,即在此举行。

岳麓书院在南宋时能够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推动了湖湘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与朱张二人和这座讲堂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这座书院讲堂,既是最早的学术论坛,又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圣地,是文人雅士们朝拜的地方。

我们先从「张栻主讲岳麓书院」开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包围开封,次年俘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即位于归德,改元建炎,是为南宋。

潭州自建炎三年(1129年)至绍兴二年(1132年),战火连年不绝。岳麓书院也在绍兴元年毁于战火,原址成为废墟。

其时,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著名理学家胡宏隐居湖南衡山,在与主降派秦桧的一封信件中要求修复岳麓书院,自任山长主持教学。

无奈,胡宏的想法并没有得以实现,于是,他只得在与父亲共同创办的「碧泉书院」教书育人。

又过了近30余年,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gong3声)出任湖南安抚始知潭州。其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向来以「崇儒重道」为己任。

于是,当地方人士提议重建岳麓书院时,便令郡教授郭颖主持其事,不到一年便复建完成,有房屋五十余座,基本上保留了书院原有的规制。

在刘珙的举荐下,曾受教于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并亲身体验过书院教育特殊优势的张栻,于学成后回到了岳麓书院,成为岳麓书院的主持人。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期间,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书院发生了下面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真正成为一所独立于官学之外的、闻名于全国的学术基地

第一个改变,是教育宗旨的改变。

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作为「潭州三学」的最高学府,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在官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让学子们有一个额外的做官通道因此,当时的岳麓书院传授的内容,主要以应付科举考试为主。

张栻主持期间,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汉唐的传注经学位的教学内容,提出要培养谨守封建纲常道德,并能为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佐治人才。

这种教育特别强调以「伦理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与现在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颇有相似之处~

第二个改变,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南宋以前,岳麓书院教授的内容往往以「传注经学」和「文辞章句」为主,目的便是应付科举考试。

张栻主持以后,则以新兴的学术思想 ——以复兴先秦儒学为旗帜,吸收、综合了佛、道两家学说的「理学」为主要传播内容,主张将「道(道理)」贯穿于衣食住行、饮食起居中,实践「求仁」。

这一点,又在岳麓书院的「学规」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三个改变,是机构功能的改变。

北宋时期,岳麓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主要是实现其教育功能。

南宋张栻主持岳麓书院后,除了继续实现其教学功能,还增加了学术研究功能,通过编写讲义、回答学生提问等方式,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张栻的推动下,岳麓书院逐渐发展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学术基地,网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并于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迎来了另一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进行了一场为期两个多月的学术讨论。

为了纪念「朱张会讲」对南宋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现在的岳麓书院依然保留了「会讲制度」,而大厅中间的两张供两位老师同时入座讲学的座椅,便是最好的例证。

05.

讲堂四匾

讲堂内,共悬有四块匾额,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和「忠孝廉节」。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实事求是」

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第一眼看到这块「实事求是」匾额时,都会和灵遥一样,立马想到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事实上,「实事求是」这个说法最早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里便有记载,《汉书》在评价献王时说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寓居书院的「半学斋」里,现在二门东侧。这块民国初期宾步程(1879-1943)手书的「实事求是」匾曾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于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便多次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其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块匾「学达性天」。

此匾是康熙皇帝的手书,意在勉励学子发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是为了告诉世人,在这里求学能够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三块匾「道南正脉」。

此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传授的湖湘理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最后,是讲堂两侧墙里镶嵌的4块大字石碑,分别是「忠」「孝」「廉」「节」

据传为朱熹所书,原件已经损毁,现存的是道光年间的重刻,目测每块石碑高2米,宽1米左右。

这四个字,既是岳麓书院过去的校训,又是教育、行为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对现在的我们仍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06.

岳麓学规

最后,我们来借着一块「岳麓学规」的石碑,来一起看看当年的「岳麓学风」是怎样的。

这块岳麓书院学规,最初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由当时的山长王文清制定,刻于书院石壁上。

该学规共18列,每列6个字,内容涵盖了孝顺父母、敬重圣贤、举止严肃、读书过笔、日常作息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便有开始强调做学问要「践履务实」,即要「注重实践」,在事亲从兄的日常言行中、在经邦济世的社会政治活动中求仁、求道。

因而,我们会发现整部「岳麓学规」所强调的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一言一行,虽然理解起来甚是容易,但是想要在生活中坚持践行,绝非易事。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继续为你讲岳麓书院里的祭祀孔子与藏书的御书楼。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