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老师李秋喜【郝米拴】

 太行文学l苑 2020-11-03

(李老师在学习---李保喜摄)

今年双节(国庆、中秋)前一天,我与多年未见的启蒙老师李秋喜,在村里不期而遇,真让我甚悦。老人家执一拐杖,体貌端庄,挂满笑容,风采依存!握手的瞬间,岁月一下又把我推回到了难忘的童年
   
李老师长我17岁,在村里看着我长大。刚记事时,我只知道他叫老师,不知道他的名字。当然,小孩子也不会知道“老师”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更不可能知道“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说的是个啥!
   
后来我上学了,我们几个无所知之的孩子,跟着李老师在知识的大海边,开始了捡取文化的“贝壳”。从黑板上画有“衣服,乌鸦,魚”韵母学习开始,李老师教到那里,我跟那里,从没离开过。(小窑上,党街,本村)
   
那时的李老师风华正茂,年轻英俊,除教学主项外,板胡二胡,竹板锣鼓,书法美术,下棋踢踺等样样全拿。就连打魚猎兔也是能手,用现在网语就是,他的社会粉丝很多,更是学生和青年的偶像!我的音乐、象棋、文学基础,正是小学时期打下的。

(李老师中年照)
学校搬村里后,教室简陋破旧,无任何教学设施。土坯支板当课桌,窗户糊纸作玻璃,连跳高跳远沙坑,都是老师自已挖,晚上,油灯一盏来备课,白天,荊条一根作教鞭。每年冬天取暖,室内炉都是老师亲自垒坯抹泥,没炉条,弄几根湿柳木棍代替,设法把炉弄好,深怕学生挨冻。
   
对入学新生,李老师更是关爱有加,把带有农村“口语化”入学名字统统改好。如把“二e”改为付群,把“虎e”改为拴虎,把“白妞”改为爱芹等,学生使用至今。
   
因是复式教学,一至四年级的“算、语、音、体、美”全是李老师一人。一个教室四个年级,从低到高往后排,教完前边教后边。其教务繁重及劳累,一想便知。
   
那天,老师轮到给三年级上语文课时,突然教室内“咯吱咯吱”乱响,沙土“唦唦”直落书本。老师见状大喊一声“快往外跑”,同学们一听,不顾一切向院里冲去,人多涌了门!老师急的满头流汗,急忙从门口往外推,拎住胳膊往外拉,抱起一年级孩子往外递,直到所有同学撤离,李老师才最后离开了教室。
   
其实类似和更险的事,之前也发生过,李老师同样是先学生撤,最后才是自己。搬校前他和同事郝玉萍(女),所在教室也是危房,他多次反映未果,直到五间教室是夜雨中轰然倒塌,才幸免于难。如果倒在白天,七十多个学生和老师生命,将毁于一旦,实在在是万幸!
   
正是在李老师的一再要求下,我们村学生终于搬进了新盖的教室。
   
什么是“师德”,在任何情况下以学生利益为先,就是师德!
   
写到这里,到使我想起了文川地震的“范跑跑”,相比之下,李老师形象难道还不够丰满和高大吗?

(中间为作者女儿---作者摄于老师家)
在村里上学好处是离家近,我家离校如直线距离也就几十米。有天早读放学,天冷,我三步并两步赶回了家。
   
娘用砖头支小锅,给坐月子刚三天的大嫂把粥熬好了。小锅前烤脚的我,一不小心蹬倒了砖,满锅热粥扣在了脚上。哭声撕心裂肺,水泡瞬间乒乓球大,我不能上学去了!
   
老师知道后特意看了我几次,并嘱咐,好些后要背到学校上课,我和母亲和家人心里扎实很是感动!

每天呆在炕上,时间过得太慢,我非常沮丧,但一听到同学们放学唱歌的声音,我的脚就不疼了,往往会随他们一起唱:“张小花李小妞,肩靠肩来手拉手,高高兴兴下田去呀,拾呀拾豆豆,哎兹哎嗨呀!”

有天,我正随着唱歌呢,突然门开了,老师派文喜、长喜俩同学给我送奖品来了。原来甲等学习奖我被评上了,奖品是一盒粉笔。耽误十来天课仍评我,太感谢老师和同学了。我不能再耽误课了,第二天就让背我上学了。

   
那时侯社会风气正,天蓝地清空气新。一到下课时间游戏多,跳绳踢踺,鸽子撂蛋,滚铁环,打瓦落,抄交绳,踢方,抓石子等,花样繁多,笑声充满校园每一个角落。
   
尤其是李老师体育课上独创的“走海螺”游戏项目,倍感精彩,至今难忘:
   
那是老师作队头,所有同学按个头从高往底向队尾排,后跟着老师顺时针转圆圈。快360度时圆圈开始向内一层层紧缩,缩到核心时,老师正好是“海螺”的中心最高处。然后再逆时针一圈圈返转回去,可反复玩。该游戏过程正反圈同时进行,其乐无穷。但正反圈间隔如把握不准,“海螺”成死疙瘩,非人人都能像老师那样作领头人!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倍忙的麦月,最喜欢李老师领着我们给生产队里拾麦穗。
   
倒不是喜欢那地烤太阳晒,汗水脸颊流,喜欢的是到地头大柿树下休息,老师给讲“电视剧”。那年代电视机都没有,哪来电视剧?可李老师栩栩如生讲的“石猴出世”,“花果山水帘洞”、“王母娘娘蟠桃会”,说是那年代“电视剧”不行吗?我们小学生,一旦迷上老师这一段接一段的神话故事,捡起麦穗来再热再累也不怕,只盼田头有柿树。
   
三年级升级考试考完了,我语文100,算术99却留级了,起因是晚上李老师判作业,几个同学一旁看老师从新华书店取来的新课本。我分别翻了三四年级语文课文,三年级语文中有几篇课文和精美插图,我简直太喜欢了,太吸引我了,太爱不释手了,遂产生要留级的念头。
   
但只差一分考双百要留级,李老师不同意,母亲与大哥却同意,说在家门口上学方便,晚一年毕业还长得高。老师考虑前途,母亲哥哥注重是身高,我惦记那几篇课文及插图。这二比一,终究我还是留级了。
   
第二年,同一天入学的文喜、成林、合生、长喜,四年级毕业离村到大队上学去了,我一下大露傻,还留在了村里。尽管年龄、个头数不上我,但事理上我还是露傻大失落。这才悟到老师当时让不留级是对的,但千悔万悔,晚矣!

但欣慰的是,留级多一年听李老师讲课,也是难得的,因太喜欢他讲语文课了。再普通的课文,到他之手也能生动幽默地嵌入些谚语、成语故事,再调皮的学生,也被吸引得目不转睛。

在课堂上,我听老师最多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特色批评语是:“毡片子卷一卷,也觉得自己老大一卷哩”,一片笑声中,违纪学生成“众矢之的”,再不敢违犯了!

   
神州号角响,万里山河红”,“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
   
李老师县里“百日集训”归来了,胸前别着毛主席语录牌,红光闪烁!还带来张毛主席天安门城楼上挥手的像,贴在了教室东墙上。语文换成了《毛主席语录一百条》,装进红兜兜,挎在肩头上,一个个简直美极了!
   
每天我们学新歌:《毛主席著作闪金光》、《万岁毛主席》、《祝毛主席万寿无彊》等,这些现在仍耳熟能祥的歌,正是那时侯李老师教会我们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上午,学校男女同学齐出动,排着长队,系着红领巾,队旗引路,在老师带领下,我们带着分配好的用具,兴致勃勃出发了。此行目的地,直指村里的老百界岭,干什么?先别急,呆会你就知道了。
   
一路上:《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不绝于耳,响彻山梁,回音久久地在椒树洼深沟里回荡!
 
到达百界岭坡的半山腰,老师让休息,女同学忙于摘那粉的黄的山菊花,男同学用上衣扣蝴蝶,嗨!不知谁扣了马蜂窝。一刹那马蜂像“敌机”嗡嗡盘旋着,李老师急忙命令同学们爬下,他自已,赶紧用衣服在学生头顶上空,使劲旋转,过一阵才驱走了马蜂,护住了学生。为防“敌机”报复,我们即刻往老百界岭头上撤离!。
   
不一会,就抵达了老百界岭头的缓坡中腰处——目的地到了。我们所带的水、条帚刷,脸盆,镰刀,石灰桶等集中放到了一起。
   
简短休息动员后,李老师开始了他成竹在胸的创作,三十多名同学也积极配合,捡开了石头。捡大捡小都可以,听指挥让扔哪里扔那里。两个时辰不到,一个用石头摆写成的十多米见方特大“忠”字,显现在了岭头上。我们清除杂草涂刷上白灰浆,大“忠”字即刻银光四射,耀眼远方,好几公里外清晰可见。
   
在那随处随地有“忠”字,大小“忠”字遍地“舞”的特别年代,李老师的这方石摆“忠”字之大,盖压群芳,堪称北部山区之最,曾成为我们堂上村地标和骄傲!

(李老师近照---李保喜摄影)
回首李老师在我小学期间,格外照顾重视我,多次评我为“三好学生”,亲自领我到临淇领奖。最后一次奖品二选一,有《王杰日记》、《九颗红心向祖国》,我选了《王杰日记》。
   
那年,上级组织各校去河头水电站参观,人生地疏,人流如潮。老师特嘱咐我除管好锣鼓,队旗外,途中还要帮他管好同学们的安全,严禁靠近渠边、河边、电线杆。我俨然是“二把手”,发指令同学们都听,全天没出任何事故,平安返回!

   
风雨过后是彩虹,终于迎来了四年级毕业,我毕业表格“评语”栏,李老师借机写成了极好的“荐信”,以至于五年级第一次课上,我被班主任张振玉老师指定为班干部,负责全面。
   
我高中毕业后,工作突出的李老师已调往中心学校任教,很有幸,不敢想,我和李老师成了学校同事。
   
每当上班,我必上家喊老师一起走,一为尊师,二为路上有说不完的投缘话。
   
服役后,收到的第一封信是李老师给我的鼓励:“是金子总会发光,夜明珠不能滚到侧所去”,至今言犹在耳,记忆犹新。(此信还在)
   
退役后到外省工作,与李老师见面少了,但春节回来必定到老师家会聚。
   
李老师的家是音乐之大家庭,几个弟弟全精通乐器,三弟保喜,大儿子建伟,大儿媳学瑞,更是以精湛的技艺很早搞专业。我这方面喜欢,也不算很外行,春节欢聚热闹,自然也能滥竽充充数!
   
每当这时,亲密无间的我们哥侄几个,除了玩奏乐器,品茶问酒,最重要的是杀棋了!李老师棋艺很高,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一玩棋,春节就过得有内涵,很温馨,很不枉然来老家一趟……

常忆家乡园田地,矢志不渝感恩师!学必从师,有师必敬,古有尊师日,今有教师节。衷心祝愿李老师保重身体,精心保养,每天以极好心态,清早迎第一缕晨曦,傍晚送最后一片晚霞。心和气平免病疾,平安健康度晚年。
   
同时,也祝我和老师培植多年的师生情谊之花,鲜艳夺目,永绽不衰!
      2020年10月18日于邢台

【作者简介】:郝米拴,林州临淇镇堂上村人,部队转业至河北省邢钢搞调度工作。热爱文学和小提琴!目前在琴行搞小提琴教学辅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