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学习笔记(原创)

 阿里哥118 2020-11-05

铜镜先生

为了不躺在医院的ICU病房里,全身插满管子孤独地死去且耗尽家人的钱财。

为了帮助相信中医的人。

你可以买陀飞轮,但买不到时间;你可以买下豪宅,但买不到家庭的温暖;你可以买下一家医院,但你买不到健康!

关注

神农本草经学习笔记

2015/7/16 

最近一周,读了一遍《神农本草经》。大约360味药。总结出伤寒论常用的31味药。 

后面的数字是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的次数。

药物统计

1. 使用次数超过20次的。一共16种药。 

上品:7种。甘草158,桂枝99,大枣83,人参51,茯苓45,白术35,细辛22。

中品:6种。生姜146,芍药69,麻黄37,黄芩36,杏仁25,枳实 23。

下品:3种。半夏54,附子49,大黄37。

2. 使用次数在10次到20次的,一共15种药。

上品:6种。黄连19,牡蛎15,五味子12,地黄12,芒硝10,泽泻10.

中品:8种。石膏20,当归19,厚朴17,柴胡14,栀子12,川穹11,

栝楼10,桃仁10.

下品:1种。桔梗10.

3. 前两种加起来,使用超过10次的药,一共31种。

前5名:甘草,生姜,桂枝,大枣,芍药。

刚好组成了千古第一名方。

第6到16名:

半夏,人参,附子,茯苓,

麻黄,大黄,黄芩,白术,

杏仁,枳实,细辛。

4. 我自己从365种药中,挑出了常用的70种药。

上品24种,中品30种,下品16种。

本草上说的温性的药,后世认为是热药。

本草上说的平性的药,后世认为是温药。

所以,统计的时候,把温药和平药加起来统计。

微寒记做凉药。 

药性:温热寒凉。酸甜苦辣咸。

上品:甜味的有13种,占一半。温性和平性的加起来有16种,占7成。

中品:苦味的有15种,占一半。温性和平性的加起来有22种,占7成。

结论:

上品药甜味多。中品药苦味多。中品应人,人生苦多甜少。

仲景用药,温热药加起来占7成。的确是以温热药为主。

5. 上品24种。

平(温):10种。甘草,麦冬,茵陈,茯苓,酸枣仁,大枣,麻子仁,

龙骨,牡蛎,蜂蜜。

温(热):6种。白术,山药,细辛,黄芪,五味子,桂枝。

寒:6种。白矾,芒硝,滑石,地黄,泽泻,黄连

凉(微寒):2种。人参,薏苡仁。

甘味:13种。滑石,人参,甘草,地黄,麦冬,山药,

薏苡仁,泽泻,黄芪,茯苓,大枣,龙骨,蜂蜜。

辛:3种。酸:3种。苦:4种。咸:1种。

6. 中品30种

平(温):14种。葛根,柴胡,通草,芍药,百合,贝母,黄芩,防己,

栀子,竹叶,山茱萸,猪苓,乌梅,桃仁。

温(热):8种。干姜, 川穹,麻黄,当归,吴茱萸,厚朴,杏仁,薤白。

寒:6种。瓜蒌,知母,紫参,牡丹皮,黄柏,枳实。

凉(微寒):2种。石膏,秦皮。

苦味:15种。

辛:9种。酸:2种。甘:4种。咸:0。

7. 下品16种。

大青盐,附子,半夏,大黄,葶苈,桔梗,旋复花,射干,

蜀漆,大戟,甘遂,泽漆,白头翁,巴豆,蜀椒,蛰虫。 

药物作用分类

1. 作用于胃中:滑石,栀子,麦冬。

滑石:荡胃中积聚寒热。

栀子:胃中热气。

麦冬:胃络脉绝。

2. 作用于肠胃:柴胡,黄柏。

柴胡:去肠胃中结气。

黄柏:肠胃中结热。

3. 补五脏:人参,菖蒲。

4. 补肾:菟丝子,肉苁蓉,杜仲,淫羊藿,五味子。

5. 结气:柴胡,桂枝,龙骨,旋复花,麦冬。

柴胡:肠胃中结气。

桂枝:去结气。

龙骨:心下结气,不能喘息。

旋复花:主结气。

麦冬:心腹结气。

6. 寒热邪气:甘草,薯蓣,紫参,柴胡。(伤寒论中主要用柴胡)

7. 痹症

风寒湿痹:菖蒲,白术,泽泻,干漆,秦皮,蜀椒。

风湿痹:天门冬,薏苡仁,泽泻,细辛,茵陈,苍耳子。

寒湿痹:山茱萸,附子,蜀椒。

血痹:地黄,芍药,吴茱萸,厚朴。

8. 入脑的药:细辛,川穹,辛夷。

细辛:头痛脑动。r> 川穹:中风入脑,头痛。

辛夷:风头脑痛。

9. 男子根:肉苁蓉,淫羊藿。(这两个都是草药,不要想歪了)

肉苁蓉: 强阴,除茎中寒热痛。

淫羊藿:阴痿,茎中痛,利小便。

10. 利小便:滑石,茯苓,芍药,茅根。

利大小便:苋实,百合,紫参,防己。

11. 作用于心腹:柴胡,麦冬,酸枣仁,龙骨,阿胶,大枣,蛰虫。

12. 作用于胸腹:瓜蒂。

13. 推陈致新:芒硝,柴胡,大黄。

14. 口舌干燥:茯苓,石膏。

15. 消渴:枸杞,葛根,栝楼根,知母。

16. 浮肿

面目浮肿:甘遂。

四肢浮肿:知母。

面目,四肢浮肿:瓜蒂,泽漆。

17. 心腹积聚:紫参。

18. 头痛:细辛,川穹,麻黄,藁本,厚朴。

藁本:风邪之头痛,寒郁头痛连脑,必用藁本。

19. 胃中热气:栀子。

20. 肠胃淤血:牡丹皮。

21. 逐风邪:吴茱萸。

22. 心下邪气:山茱萸。

23. 咽喉(肿痛):半夏。

24. 去淤血(逐血痹):地黄,芍药,吴茱萸,厚朴。大黄,桃仁。牡丹皮。

25. 宿食:大黄,甘遂。

26. 留饮:大黄,甘遂,巴豆。

27. 利水道:车前子,败酱草,猪苓。

28. 利水谷道:甘遂,巴豆。

一些趣闻

1. 狼毒是一种草。又叫断肠草。

2. 猪苓是一种真菌。长得很像猪大便。

3. 白头翁还是草。不是鸟。

4. 牛膝也是草。不是牛的膝盖。

5. 蜀漆是一种草。常山的幼苗或者叶子。不是油漆。

6. 虎掌是一种草。和老虎没关系。

7. 蜀椒就是花椒。蜚蠊就是蟑螂,小强也可以入药。

8. 麻仁就是大麻的种子。没错,就是你知道的大麻。

9. 没想到用的最多的药是甘草。没想到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药,组合起来就是桂枝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