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难忘的学拳经历

 武医同修 2020-11-08

我是一个喜欢武术,热爱太极拳的人。

曾经打工求学来追求武术,从2001年起,已经有19个年头了。经历过程所接触过的老师们有学校的武术教练,更有许多位太极拳前辈。杭州的戴培粟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戴师,不得不提起“杭州19楼武术馆”——一个记录了关于武术的经历和故事的网络平台。从2008年至2015年,我经常去参加那里组织的活动,戴师就是我曾经在武术活动中认识的前辈。他在不动声色之中,就能体现出劲力的发放和控制,对内家拳的理解让拳友们大为赞叹,至今我依然印象深刻。

戴培粟老师练拳近50年,如今退休也好多年了。

戴师师从王卓诚前辈,是八卦掌吴俊山一支的传承人。早年杭州武林名家林立,师爷王卓诚与杨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田兆麟都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

当年田兆麟在杭州以教拳为生,二人都来自于京城,且年龄相仿,加之王卓诚在生活方面多方协助他,兄弟二人交好,走得很近,所以互换功夫戴师的形意拳老师是旧上海增裕染料公司老板林九如先生,他师承傅剑秋前辈。所以戴培粟老师深得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精要于一身。但戴师为人低调谦虚,从不显露身手,即便是熟人试手,也是点到为止;平常见到人总是笑呵呵的,很热情;除了拳以外,还对花草也情有独钟。

戴师的详细学拳经历和他师父们的一些武林往事,曾经在杭州19楼武术馆平台的《武林旧事》栏目中多次叙述,被很多学拳爱好者所喜爱,现今仍有资料惠存。

2011年3月,我在杭州19楼武术馆参加活动期间,曾与戴师有过两次面缘。因为当时没见过老师的套路表演,而且老师展示的劲力和动作是我从未见过那种形式,所以我一直没去学。说实话,老师还曾经两次通过网络叫我过去学习,但在我心里不认同不练套路的这种形式,当时也只是口头感谢罢了。

直到2014年底的一次经历,我才从新思考对拳的学习,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印象深刻地记得,那一次见到了戴师的学生富林,他很热爱拳,练得也非常好;我们比较聊得来,因此和他交流的比较多。给我感觉:富林的掤捋劲虽然没有很大的动作幅度,但却可以轻松地控制住我。

后来,富林去戴师家拜年的时候和老师提起我,老师又发信息给我,希望我去学习。戴师说:“钻智啊,练拳其实要练功;你对太极拳那么喜欢,家庭条件也不好,还要在杭州生活,不容易;练拳架套路是对的,但套路里隐藏的东西很难发觉。”老师的意思很明了,拳是要以功为基础的。

因为自己喜欢武术,喜欢太极拳,却很难学到好的方法,很难学到拳中的门道。在这条学拳的路上我走得挺艰辛,也许是我“跑龙套”多年之后,自己意识到了,加之接触富林的感受,我决定去找老师,决定不能再错过机会只不过那时候老师已经从孩儿巷搬到萧山闻堰了,得坐两趟地铁后换乘公交,还得步行一段路,每次去的路上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因为路途较远,也就一周去一两次,但一直都坚持下来了。

后来,我碰到从四川来学习的李长洲大哥,与其学了几招八卦掌;戴老师还在师门聚会上,介绍了郭师叔,叫我去和他学习,因早些年练过外家拳,郭师叔觉得韧性还不错。但因为忙和其他因素而错失良机

我没有错过跟戴师学习的机会,感觉非常幸运在太极拳的这条路上,我走南闯北见到过很多大师,但像戴老师这种教学方法我真是没见过;戴师教拳,与其他老师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是独特的。每次到他家学习,就是喝茶……
我经常用'匪夷所思'来形容老师的教拳,为什么用这么个词语呢?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每次与戴师搭手时,老师都会问:“你做好准备了吗?”我说:“好了。”他就笑一笑,我就倒了……有一种强大的能量从老师那里涌过来,压迫着我,冲击着我,使我不得不出去;疑惑的是感觉老师并没怎么用力,而是在柔和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发放到我身上;结果非常清楚:我被打出去了,或者被掀起了。因为当时不懂,所以非常的纳闷。但自己的身体是有体会和感受的,很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发过来强大能量,非常的柔,却挡不住;身体能感受到,但脑子里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自己做好了架势明明很稳,但还是被起根了,出去了……

我很难相信:“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回答是肯定的。我在心里暗自努力:这一次,一定做好。再一次同样的动作,我稳稳地抓住老师,顶住他。

“做好了没有?”老师问。
“好了,确定好了”。
哎……结果还是不行。
奇怪了,怎么回事?接下来连续好几次,戴师用同样的动作让我推他、抓他、掐牢他、摁住他……都不行,都不行啊!
在每次见面学习时候,都试多次,可还是不行……
服了,彻底服了……真是匪夷所思!

老师的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老师教拳,就像我说每次都是喝茶一样。在聊天中教一点儿,往往都是触摸式教学。让我哪块地方实起来,而其他地方全部放松,比如:尾闾附近臀部(骶骨)练的“玉龙勾”、裆部圆撑他叫阴捉、胯的收沉等等,这些枯燥的“小动作”练习,却又看不到,我只能通过触摸老师的身体来体会。因为太细微,加上我又不太懂,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一定摸出来,还是有点儿蒙的味道。

每次老师轻轻柔柔的示范劲,总能合到我身上。老师说:“你等公交或者空闲时候都可以练,从几分钟慢慢到一定时间,往那一站,把这些地方强起来,提起来意念放到那里去”,其实这就是站桩的形式。
我回去练习的时候,练着练着就感觉没意思。因为没有外形的招式,练两下,就不坚决了,心里也不明白,就放下了。好几次去老师那里,老师一摸,说:“钻智,最近是不是很忙啊!'“嗯!是有点儿忙。'其实,是自己没怎么用时间去练。
因为心里还存疑惑,或者根本就不明白,嘴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就那么一次次地妥过。老师从来没有批评我,总是笑呵呵的,从疑惑到疑惑……虽然心里觉得这种练习相比学习拳架似乎太没意思了,但到这样一位随便试,而且非常信服的老师也是极少
能明白太极拳的劲,是令人十分向往的。拳论上讲:懂劲是太极功夫入门的必经之路只有懂劲后方可练出太极功夫,且愈练愈精。太极拳是“”与“”的统一体,作为年轻人学习劲力,并非是想与别人比试较技来逞能;作为热爱太极拳的人,而是想一探太极这种内家拳的奥秘,让自己真正明白前辈传拳的重要之处。
通过老师的把和喂,我身体好像渐渐的有了点儿东西;但还不够,老师说可以找拳友试试。其实,我很少跟外人推来推去的,因为我知道当下有些乱推的,都是力气加拌人摔跤;通常学拳的又都是老年人,他们不喜欢,加上刚开始没练好也不敢试。
当我在拳友面前逐渐能用的时候,发现越放松越好用;我逐渐知道了控制动与不动;实的、刚的地方是什么。当我一次次去体验,生疏的人是不会跟我配合的;牵强的时候也许会有,但我逐渐发现能够掌握和运用了。不敢绝对说谁谁高手都用过、比过,我确实感受到那样的优点。
多少次这样的学习。老师一摸:“还差一点”,那么再练,等练了差不多了,换另外重要的地方。经过几块地方的练习,很多地方逐渐的强起来了;刚的地方能刚,但不是硬,而是里面的稳定和强悍;老师一摸说:可以了;或者还不够,就继续练。
奇怪的是我认为基本功要不断练习,而老师却说:“三五个月练好了,就不要了,扔了。”
“没搞错吧?老师,不要了?
我得到确定的回答:“你练通了,有了,就丢不掉了,睡梦里起来也会有。”
我反思自己:很多的基本功,虽然不断练习,但用不上,就又扔了;又换了新的学习方式或者换老师再练,还可能用不上。我称为总也吃不上“红烧肉”,为什么?因为没用过,等你会用劲了,测试通了,就可以不要了。
这是我之前想不通的地方,估计大家也难明白吧——居然基本功要扔了。等各个部位练通了,再之后,就是找用的方法。比如房子从地基、房梁、房顶等建成后,也是老师说的重要部位胯、裆、肩、腰;然后砌砖、加瓦、粉刷墙面、装修,就是招式。
老师示范劲力如何运用,然后喂劲来感受,基本上都是看不到的,而且对与错的差别很细微很多次老师说:“把力收回来。”但当遇到大力的时候,哪肯定放下啊。
“放掉、放掉……哎……有了、有了……”

老师经常像“跳舞”一样就发放人,我们去学习的时候总是很奇怪。那么柔,又不是把脚下稳起来,就那么轻松一动步,就能发放对方,或者掀起对方的根。老师说:“不要蹬住地,要活,要将虚实变化放到对方身上。”他曾比喻:框架结构的房屋,是那种大城市里一块砖头都没有的房子,房子奇形怪状,但很稳固;因为那种房屋不是用外墙作为支撑的,而承重的大梁是粗粗的螺纹钢,其它地方是都可以拆掉的;而普通的泥瓦墙则没有钢筋,需要墙体本身叠加来支撑;所以拳也是需要框架结构的,外形可以任意拆解,但唯有“中”不能丢。

在老师的学生中,恐怕在外面教拳的也就我了。我发现老师的东西是没法教的,老师也曾经说过“太极拳没法学”,而且这样的形式大多都不喜欢,其实不是真的没法学没有招式,摸一下,用意念,很难理解的,对于一般人是摸不着头脑的,也是没意思的。大家普遍只认拳架套路,外形更美,更到位,做的更有味道,但这些似乎都用不起来;认为快的发劲,更牛,更好;我记得老师曾经多次说过:“不要那样发劲(弹抖)”。

后来我理解到,为何老师那么说?一、没有正确方法,非常容易伤身体;二、练太极拳拳友年龄普遍偏大,快速与抖动容易耗费更多的体力,而太极拳需要柔和蓄养;三、快虽好,虽威猛,但打击到对方会有阻力,而柔和慢则能穿透对方,意念到,劲就到,对方想发力的一刹那就已经被探测到了,就已经将对方发出去了。当然,每种拳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点,但太极拳无疑是最具优点的,这也是我自己练习和会运用后的体会。

老师说:“很多时候要轻轻的,柔柔的,你很轻、很柔的情况下,对方拿不住你;而你又有很强的能量,人家感受不一样啊!用力气谁都会,但太极拳一定是无形无象的,发劲时,意念一想,劲就到了。”我发现老师的教学形式不光是意念,而是用意念来调整身体关键部位的变化。因为外形变化小所以看不到,需要触摸才可以感受。老师所教导的独特的学习形式,都可以一一见证,都可以试验。

同时,我也理解了、明白了扎老所说的:“太极拳要用意念来练,掤劲不是用力气,迈步裆劲要圆润……太极拳不要练空套路(拳架),要用形体来练,一定往内练,练开合……”这两位老师互不认识,但都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很多文章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内涵却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文字的差异不同而已。当我能够理解和运用了,懂得了其实都是一个理。

老师说:“你是教拳的,出去难免会有人要摸你,试你,希望你能练出点东西,把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贝多少传下去。”感谢老师对我教导,老师理解我的不容易,为了生活,为了对拳的热爱,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太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却真实知道那其中的滋味。
自己多少次迷茫,才认识到,才练到,并能体现。当我逐渐明白了那些看不到的内容的时候,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久了,也许不能对付那些更强的人,又何必去争呢?但我确实感受到了,谢谢老师!
我有时候在想:这缘分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真的非常幸运。
拳论的内容,在老师这里能一一感受。但老师说的不是那种通常的形式,是另外的解读,比如:折叠,不是外形动作的折叠,而是对角劲或者上下劲的变化,如左肩合到右胯上,或者合到右肩;又比如:老师说的前进后退,不是我们看到的脚往前走,往后退,而是用背部、臀部劲的变化来前进,用小腹下面那块地方劲的变化来控制后撤,起到核心劲的作用;还有四两拔千斤,是裆下四两………
大多我都没听过,也没这么说过,更没体验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老师说:“你现在感受好像跟拳论拳里边说的不一样,等你练明白了就知道了,噢,原来虚领顶劲、松腰敛臀……都做到了”。
回想学习的往事,总有太多的感慨。时间太快了,还记得戴师说:“钻智,你这两年不会离开杭州吧!有空你就来,好好学。”
每每回想老师那不可思议,却又真实的教学方法,往往用“匪夷所思”、“惊讶不已”等词表述都不为过,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明白了拳为何要口传身授、手把手地教;也理解了老师无私的传授和教导。
不知不觉五年就过去了,心中感慨万千,感谢恩师教导!


您的留言

既是鼓励,

又是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