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sos天外飞仙 2020-11-10

1897年,毛姆弃医从文,初出茅庐的他本想在文学界闯出一番天地,然而这种理想在几年后近乎泯灭了。用他自己充满讽刺幽默的口吻来说,几年来即使他笔耕不辍创作,依然没有一部作品能使“泰晤士河起火”。

这种寂寂无名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18年,毛姆游历塔希提岛时对画家高更的经历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月亮与六便士》横空问世。小说发行后人们争相传阅好评如潮,直到这时人们才普遍承认毛姆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地位。

纵观《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体架构,小说内容取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真实经历。描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名中产阶级证券经纪人在不惑之年,突然抛弃社会地位和美满家庭,不顾一切的追逐理想,期间几经颠簸数度潦倒,最终在塔西提完成壁画后悄然逝世的逐梦经历。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毛姆将高更的故事演变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他所创造的主人公是纯文学的色调,行文间有作者对艺术造诣的理解,更夹杂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毛姆强调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将善恶美丑也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本小说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世界文学史占有较高地位,就是因为它写人性一针见血的独特魅力,以及人性之下所追求地生活哲理上的高度和意义。

基于这些思考,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抛开小说的叙事美学,行文架构等冰冷的理性思维,以人性的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并揭示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层隐喻,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阐述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01异端的利己主义,超越世俗意义的评判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刻画最多的,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需要多元素的剖析。

在他的身上,有月亮一样近乎神圣的光泽,也有身在俗世无可避免的混沌色彩。一方面他在精神上是洁癖的,喜欢至简的生活,不愿意被物欲肉欲所束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终极审美,他要借助画画的力量去探索未知神秘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这条追求道路注定坎坷无比,充斥着世人世俗的不理解。

① 从一定程度上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比如小说中数次帮他渡过难关的同僚施特略夫,施特略夫是一位真正的博爱惜才之人,当斯特里克兰德潦倒时,给他钱财解贫困之急,还将自己的画室房子借用给他,甚至在他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然而,斯特里克兰德是怎样回报施特略夫的呢?

他先是以“不习惯与别人分享画室”为名,赶走施特略夫,接着强行占有施特略夫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德这种近乎残暴的行为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对于别人的帮助他不以为意,不知道谢更不会感恩。仿佛在他撕下证券经纪人文明社会的假面后,他的内心就没有了良心和道德。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他无畏世俗礼规,不去思考他抛妻弃子后他的家人该如何生存,哪怕是上街讨饭他也不在乎;当所有人为此鄙视唾弃他,把他当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他亦无动于衷;甚至于在他所追求的理想上,他也不执拗于自己能否成名……在小说里他曾说“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

他摒弃了过去的一切教条行为后得到了一种巨大的锐变:对待旁人他自私莽撞,善于讥讽,对待世界他不通人情,不屑礼节道教也不屑伪装,他向所处的世界展示出来的,是他极端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特略夫面对斯特里克兰德抢占他妻子的疯狂行径,施特略夫的内心不是没有挣扎。在小说中曾有过这样一段人物的内心戏,当施特略夫在画室看到斯特里克兰德给妻子画的裸画时“痛苦,嫉妒和怒火将他的怒气上升到了极点,他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最终只能化成一声形同野兽般的嘶吼”

然而当施特略夫冷静下来后,他只是任由自己的一腔怒火消散,将这副艺术品放置到墙角蹒跚而去,施特略夫的博爱与主人公形成非常戏剧化的对比,尽管他遭受到斯特里克兰德无情的嘲笑诋毁,人格上的践踏,施特略夫依然不计前嫌的帮助他度过生活的难关,又一次邀请斯特里克兰德去他的家乡生活。

作者通过刻画施特略夫,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主人公更加饱满和生动:他的这种利己主义从更深层次挖掘,我发现了一个更让人吃惊的事实:他岂止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在他的心中不止没有别人,更不存在自己。他的一生就像包裹在一个坚硬的囚笼里,预备挣脱束缚进行强烈的对抗。

②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战斗者,与命运相抵抗

作者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邪恶的存在,拥有远古时期半人半兽生物的原始气息,尤其是当他挣脱社会枷锁,投身追求原始的理想时,他已经不是原来的他,而是一个神秘的充满执念的人。这也正是他的复杂性,他不想被世俗上的一些事物,例如物欲性欲所捆绑,但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屈服于人类的本体。

整本书里,他看似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所制约,活的自在原始和通透,然而他其实是最痛苦的一个人。他虽然自私自利,完全没有感恩之心,甚至对帮助过他的人以德报怨。然而他的内在对于外界的抵抗注定让别人对他讨厌不起来,厌恶不起来。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作者一方面讨厌他另一方面又会深深的同情他,作者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抵触,亦或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的抵触,都不能影响到斯特里克兰德对于梦想的疯狂追逐,这也正是这位天才画家与众不同的原因。从头到尾,作者敬佩他的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它其实和伟大沾不上边,可它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印迹

因为地面上的六便士太多了,而所谓的月亮只有一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人类世界也需要这样的异端,隐射一种灵魂的“伟大”。

毫无疑问,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自始至终不是在和世界对抗,就是和自己对抗。思特里克兰德之所以能获得众人对他的怜悯,一方面是惜才,另一方面就是被他别致的特点所吸引。这种特点是一种战斗力,无论是他抛妻弃子后的决绝,还是流落街头吃不上饭的倔强,还是对世俗的抵抗不屑,其中的内里因素都是一种斗争。

人们对于与那些与命运不顾一切做抵抗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思特里克兰德就像传说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只不过孙大圣面对的是天帝众佛,而他所面对的敌人是人间与心间的跋涉。

③ 最后,从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生活多角度的阐述

在看这本书时,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困惑,那就是“斯特里克兰德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在书中同样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到结尾似乎也没能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也许毛姆有意将这个问题抛给读者,让我们从书中窥得奥秘。

英国作家伍尔夫都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伍尔夫为什么要这么说,就如同书中斯特里克兰德想通过画画表达自己一样,书里也有一个神秘的寓意想传达给读者。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再回到问题本身,不是斯特里克兰德选择画画,而是画画所选择的他。我们都会在某一瞬间得到启示,类似命运和神迹,可不是谁都能抓住它。思特里克兰德想要画画的强烈渴望,就出与这种神迹。当他抓到这种天赋异禀后,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斯特里克兰德,就像书中所写“他居住在巴黎,却比生活在底比斯沙漠还要寂寞,他不会对任何人做出要求,只苛求人们不再打搅他的生活。”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感到无比震撼,这样一来他之前所有的冷酷,自私的行为都得到了解释。

斯特里克兰德抓住了命运露出的微光,他用生命在画布上进行燃烧,当画布涂满风景之时,也是他灯尽油枯之时。所以他敢于冒天下之不违,拼尽全力向目标前进,风餐露宿也好,病之垂危也罢,完成宿命才是一种荣光,不负人生一场。

写到这儿,我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同理心:是斯特里克兰德让我明白,没有谁的人生是本该如此,人们做某件事的背后,一定有其缘由,你以为他背离了生活的正常轨道,其实是你自己给自己订上了牢笼,因为人生没有界限,精神的海无边无涯。

02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层隐喻: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很多人写《月亮与六便士》的书评总爱从理想与现实入手,月亮”来源于“六便士”的平凡生活,要追求“月亮”就必须有“六便士”的物质基础。然而我更着重于从小说人物入手,剖析斯特里克兰德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有独特意义,代表他一生的真爱与虚情。

① 假面婚姻:斯特里克兰德的牢笼

斯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任夫人面容姣好,体态丰盈,善于社会交际,将丈夫和孩子照顾的很好,是一个“完美”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一生都被社会教条所制约,过着一种很稳定的生活,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没有得到命运眷顾,抛弃一切追求理想。这对夫妇一生的轨迹一眼便可以望到头,颐养天年子孙绕膝,在稳定中安享晚年。

然而,这种美满生活很容易遭到命运反噬,斯特里克兰德的叛变立刻让这个小康家庭分崩离析,当假面褪去,我们才看到这对夫妻真实的婚姻:斯特里克兰太太有虚伪的一面,她之所以经常邀约作家,画家朋友做客,是因为她不满足于停留中产阶级,渴望向上流人士接近的野心。另一方面,她并不是一个能获得丈夫喜爱的妻子,因为她根本不了解丈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她曾评价她的丈夫为“平庸,并不妄想自己是天才的人”,认为丈夫十分无趣,没有一丝一毫异于常人的特质,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她的意料,当斯特里克兰德留下一封信就抛妻弃子,听到丈夫并不是因为外遇离开她时,她的内心除了悲愤,更多的居然是一种“感到丢脸”的心态。

这里就把她的这种小市民的姿态刻画的极为生动,为了报复丈夫她选择永远不跟他离婚,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斯特里克兰德多了一分禁锢。然而这一次她又想错了,斯特里克兰德早已视世俗教条为粪土。在斯特里克兰德的视角里看,40岁之前的人生和婚姻了无生趣,更像是一种为了结婚而去结婚的教条,这种教条被他视作“无用的六便士”,这种“六便士婚姻”被斯特里克兰认作逐梦路上的绊脚石,所以他毫不犹豫就抛去过往的一切。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这场婚姻的结局,竟然成了他锐变的一缕烟尘,最终了无痕迹。

② 互相利用:斯特里克兰德的圈套

斯特里克兰德的第二个女人是画家施特略夫的妻子,布兰奇·施特略夫开场的画面其实也是一种假象,她的表面看似温和但内心却执拗坚定。当布兰奇遇到斯特里克兰德后,她的内心产生了一种不明的恐惧,在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过程中,布兰奇对他的感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的厌恶变成了爱慕,她爱上了这个充满原始欲望的男人,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生活中一直缺少的激情。

然而,随着故事的水落石出,我们发现布兰奇的爱并不纯粹,其中夹杂了许多对施特略夫的报复,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只是因为一场事故不得不嫁给了他。所以布兰奇的背叛看似是突发的,实际上内心可能谋划了许久,这是一种阴暗类的人格。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同时,斯特里克兰德并不爱布兰奇,他怀着人性的欲望占有布兰奇,将这件事看做创作的欲望。这是违背社会传统道德的,可惜我们无法用传统的制度调教他,在斯特里克兰德的眼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他的创作之路。

所以,布兰奇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是一种“六便士”般的利用。

③ 爱塔的爱情: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救赎

斯特里克兰德生命中最美好的三年是在塔希提度过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小岛远离文明社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爱情。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抛妻弃子、强占妻友,冷酷自私又无情无义的斯特里克兰德,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遇到了土著姑娘爱塔,两人一见倾心后结婚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斯特里克兰德遇到爱塔时,他已近50岁,而爱塔只有十七岁。相当大的年龄跨度让这个故事充满了夸张的浪漫色彩,然而这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给予斯特里克兰德情感上的救赎。

爱塔有多爱斯特里克兰德呢?她不要仪式,没有彩礼,迎接她的将是一个不爱工作只爱画画,年过半百的老头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穷得只剩下了才华。她将这个怪老头容纳在自己的地界,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而不索取一丝一毫的回报。

在我看来,爱塔的这种付出成就了斯特里克兰德,她包揽了所有世俗意义上的“家务活”,让斯特里克兰德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此时,塔希提岛原始自然风光给了斯特里克兰创作的灵感,家庭环境给了他足够的创作自由。在原文里,斯特里克兰说:“她为我做饭,照顾孩子,让我独处,能够帮我做我要她做的事情。”这简直就是斯特里克兰德梦想中的伴侣和妻子。

你要问什么人才能打动斯特里克兰德的硬心肠呢?就是像爱塔这样魔幻的姑娘。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当爱塔在斯特里克兰患上麻风病后,坚定的表示自己不会离开他,这样的赤忱之心终于感动了斯特里克兰德,他“坚硬的心似乎变软了,泪水打湿了眼眶,慢慢地从脸颊上留下来”,这是感动的泪水,也是妥协的泪水。我以为,泪水在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人身上是有明显寓意的,象征纯洁的月亮,没有丝毫杂质。

这是斯特里克兰对爱情的妥协,他不再试图抵抗这种人类最真诚的欲望和爱恋,而是流出了真情的眼泪,怀抱着这个土著姑娘。一方面爱塔唤醒了他作为人的基本的脆弱,对于感情的诉求;另一方面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并没有战胜他所厌恶的世俗,而是张开大大的怀抱,接纳他自己天然的人性,之所以他在塔希提岛上能完成内心的遗著,就是因为他放下一切,接纳一切,不再和命运做抵抗,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接纳了死亡,视死亡为慈悲和救赎。

03启示:更广阔的的生命维度

这就是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有关理想和感情,我尽可能做了详细的解说,然而我脑海中还藏有一个疑问:思特里克兰德好不容易画完他内心的精神世界,为什么又让爱塔用一把火毁之一炬?

在理想上,他奋不顾身摒弃世间万象,在感情上,他重回世间成了一位最普通的俗人。来来去去转了一圈,他已经获得了常人没有参透的觉悟和真相。我猜想,当死神临近他用尽了所有的颜料时,他来到这个世间的意义也同时被证明,被看不见的天地所证明,那就无需让世人看见他费尽心力所创作的秘密禁地。

又或许,他将自己一生最完美的作品奉上的目的,是为了让火带着人世最热烈的响应和最鲜艳的颜色来迎接最盛丽的死亡,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圆满。在明黄的火焰中,我仿佛看到了斯特里克兰德嘴角上的一抹微笑,我想起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战斗过,我不后悔”。

《月亮与六便士》丨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小说全文的笔调冷静又克制,我却在结尾中看到它想要热烈绽放的生命,这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和谐。毛姆在小说中所揭示了诸多生活哲理,绝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能写明白的。很多人说他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发生的碰撞和冲击,可我看到地更多是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融合。

月亮与六便士从来不是一个矛盾的命题,而是向我们诠释了生活的多重性,生活并不是单一的选择:无论是人间喜剧,还是人间悲剧,其实存在就是一种意义。

就像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在我们了解了他这么多信息后,便无法评判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无法决断他的个性是美是丑,就像毛姆在小说里写“作家更热衷于了解人生,而不是对人生的评判”,我们也一样,来到世界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经历,而不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个价值观里,忽略了天地的博大和深远。

就像前文所说:人生没有界限,精神的海是无边是无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