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五脏别通论的运用是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

 鹅头山 2020-11-13
这种五脏别通论的运用是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灵枢·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还有胃与心包通。由此系统全面地五脏别通理论学说正式形成。用这一理论来探索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使之无法释疑的理论与临证顽疾便可迎刃而解。
脏腑别通其意理论,使之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因此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扩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解释、扩展穴位的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解释。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背痛及肩胛部痛;肝门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清利湿热之效甚好,所以能治肝炎;五间穴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气;十四经穴中的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制可以从“肝与大肠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中渚在三焦经上,能治肾虚腰痛,运用原理乃为肾与三焦通之故。这样的临床运用实例举不胜举。其实这一理论早在《蠢子医》卷三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其曰:“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
(2)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这一脏腑别通论,在临证选穴时,不仅从传统的经络辨证方法中选穴组方,而且可从脏腑互通论中思考组穴,尤其是已运用了传统辨经选穴,治疗疗效不佳及顽固性疑难杂证患者,可以运用别通配穴法。这一配穴法的运用可以同时调节互通的两经气血,协调互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如在临床中常以胃经的足三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胃痛、呕吐,心脏疾病中的胸痹心悸,作用甚效,起因就是胃与心包通之故;再如水湿停留,湿气重浊的患者,可选取足太阴脾经阴陵泉与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共同治疗,其原理是脾与小肠通。@快问中医 @四合中医 #快问中医超能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