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带娃也分等级,会“偷懒”的爸妈可能是最高级

 我的书海601 2020-11-14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怎么管?为什么看的书、听的讲座越来越多,却总是做不好?

对此,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沈奕斐教授也深有同感。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她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牺牲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可是收获的结果和投入却完全不成正比,中国父母太冤了!

不过,与大多数父母的反应截然不同的是,沈奕斐认为,中国父母首先应该要学会的是“偷懒”!正是因为很多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采用催促纠错式的教育方式,打乱了孩子的学习节奏,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实际上,在沈奕斐看来,家长要学会做对“懒”爸妈,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让孩子的优势得以积累,这样才能养出省心娃。

“纠错+讲道理”孩子并不领情,

家庭教育的重心是情感支持

很多家长对发生在下面的一幕都感同身受。

傍晚,下班回家的妈妈,开始辅导孩子做作业。妈妈尝试“和善而坚定”地处理问题,她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很有信心。

前15分钟内,妈妈相当有耐心,对孩子暴露出的粗心、失误等问题都一一纠正。但看起来效果并不明显,孩子的错误还是一犯再犯。

晚上,妈妈开始反思,她后悔自己没有做到“和善”和“温和”,于是向孩子道歉。她还和孩子一起分析了之前发生的情况,承诺会和孩子一起努力,会在第二天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到了第二天,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战争”再一次上演,情况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妈妈很内疚,很沮丧,她觉得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得不好。于是,她开始去学习其他的心理学课程,效果很好,可是情绪刚刚控制了几天,又爆发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面对父母的努力和付出,孩子们的真实反应是怎样的呢?研究者们发现,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唠叨,特别是对于父母的“纠错+讲道理”,他们并不领情,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甚至还会顶撞父母,产生叛逆心理。

实际上,“纠错+催促”模式破坏了孩子原有的成长轨迹,破坏了孩子自己的成长动力,更破坏了原本美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不停地催促和纠错,带着成人自以为是的永远正确,这与尊重、信任、理解等相处方式背道而驰。

在沈奕斐看来,实际上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成长领域家庭应该扮演的是“情感支持+人格培养”角色,采用的方法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

沈奕斐认为,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的情感支持和无条件的接纳尤其重要。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发展一种归属感,我们即使到了做父母的年龄,依然很在乎“我是谁”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我对别人有什么价值”。“归属感”是人类的一个本质追求。

“对于孩子而言,他成长的所有动力,都在于寻求这种归属感。

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支持孩子归属感的发展,比如时时刻刻在纠错,或者用父母的自我去替代孩子自我的发展,那么孩子就很难很好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

他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对别人也没有什么用,这样他的成长之路也很难顺利走下去。”沈奕斐说。

维护孩子的归属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智慧,也需要父母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在自己位置上,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孩子本来就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那么,家长需要怎么做呢?沈奕斐总结了以下几点:

  • 密切关注

  • 谨慎出手

  • 优势累积

  • 快乐为首

通过对上千个家庭案例进行分析,在多年的中国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Merton)的启发后,沈奕斐教授提出:家长要采用优势积累教育的方法

其核心就是改变过去父母以纠错方式让孩子成长的逻辑,少关注问题,多关注目标,努力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积累成功经验,找到自我激励机制,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得预言”。 

家庭教育的“道”与“术”:

“懒”需要智慧,“省心”源自信任

不给孩子纠错,那怎么帮助孩子顺利成长呢?不妨换种方式,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把“优缺点”变成“特点”,给孩子以肯定和信任,孩子更容易获得进步,建立归属感。“不”的力量来自“是”。在沈奕斐曾出版的书《做个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中,她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方法:

第一招:

贴正面标签,帮孩子搭好台阶

优势积累法中改变纠错教育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贴正面标签:对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什么是正面标签?实际上,这是指通过正面标签给孩子持续的成就感,帮助孩子搭好成长的台阶,让孩子一步步往上走。

具体来说,父母应当有一双能发现孩子特点和进步的眼睛,对孩子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那些正确、可复制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不断累积正确行为,体验持续得成就感,从而帮助孩子搭好成长的台阶,让孩子一步步往上爬。

比如,我们看到3岁小朋友拿着大杯子喝水,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拿不稳杯子而给孩子换小杯子,或者帮助他拿着大杯子喝水。

父母如果用正面标签法,会说:“哇!我发现你自己拿杯子,学会了两只手捧杯子,这样杯子捧得很稳,做得很好!”贴正面标签,对正确行为进行肯定,让孩子在明确了作对事情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标签的方法,有几点需要注意。

1、在贴正面标签时,这个标签始终是贴在过程中的,而不是贴在结果上,因为结果是很难复制的。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在考前复习非常认真,把所有错题都重新做了一遍,觉得这件事情可能跟这次考得好很有关系,那就把这个标签用明确的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把这个点固定下来。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帮助孩子找出如何取得好结果的过程。

2、对可复制的行为进行肯定。

关键词一:可复制。

比如某次考试,学的10首古诗孩子就背了一首,结果刚好考到了,他运气好,考得不错。这个时候,我们表达情绪就可以了:“哇!我觉得你运气真好!”我们不需要批评他,但是也不能太鼓励他,因为这件事情是不可复制的,你怎么能保证他的运气每次都这么好呢?

关键词二:正确行为。

这里所说的“正确行为”,就是那些与好的结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行为,或者这个行为本身非常重要,那我们就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肯定。

我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得到英语老师的表扬,老师说他最近英语有进步,于是我去跟他分析:“为什么最近你英语有进步呢?你从零基础学起,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的!”

他自己总结说:“妈妈,可能是因为我用了一个配音软件,我觉得我每天都跟着配音,效果很好!”

这个时候,我就会去肯定他:“哇,真的!我觉得你能每天坚持配音,是很不容易的!我设好闹钟,你就能坐下来打开平板电脑跟着软件学,妈妈觉得你很棒!所以你看,这个效果很好,老师都表扬你了!”

我不是简单表扬孩子,而是把孩子在过程中具体的正确行为总结出来,这样孩子就会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然后不断重复。

关键词三:肯定。

这个“肯定”并不一定只要表扬,或者说“哇,好棒!”。你只要看到这个这个行为,然后告诉孩子你很认可这个行为就行了,肯定的语言有时候不需要很夸张。

所以,正面标签法要求很具体,用事实说话,传递的信息是: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正确行为,看到了孩子的努力,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沈奕斐还介绍了几个正面标签法的操作性工具:

1、 转化句式:先讲问题,“但是”后面跟肯定。

比如,对于孩子的分数,你过去会说“你虽然考得不错,但是有一些不该丢的分数”,现在不妨改为“你虽然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数,但是总体还是考得不错的。”

在没有习惯用正面标签的时候,你可以强迫自己在每次批评孩子以后,找到孩子一个可以肯定的地方,用“但是”转折出来。

2、书面写进步。

父母如果觉得语言表达不太容易,或者有时候没有机会用语言表达,那不妨试试书面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比如,给孩子在家校互动时贴正面标签。

我儿子字写得很烂,烂到我觉得如果我是他老师肯定会受不了。于是,我开始观察他写字的过程,尽量找一些可复制的正确行为来进行肯定,并写到他的写字本后面。比如:我第一天写“虽然我儿子字写得不好,但是当我指出他写得特别不好的几个字的时候,他愿意擦掉重写。”过了几天,我又写“今天,儿子主动要求擦掉一些字重写。”又过了几天,我又写“他今天很快并且独立地完成写字练习”……

3、孩子自我总结。

当孩子完成一件他自己觉得很骄傲的事情时,你可以让他分享“这次你是怎么做好的”,让他去总结哪些行为促使他成功。

家长其实并不是每一次都知道什么是真确的可复制行为,让孩子自己总结就能弥补这一缺憾。

4、指出过去做过但现在没有做的“坏事”,贴正面标签。

贴正面标签不是表扬,它是对可复制的正确行为的肯定;它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评判;它是一种日常习惯,而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

经常运用正面标签,会产生一个特殊的效果:改变你日常生活中挑剔的眼光。

第二招:

“技能教养法”,把问题变成技能

有些问题,孩子真的无法自己解决,需要父母的帮助。例如,5岁的孩子尿裤子,孩子生气时大喊大叫等。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地搭建合适的台阶,帮助孩子找到资源体系,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一个个技能。

沈奕斐推荐富尔曼提出的技能教养法十五步:

第一步:把问题转变为要孩子学习的技能;

第二步:与孩子商定要学习的这个技能;

第三步:探索拥有该技能的好处;

第四步:给技能起个名字;

第五步:选择一个魔法宝贝,来支持孩子学习这个技能;

第六步:邀请支持者,给孩子加油;

第七步:建立信心,让孩子觉得他一定能学会这个技能;

第八步:策划庆祝的方式,和孩子提前策划学会技能后如何庆祝;

第九步:为该技能下个定义,让孩子知道学了这个技能后他会有怎样的表现;

第十步:广而告之,告诉大家孩子正在学习什么技能;

第十一步:练习技能;

第十二步:提醒孩子练习;

第十三步:庆祝成功;

第十四步:鼓励孩子把学会的技能交给其他孩子;

第十五步:着手下一个技能的学习。

优势累积法虽然为父母减了负,却并非真的让父母完全做“甩手掌柜”。沈奕斐认为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道”的高度,又要有“术”的落地性。因此,在分享优势累积教育法时,沈奕斐强调了几个前提:

第一,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逻辑,学会和孩子共情。

第二,父母需要理清自己的目标,包括教育的战略性目标和现实性目标;

父母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反思自己的解释风格,更深刻地认识到何为“言传身教”;

父母需要确定自己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定好自己的教育原则,做到责任权利一致。

第三改变认知,懂得欣赏,既能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又能把孩子视为独特的“珍宝”,真心地悦纳孩子,成就孩子。

每个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法为他做所有的决定,更无法代替他度过这一生。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给他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能够通过犯错获得成长。


编辑:木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