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灵璧人的话匣子

 灵璧家园 2020-11-16

话  匣  子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八十年代,灵璧县农村许多家庭安装有线小广播,老百姓说是“话匣子”。其实,话匣子就是一个木制的小匣子,里面装有声音传送设备。外观从正面看是正方形,边长约有30厘米;正中间有一个圆形的传声孔,直径约15厘米;从左右两侧的侧面看呈上宽下窄梯形。话匣子安装在墙上以后,其正面稍微倾斜向下,声音向前下方扩散,便于人们收听。当时每个大队配有一名广播维修员(马集大队第一任广播维修员是马怀支同志),为全大队的农户服务,其报酬是由大队记工分,参加午、秋两季分红。

  那时候,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直属机构“四大组十大站”,第一个大站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下设“灵璧县广播站”。并且在灵璧县城隅顶口新华书店南旁有一个“广播服务部”,由灵璧中学“老三届”毕业生杨文亚同志负责。门市部面朝东,主要经营小广播的销售和维修。县里还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采编稿件向各级广播站投稿。各个公社都建立广播站,配有专职播音员,九顶公社广播站的第一任播音员是刘美英同志。公社广播站每天三个时段播送节目:早晨是5:55,——7:30,中午是11:25——13:30,晚上是5:55——8:30。早晨6:30——7:00是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8:00——8:30是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其余时间分别是转播省、地、县新闻和本公社自办节目。除了新闻节目也有文艺节目,大多是现代京剧、黄梅戏的选段和评书、小说连播等。刘兰芳演唱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王刚播送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以及路遥的小说《人生》等,最受听众喜欢。每一次播送只有半个小时,听起来真不过瘾!

  自从有了话匣子,人们能够及时收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会议精神。1970年元旦晚上,九顶公社马集大队的全体社员集中在马集小学的院子里,收听“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两报一刊”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元旦社论的题目是:“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我还记得社论中描写国际形势的几句话:“社会主义喷薄而出、蒸蒸日上;资本主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殖民主义的堤坝分崩离析、坍塌下去”。收听结束后,县里派驻马集大队的工作队长老魏同志让社员们下湖深翻土地,说是在元旦社论精神的鼓舞下去战天斗地!

  有了话匣子,便给予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召开广播会议的条件。我记得,当时从广播里能够收听到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光宇的讲话,他说话拖着好长的尾音,听起来感觉好特别。灵璧县委书记余健同志的讲话,说的是合肥方言,一般人很难听懂。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两级干部召开广播会议,如同吃家常便饭那样随意。广播会议内容大多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作,如扒河叠路、植树造林、防汛抗旱等专项工作,需要动员全体群众参加的事情。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商品经济意识,也没有做广告这一说,但是有召开广播会议推销产品的做法。我记得,有一年夏天灵璧县九顶园艺场的苹果滞销了,还有一年冬天灵璧县化肥厂的碳酸氢铵积压了,县里召开专题广播会议,给各公社分配销售任务。然后,各公社再向所属机关单位和生产大队分配销售任务。

  有了话匣子,播送寻人、寻物启示,发各种通知也很方便。1973年6月里的一天早上,我从广播里听到九顶公社的通知:“老三届”的回乡和下放知识青年,由所在大队写介绍信,到九顶中学参加预选考试。然后,从中选拔和推荐上县里参加高考的人员。结果我参加了高考,并且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一个通知,致使我的人生命运改变了,其作用可谓大耶!

  有了话匣子,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每天早、中、晚三顿饭,人们边吃饭边听广播。门旁两院的人们端着饭碗凑到一起,边听边聊。从国家大事到民间趣事,饶有风趣让人开心。在那个时候收听广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话匣子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以至于让人们在几十年之后还念念不忘!

  直到现在,还有人说谁谁谁是“话匣子”、“小广播”,意思是这个人话非常多,一个生活小区里大事小情他(她)先知道,各种消息传播的特别快。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