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

 惟中茶道 2020-11-17

人孰无良知乎?独有而不能致之耳。——王阳明



话说,

湖南观察使崔群拜访东寺如会禅师。

崔群问:

“师以何得?”

师曰:

“见性得。”

此时如会禅师正生眼病,

崔群便以讥讽口吻说:

“既云见性,其奈眼何?”

师曰:

“见性非眼,眼病何害!”

崔群稽首谢之。

佛家所谓开悟,

即是认识自己的本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见性非眼,

不是眼在见,没有眼,见仍在。

王阳明所谓开悟,

即是致良知。

二者之开悟是一个意思,

良知者,心之本性也。

王阳明说: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良知是学问大头脑。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

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

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

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

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

良知即心之本性,

是天赋的、内在的、本自具足的,

是不依赖于见闻存在的。

‘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视听言动及实践活动是良知的必要条件,

良知是通过这些活动来表现其作用的。

‘良知不滞于见闻,不离于见闻’,

不是说离开见闻良知就不存在,

而是说良知的作用要通过见闻体现,

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

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致良知并不是悬空的,

致良知必须在实事上去格。

良知之谓圣,

圣人之学,致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

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

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人也;

然愚人者,良知亦存也。

随时随地,随事随物,

精察此心以致其本然之良知,

则与圣人无异也。

《对境验心》......修真篇

上山求大道,

入世历红尘。

红尘尽沧桑,

沧桑正历心。

历心晓世故,

世故皆学问。

心镜常拂拭,

历境不染尘!


陈真人2014/2/8号晚上,写于钱塘玫瑰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