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I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四期

 廿氏春秋 2020-11-25

资本之边际效率,不仅定于资本之现在收益,亦定于资本之未来收益,失察此点,最易对资本之边际效率之意义与重要性发生误解。要明白这点,最好说明:如果在人们预期之中,或由于劳力成本(即工资单位)之改变,或由于新发明新生产技术之引入,未来生产成本将有改变时,则资本之边际效率将受什么影响。今日所产机器之产物,在该机器寿命以内,须与以后所产机器之产物相竞争;而以后问世的机器,或由于劳力成本减低,或由于生产技术改良,故即使其产物之价格,较今日为低,亦值得生产。不仅如此,其数量亦必增大,共产物之价格亦必下降。以后产物之价格既将减低,则届时雇主由新旧机器设备所可得之利润(以货币计算)亦将减低。只要人们预测这种发展是或然的,甚至只要人们预测这种发展是可能的,则今日所产资本之边际效率即因而减低。

由于这个因素,故若人们预测货币之购买力,未来与今日不同,亦足影响当前产量。若预测币值下降,则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一般就业,因为此种预测乃提高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亦即提高投资需求表。反之,若预测币值上涨,则对当前之投资及就业有不利影响,因此种预期乃降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

费雪教授原先所谓“ 增值与利息”论(theoryofAppreciationandInterest),其真义亦即在此。费氏分别货币利率(moneyrate)与真实利率(realrate)二者,后者乃等于前者矫正币值变动。但费雪氏之说不易了解,因为他没有说清楚,到底市值之改变,是在人们意料之中呢?还是不在人们意料之中呢?这里有个两难论,无法避免。设不在意料之中,则对于当前行为毫无影响,设在意料之中,则现有物品之价格将立即调整,故持有货币与持有物品之好处又复相等;利率亦不必变动,持有货币者亦无从因贷款期间币值之变动而受损或得益。皮古教授假定市值之改变,乃在一部分人意料之中,但为另一部分人所意料不及,他想用这个方法来躲避这个两难论,但亦不成功。

错误之起,是由于他们误认未来市值之改变乃直接影响利率,其实则影响一特定量资本之边际效率。现有资产之价格,常随人们对未来币值之预期改变而即调整;此种预期改变之重要性,乃在其可以影响资本之边际效率,因而影响新资产之生产。今设人们预期物价将上涨。此种预期之所以刺激新资产之生产者,不在其提高利率(提高利率而可刺激产量倒是奇闻,事实上,若利率上升,刺激作用即因而削弱),而在其提高一特定量资本之边际效率。设利率之上涨,与资本之边际效率之提高,程度相同,则物价之上:涨预期对产量不发生刺激作用。要有刺激作用,则利率之上涨程度必须较小,资本之边际效率之提高程度必须较大。的确,费雪教授之说,最好用“真实利率”这个观念重写一遍;“真实利率”是一种利率,在该利率之下,人们对未来币值之预期虽然改变,但不影响当前产量。②

② 上引书,第 159 页。

有一点值得注意:设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下降,则亦足降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其故:今日所产机器之产物,在该机器未来一部分寿命中,须与以后所产机器之产物相竞争,而以后所产机器,可以安于较低收益。然而这点并没有多大不景气作用,因为今日对未来利率体系之预期,一部分会反映在今日之利率体系中。话虽如此说,大概多少总有些不良影响,理由是:今日所产机器,在其寿命快终了时所产产物,也许会和届时问世的机器之产物相竞争,而届时所产机器可以只要求一较低收益,因为在今日所产机器寿命告终以后之利率亦低于今日。

一特定量资本之边际效率与预期之改变有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这种关系,资本之边际效率才会有急剧变动,商业循环才会产生。在以下第二十二章中,我们将指出,繁荣之后所以有不景气,不景气之后所以又有繁荣,可以用资本之边际效率与利率之相对变动来分析与说明。

有两类风险,可以影响投资数量。这两类风险,应当——但普通不加——分辨。第一类是雇主或借者之风险(entrepreneur′sorborroWer'srisk),起因于借者心目中有些怀疑,不知道他是否真能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未来收益,得到之或然性有多大。设一人用其自有资金投资,则只须考虑这类风险。

设有借贷制度存在,则又有第二类风险,亦与投资数量有关。可称之为贷者之风险(lender'srisk)。所谓借贷制度者,即借者提供若干担保(动产或不动产),而贷者则据此放款之谓也。贷者风险之起因有二:(a)道义上之不测,例如借者有意不履行债务,或用其他方法——可能是合法方法——规避;(b)担保品不足。后者乃由事实与预期不符所引起的,并非故意不履行债务。此外还有第三类风险:即币值可能变动,对于贷者不利,故贷款不若真正持有资产之安全。但这第三种风险之全部或大部,应当已反映于——而且包含于——持久性资产之价格中。

第一类风险,固然亦有减低之道,例如平均分摊,或增加预期之正确性等,但确是真正的社会成本(realsocialcost)。第二类风险则不然,设贷者与借者为同一人,则此类成本即不存在,故第二类风险是投资成本以外的额外增加。不仅如此,有一部分贷者之风险,与有一部分雇主之风险,互相重复,故在计算最低限度的未来收益,决定是否值得投资时,这一部分贷者之风险,会在纯利率(purerate)之上,复计两次。其理如下:设有一事业,其风险性甚大,则自借款者观之,必须在预期收益与利率之间有一较差额,方值得借款;根据同一理由,自贷者观之,必须在实际利率与纯利率之间有一较大差额,方值得放款——除非借款者异常富有,地位巩固,可以提供许多担保。如果借者希望结果非常良好,固可抵消借者心目中之风险,但却无从法除贷者心目中之不安。

有一部分风险,会被复计两次,这一件事实,虽然(据我所知)一向未受重视,但在某种情况下,也许很重要。在繁荣时期,一般人情绪乐观,不免轻率,往往低估贷者风险与借者风险二者之大小。

资本之边际效率表非常重要。主要通过这个因素,人们对未来之预期能影响现在;其维系现在与将来之力,较之利率大许多。静态社会一仍无从有未来改变来影响现在。只有在静态状态下,方才能把资本之边际看作是资本设备之目前收益,然而这种看法,却断送了今日与明日之间之论上的联系。就是利率,主要③还是一个现时现象(currentphenomenon);如果我们把资本之边际效率也化成现时现象,则在分析目前均衡状态时,无法直接计及未来对于现在之影响。

③ 上引书,第 155 页。

现有经济理论常以静态状况为前提,因之经济理论与现实很脱节。引使用者成本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这两个概念(定义见前)以后,经济理论有了现实性,同时又把经济理论需要修改适应之处,减至最低限。

因为有持久性设备之存在,所以未来与目前在经济上发生联系。人们对未来之预期,亦先影响持久性设备之需求价格,再影响现在。这种说法,是与我们的一贯思路相符不悖的。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前章说明,投资量之大小,乃定于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之关系,——有一个当前投资量,即有一个资本之边际效率与之相应。资本之边际效率,则又定于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与其未来收益之关系。本章将对决定资产之未来收益之种种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人们用以推测未来收益者,一部分为现有事实,关于这一部分,大概多少总知道得相当确定;另一部分为未来发展,未来发展只能预测,作此预测之信心亦有大小之不同。前者中可得而言者,则有(a)目前各类资本资产以及一般资本资产之数量,(b)目前有何种消费品工业,需要更多资本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之需求。属于后者,则为未来资本之类型与数量、消费者之嗜尚、有效需求之强度、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之大小——这种种因素,在目前考虑中的投资品之寿命这段时间以内,可能有些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预期状态总称之为长期预期状态(stateoflongtermexpectation),以别于短期预期;所谓短期预期,乃是生产者据以推测:设彼今日用现有设备生产商品,待此商品制成时,彼所能得之售价为何——那种预期。短期预期在第五章中已探究过了。

设在作预期时,把非常不确定①的成分看得很重,当然是不智之举。故设有两类事实,其一我们知道得很少,很不清楚,但对于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却关系非常重大;其二对于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关系没有如此重大,但我们觉得很有把握;设在作预期时,用第二类事实作为重要南针,也不能说是不合理。因为这个道理,故在某种意义上说,现有事实对于长期预期之影响,与其重要性不成比例。通常习惯,往往以现在推测未来,除非有相当具体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总假定将来与现在一样。

① 参阅罗伯森:《经济波动与自然利率》(Industrial Fluctuation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INterest),载《经

济学杂志》, 1934 年12 月号。

故长期预期状态,即我们据之以作决策者,不仅须看何种预测之或然性最大,亦须看我们作此预测之信心(confidence)如何。换句话说,亦须看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所作预测之可靠性如何。设我们预期未来会有大变,但很无把握,不知这种变化会取何种方式,则我们的信心甚弱。

这就是工商界所谓信任状态(stateofconfidence)。实际从事工商业者,对此都密切注意。经济学家倒反而对此不作仔细分析,大致只作很空泛的讨论,塞责了事。经济学家尤其没有弄明白,信任状态之所以与经济问题发生关系者,是因为它对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有重大影响。信任状态不能和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并列,成为影响投资量之两个独立因素;反之,前者之所以有关,乃是因为前者是决定后者之重要因素之一,而后者乃投资之需求表。然而关于信任状态,从先验方面,没有许多可说的。我们的结论,必须是从观察实际市场以及商业心理得来。故以下所论,不象本书其他部分那样抽象。

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以下讨论信任状态时,将假定利率不变。换句话说,我们将假定投资品之价值之改变,只是因为预期中的投资品之未来收益起了变化,而不是因为用来把此未来收益资本还原化(capitalising)之利率有什么更动。如果信任状态与利率同时变动,则不难把两种变动所生影响加在一起。

有一件事实很明显:我们据以推测未来收益的一点知识,其基础异常脆弱。若干年以后,何种因素决定投资之收益,我们实在知道少,——少到不足道。打开夭窗说亮话,我们不能不承认,如果我们要估计10 年以后,一条铁路、一座铜矿、一个纺织厂、一件专利药品之商誊、一条大西洋邮船、一所伦敦市中心区之建筑物之收益是什么,我们所根据的知识,实在太少,有时完全没有。即使把时间缩短为5 年以后,情形亦复如此。事实上,真正想作如此估计者,常常是极少数,其行为也不足左右市场。

在过去,企业常由发起人或其友好自行经营,故投资之多寡,须看有多少人热心、乐观,想建立一番事业;这些人以经营企业为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只是盘算未来利润。所以经营企业,有些象购彩票——虽然最后结果,还是看经营者之才品是否在平均以上,或在平均以下。有些人失败,有些人成功。即使在事后,我们还不知道所有投资相加起来之总平均结果,到底是超过、等于、或低于通行利率。假使把开发自然资源或独占事业除去,则投资之实际总平均结果,即使在进步繁荣时期,大概还不及事先之期望。企业家是玩一种既靠本领又靠运气之游戏,局终以后,全体总平均结果如何,参加者无从得悉。设人性不喜欢碰运气,或对建设一厂、一铁路、或一矿本身(即除了利润以外)不感乐趣,而仅靠冷静盘算,则恐怕不会有多少投资。

旧式的私人投资,一经决定,大体便不可复追(irrevocable),这不仅对于社会全体如此,即对于私人亦复如此。但今日流行情形,乃业主不自兼经理,投资又有专门卖买市场,有此二者,故多添一个重要新因素,有时固然使得投资方便,有时却使得经济体系变成很不稳定。如果没有证券市场,则在资本已经投下以后,再把所投之资,常常重新估价,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证券交易所却把许多投资,每天重新估价一次。这种重新估价,使得私人——但不是社会全体——常有机会变更其已投之资。这好象是一个农人,在用毕早餐,看了气候表以后,可以在上午10 时与11 时之间,决定把资本从农业中抽调回来,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在本周中把资本再投进农业中去。故证券交易所之每日行情,其初衷固在便利人与人之间旧有投资之转让,但势必对于当前投资量发生重大影响。如果建设一新企业,较购买一同样现成的为贵,则当然弃造而购。在另一方面,如果有一新事业,费用很奢,但只要能以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发出去,而即刻有利可图,则亦未尝不可从事。①

① 不完全如此!因为利率之高低,一部分乃反映未来之下确定性。又,期限不 同,利率亦不同,这各种利率之间之关系,须视人们对未来作何预期而定。

故有若干类投资,与其说是决定于职业企业家之真正预期,无宁说是决定于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乃代表证券市场之平均预期。①证券交易所中现有投资之每日行市,甚至是每小时行市,既如此重要,然则此种行市如何决定的呢?

① 所谓“非常不确定”(very uncertain),并不就是“或然性很小”(very improbable)。参阅拙著《或然论》,第六章,论论证之权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