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案——四逆汤类

 德寿堂图书馆 2020-11-25

一、四逆汤

李某,女,52岁,高城村人。褐衣蔬食,家境不裕,体弱劳多,故常病焉。近又腹痛、呕吐五日,经用西药治疗不效,当日午后邀余出诊。

患者裸卧于炕,被半遮,言热甚,五日未曾更衣。初疑阳明病胃家实,欲拟承气汤下之。细察之,非也。

患者面色萎黄无华,形容憔悴少神,舌淡润滑无苔,而非面赤唇焦,舌燥苔黄;闻其声音低微,气息细弱,而非声高息粗。

询知满腹疼痛,走窜不定,而非固定于脐周;痛剧时头汗淋漓,手足冷至肘膝,而非手足濈然汗出,热深厥深;脉象沉迟而弱,而非沉迟而滑;呕吐狼藉,口不苦,亦不渴。按迹循踪,皆非阳明之状。

四逆汤

附子10g,干姜10g,炙草6g,党参15g,半夏10g。

一剂进毕,便痛止厥回。改用理中丸以善后。

解说:《灵枢·五邪》云:“阳气不出,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患者本非松柏坚固之体,显无抗寒傲霜之力,寒邪直中,故而呕吐腹痛;阴乘阳位,格阳于外,故见假热之象。

急宜温中回阳,降逆散寒,使春回大地,冰消冻解。若从阳治,投以寒凉,势必雪上加霜,形成变证、坏证。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四肢为诸阳之本,故能运动不息,今因阳气乖离,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温补下焦之真阳,干姜温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温养三焦之元气,为直中阴寒之专药。

《寒温条辨》:此方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厥逆之证,故用附于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荣卫,内补中焦也。

二、四逆加人参汤

曹某,年在花甲之外,其子挟掖来诊。

患者终日精神萎靡不振,昏沉嗜睡,梦其先祖老辈亡人,仍着昔时衣装迎其同归,自以为阳寿已至,言讫而泪下。诊其脉沉弱无力,舌胖苔白。

此阳光不振而群阴用事,故但欲寐而梦见鬼状,属少阴虚寒证,病情虽危,急温犹可活之。

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15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人参9克。

服药三剂后,曹叟精神渐增,眠睡安然,亦不复梦见昔日故人。后来改用桂附八味丸与补中益气汤服至二十余剂,渐至康复。(刘渡舟医案)

解说:《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此一脉一证作为辨证要点,揭示了少阴病阴阳俱虚而以阳虚为主的病理变化。脉微主阳虚,脉细主阴虚,但是“微”在前而“细”在后,则含有以阳虚为主的涵义。

所谓“但欲寐”,形容病人似睡非睡,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神以精为体,精以神为用。精气充实,则神态自然充沛;精气不足,则神态萎靡而衰败。少阴属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如果少阴阴阳皆虚,精气不足,自然出现“但欲寐”。

本案老翁年逾花甲,精气不足,肾脏已衰,阳光不振而群阴用事,非四逆汤不能温之;但四逆汤能回少阴阳气而不能补少阴之阴气,所以加人参生津滋阴,又能大补元气。

所以,四逆加人参汤用于亡阳虚脱而脉沉不起,以及阳损及阴,阴阳两伤者,最为妥当。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85条: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古方选注》:四逆加人参,治亡阴利止之方。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俱去,故不当独治其阴,而以干姜、附子温经助阳,人参、甘草生津和阴。

三、白通汤

林某,男,60岁。

因食凉冷之物而病腹泻,每日四五次,腹中幽幽冷痛,手足厥冷,脉沉伏欲绝,先投四逆汤,服药后腹痛似乎有所减轻。但腹泻仍未能止,脉象如故。

复思《伤寒论》有“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之说,想来正为此证而设。

白通汤

附子15克,干姜15克,葱白5茎。

服药一剂,即脉起而手温,再服一剂,腹泻止而安。(刘渡舟医案)

解说: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而成。葱白辛滑性热,专能通阳气而破阴寒,用于温阳剂中,可以疏通被郁之阳气。

所以,白通汤适用于少阴寒证,阴邪太盛不但伤阳,而且抑遏阳气,以致阳气既不能固于内,又不能通于脉,处于既虚且郁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单纯的阳虚证既有共同的一面,如下利,四肢厥冷;又有不同的一面,单纯阳虚脉见微弱欲绝,而阳虚且郁则表现为脉沉伏不起。

四逆汤只能回阳救逆,却不能回阳通郁。所以,临床治疗阳虚性下利肢厥而用四逆汤不效时,即可考虑改用白通汤治疗。

清代医家钱潢曾说:“(四逆汤)甘草所以缓阴气之急,和姜附而调护中州;(白通汤)葱则辛滑行气,可以通阳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较,一缓一速,故其治也,颇有缓急之殊也”。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医方考》:少阴属肾,水脏也,得天地闭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病而失体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是方也,能散阴而通阳,故即葱白而名曰白通。

《医宗金鉴》:少阴病,但欲寐,脉微细,已属阳为阴困矣。更加以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也。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可复矣。

四、四逆散

张某,男,20岁。

病人自述阳痿已3年,伴有遗精、滑精,小便黄短不利,少腹闷而不舒。脉沉弦有力,舌红苔薄黄。

此青年未婚而阳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气郁,郁则阳气不达故阳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动,故遗精梦滑。

治宜以开郁为先。

四逆散

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服药四剂后,少腹觉舒,遗精已止。原方又服六剂,病人自述晨起时阴茎已能勃起。

此气机已开,改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服用六剂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嘱其慎养为宜。(刘渡舟医案)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各家论述

刘渡舟:四逆散是治疗少阴阳气郁遏,枢机不利而致四肢厥冷的主方。少阴主水火二气,内寓真阴真阳。心肾之水火阴阳相交既济,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维护水火阴阳的交济,则有赖于少阴的枢机作用,所以说:“少阴为枢‘’。如果说少阳为三阳之枢,是凋节周身气机内外上下运动的重要枢纽,那么,少阴为三阴之枢则是调节水火阴阳的重要枢纽,少阴枢机不利,阳气被郁,不能通达于四末,即可以导致四肢厥逆。

四逆散中用柴胡,枳实解郁开结以疏达阳气;芍药配甘草利血脉以和阴气,即所谓“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

根据临床观察,导致少阴气郁致厥的原因主要是在外感热病过程中,与过早地或过量地使用寒凉药物,阳气冰伏,而闭郁于内往往有关。至于肝肾同体而由于气郁阳结的则多属情志所伤,亦不能排除治疗之外。

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其枢机所主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枢机以利阴阳之气升降出入则一;所以小柴胡汤与四逆散皆用柴胡解郁利枢为主,然少阳气郁,每每引起相火郁悖,所以小柴胡汤有黄芩以清之;少阴气郁,往往导致气血阴阳不利,所以四逆散中有芍药以和之。以上将两方异同之大概进行了分析,以备用方之参考。

薛某,男性,38岁。

患阳痿不举已2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舌苔白微黄,脉弦细。

脉弦细,胸闷太息,两眼发酸,视物昏花,少阳病。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里虚寒肌筋失养,外邪内陷。

综合分析:证属太阳少阳挟饮,宗筋失养

四逆散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川芎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生龙骨(同煎)10g,生牡蛎(同煎)15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川芎6g。

结果:上药连进9剂,诸症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6g,苍术10g,又服6剂而痊愈。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

五、当归四逆汤

万某某,女,22岁。患者经来腹痛已有5年之久,曾服温经汤及调经诸药,收效甚微,乃请余诊治。

自述平时身冷恶寒,四肢酸软无力,小腹常觉不温,月经愆期,白带多而清稀;每逢经期小腹剧痛,痛时手足冰冷,口不渴,时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细弱。证属虚寒逆经。

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处方: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细辛6克,大枣18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官桂9克,台乌9克,艾叶6克,吴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杯同煎。

嘱在经前煎服此方3剂,下月经期前再服3剂。后6剂而愈。(陈沅生医案)  

解说:素体血虚,肝阳不足,阴寒侵袭,厥阴经寒,血脉凝滞,不通则痛。

当归四逆汤专为厥阴伤寒而设,女子又以肝为先天,厥阴之脉绕阴器而抵少腹,凭其脉证,当属厥阴虚寒。

又见口不渴,时吐清涎,则又知胃中宿寒,故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而散,补而通,果中。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脉沉细欲厥与直中阴寒之治截然两途。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

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在霍乱则不然,专取生姜、吴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气,则阳通脉复。盖回阳用干姜、通阳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伤寒方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故当归四逆允为合剂也。更察内有久寒,是一阳不足以为开泰之本,而经络之虚,乃相因以至、故以吴茱萸、细辛通逆而润燥,通草为引,复以桂枝全汤而君以当归,血由气生,寒从阳化也;并可通于杂证之血虚极寒者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