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德新 : 再谈当年改灶节煤

 老兵原创之家 2020-11-25

       投稿,原创首投

再谈当年改灶节煤

              一师 杨德新

       前不久,偶见五、四师战友先后兩文谈改灶,我跟了一帖《也谈当年改灶节煤》。随后,重读三篇博文,又觉意犹未尽,只好再追加一帖《再谈当年改灶节煤》。

      三篇博文,虽说都是同一话题,但各有所长,可相辅相成。  虽可互补,不可互代。

     本文试图以三篇博文和当年相关报道为基础,简略归纳当年改灶节煤工作深度、广度和成果、经验,着重以事实揭示改灶节煤工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深度

    从部队层级看,从铁道兵兵部到基层连队作了层层推广、总结,自上而下直接触动了各级相关指战员的心;

    从时间上看,一、五师早在文革前即已出成果。一师一团十六连的成果,还顺利通过了铁后赵副部长亲率的三级工作组的检查、验收,并以《一把小煤铲 两种世界观》发表在铁道兵报上作了总结、推广。四师随后也出了成果。

      二、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广度

      从三篇博文作者所反映的情况看,当年的改灶节煤工作经验从海军传到铁道兵部队后,早在1966年就以铁道兵后勤部赵祥耀副部长亲率兵、师、团三级工作组现场检查、验收、总结,并通过铁道兵报发表一团十六连改灶节煤经验的方式,在面上作了大力推广。从五师的情况,可以想见当年铁道兵四十余万大军中,凡用烟煤面做饭的单位都应认真开展了改灶节煤工作。

     三、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直接经济成果

     节省用煤最低三分之一以上(如五师),最高七成以上(如一团十六连),节约资金直接转用于改善伙食。

      四、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历史意义

      铁道兵部队既是一支以长期担负苦累重脏险任务为特点,担负建设与保卫祖国双重任务的部队,又是一支不吃皇粮,依靠完成各种工程任务,实现自给自足,自我装备,严格按军内最低标准列支所需各种军费的部队,还是一支生活待遇远低于随军职工和同时期、同工种铁路职工的部队。

      铁道兵部队,既无随军职工每天0.65元的施工津贴生活待遇,也无同时期(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成昆线大会战时期)、同工种(如隧道工)铁路职工(每月还有三斤免费保健酒)的待遇(据1990年出版的《风雨成昆二十年》),只享有陆军最低餐标准(不到随军职工施工津贴费的三分之二。笔者保存的一张一团管理股大灶出具的1965年10月18日伙食收据显示,三十天零一餐伙食费仅为11.95元、粮票为45.5斤,日均不足0.40元)。

      当年社会上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笑懒笑馋不笑苦,笑脏笑破不笑补"的艰苦奋斗价值观和"干打垒"、"穷棒子"精神,流行着"政治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的行为准则。听说,当年兵部领导专门作出了不能搞特殊的指示。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传承下来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为部队全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由于部队长期体能严重超耗、睡眠严重不足、餐标低营养跟不上,指战员们处于长年过度疲劳状态 。

     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直接意义,就在于通过开展并坚持改灶节煤,为长期担负艰苦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指战员,节约资金,改善伙食,提高部队战斗力。

     1966年,铁后赵副部长率领工作组对一团十六连的检查验收,标志着历尽艰辛、反复拆改、以节煤七成以上的改灶节煤工作取得了成功。以大炉膛、大灶门为代表的“老虎灶”,成功地被新改成的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取代。五师从所处实际气象条件出发,也于当年改成了节煤三分之一以上的新灶。

     卓有成效的改灶节煤工作,与部队广泛开展的诸如养猪种菜、小作坊、一豆三吃、提高餐厨技能等活动相结合,产生了综合效应,较好地为恢复、提高部队体能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部队的全面建设。1970年初,笔者还被抽调到玉泉路铁道兵招待所参加筹办学习贯彻五.七指示成果展。

      若把成功改造节能灶比做创业,虽有历尽艰辛之难,但守成更难。守成,在于面对环境变化、人员流动等常态,长期坚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方法作业,确保按时、按质、按量供应那一饭二菜一汤,并坚持守中有创。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团转战到襄渝线湖北段的十年间,就因为烟煤面断供,只能烧无烟煤或煤矸石而又花大力作了适应性改灶。 

      五、当年改灶节煤工作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节约能源依然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年铁道兵部队在改灶节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当今中国特别是中、西部烟煤产区,可以继续因地制宜大力推广。

          2020.05.15 于昆明

校对:胡安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