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秩宁中 | 激情岁月里的激情模样

 乡土宁海 2020-11-26

毕业证书激起的历史潮声

夜来幽梦

读完高二就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看我,提出想要一张宁海中学的毕业证书。我问她:“你马上要读多伦多大学了,还要宁海中学的毕业证书干什么?”她说:“想留个念想,证明我曾在这个学校读过。”

原来,在宁中学子的心目中,这张盖着宁海中学公章的薄薄的纸,不仅仅是学历的证明,更是我们生命的痕迹,它盛放着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承载着我们丰厚的忆念、纯洁的友情甚或朦胧的爱意。而当我们翻开那些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淡褪了色彩的毕业证书,恰如翻开了一页页的旧书,历数旧事,激荡起的阵阵历史潮声久久地回荡在我们耳畔。


  1949年毕业证书

这是一张一九四九年七月份的毕业证书,只有月份没有日期。那一年的七月五日,是宁海解放的日子。看着它,仿佛看到了那段弥漫着战争销烟的校史。宁海中学创办于1926年,那时还叫正学高级小学中学部,建校即建党,创始人蒋如琮、范金镳都是共产党人,宁海乃至台州地区的第一个中共支部就在这里创立,学校也成为全县革命活动的中心。这样的一所学校,注定它的日子是不平静也是不平庸的。创办伊始就连连遭挫,192611月在反动势力的胁迫下全校师生一度迁避至南乡海游;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创始人被逼离开宁海远走他乡;1928年受“亭旁起义”的牵连,多名师生被通辑,时任县教育局长兼任宁中国文教师的柔石亦被迫出走上海,学校被迫解散。

1928年暑期重建的学校于19304月迁至位于原蒲湖试院、现跃龙中学的校舍,和正学高级小学分开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19414月,日寇侵占浙东,宁海近邻的市、县先后沦陷。本校迁往西乡慈云寺,继而迁至黄坛,借庄士小学和茅山殿作为教室,19427月才迁回城关并增设高中部。

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学校师生不仅维持着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是怀抱着高涨的抗日激情组织“蓓蕾”、“铁流” 等文艺社团,演出抗日话剧,写作进步文章。解放战争中,宁海中学的师生继续战斗,直至迎来胜利的曙光

凝视着毕业证书上的照片,这位冯姓学生有着一脸正气,他或许参加了1947年10月为声讨反动派杀害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罪行的示威游行,或许参加了宁中剧团进行了各种演出,或许参加了“蓓蕾”“铁流”等文学社撰写过进步文章。那是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该是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怀激烈吧?该是有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定信念吧?更该有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

  50年代毕业证书与注册证书

摆在我面前的二张五十年代的毕业证书和注册证,是两位女孩的证书。实行男女同校是宁海中学建校伊始就有的进步措施,体现了追求男女平等的革命色彩。这让我想起一位老校友写的回忆录,里面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天范金镳先生上课,在黑板上写了“男女平等”四字,一女同学举手责问:为什么将“    男”字写在“女”字上面?这叫男女平等吗?范先生笑着,马上将男字勾到女字的下面,引起哄堂大笑。这是发生在1927年的事,但看到上面的照片我还是马上想起了这件趣事,为当时女性争取平等的勇气而赞赏,也为范先生的豁达潇洒而生敬。

照片上的1951年提醒了我,那时是抗美援朝时期,翻阅历史,发现宁中师生也没闲着,他们设立抗美援朝委员会,订立爱国公约,发动了捐款,并先后有三批102名学生踊跃参军参干。甚至有学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70年代毕业证书

时间的车轮慢慢驶进了七十年代,那时的毕业证书上赫然印着“毛主席语录”,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也波及宁海中学,这里的学生曾成立“1.15红色革命造反兵团”(简称“1.15”)和“红卫兵造反联合大队”(简称“红联大”),形成校内两派,学校停课,农村学生纷纷离校回乡。后来“红联大”参加新成立的“县联总”,“1.15”参加新成立的“红联总”。至此,两派组织互相抗衡,发生多次武斗。照片上这位血气方刚的学生有否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参加过红卫兵组织闹过革命呢?他的毕业时间是1977年,那时已经拨乱反正,学校也走上了正常的教学轨道,不知道他有没有参加当年11月恢复的高考,进入更高等的学府深造?

“九秩宁中”栏目由“乡土宁海”与“宁海中学校志办”联合推出。

编辑: 桑洲梧月 

审核:白溪钓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