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1126教学手记——为一节课,读二十万字的材料,信吗!

 晋诺工作室 2020-11-27

如果,没有新课标,我们怎样教语文?新课标来了,我们又该怎样教语文?公开课该怎样教语文,日常上课该怎样教语文?

我个人以为,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想一想教学的本然状态,教是以学为核心的辅助性工作,其价值是触发、引导、触动、推行、规范……学的意识、行为、方法,那么,教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处于辅助位置。两千年前的孔子、《学记》早已把这点弄得一清二楚,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无非是在孔学及《学记》的大前提下分门别类地挖掘点细微的内涵而已。

至于公开课与日常课,我始终认为,应该一致而不是两张皮,很多同仁强调,这是公开课,这是日常课,言外之意,公开课与日常课不是同类的事情;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他们口中的公开课应该“华而不实”,而日常课则不需要任何形式设计,净来“干货”。这也是这个时代非常奇葩的现象,叫里外两张皮。

那么,究竟该怎样来上语文课?教师该在何处用力?

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想要学生达成什么目标及用什么办法来让学生做什么样的事来达成这个目标的思考与设计上下功夫。

今天受朋友之邀,上了一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课。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那么,如何落实这一宏旨,如何将其变成具体的课程。

我的设想是要让学生去自己梳理,必须给他一个具体的事,于是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选择年度新词的任务。这个任务目标集中明确易做。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如果没有这一点,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活动课,只有具备了这个内核,才是一节语言学习课,才能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

显然,关于新词汇的语言知识、研究方法等学术性的内容应该进入课程。那么哪儿去找这些课程内容呢?为此,在知网上下载了十来篇硕士、博士论文,从头至尾浏览、阅读的量达二十余万字。浏览二十余万文字量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从其中抽取一些对这节课有价值的内容,就相当费神了。专业性过强不适合中学生;散乱的叙述,不集中,课堂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过于精细切分的知识讲解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总之,筛来选去,一遍遍淘洗,最后剩下不过十几个语段,真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正如煤的形成一样,最后是“一小块”。我认为,为了这一小块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是有价值的,这也正是语文老师的价值所在——找到珍贵的课程内容,找到帮助学生攀升的梯子。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但我们要用心寻找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

该如何进入课程呢?是老师讲述之后,让学生按其原理再去归纳梳理吗?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的,像讲数学一样讲语文,先由老师讲授一个规则,某个技巧,然后让学生“按图索骥”。我向来不喜欢这种语文教学思维,我认为,语言文字的规律不是讲了就会用的,语言文字必须经学习者自己体悟后有所得,才能真正成为终身受用的素养,因此,我的课大多是归纳式思维,而非演绎式思维。同样,在这节课里,我也不会采取讲规则,讲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去选择词语的。我是把这些内容当作一种学习必须使用的工具发放给学生的。这就正如,你要让他快跑到某个点,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一辆自行车,他为了快速到达目的地,就会主动学习利用这辆自行车。是的,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给学生提供达到学习目的地的学习材料,运用学习材料,就是对材料的最好学习。

当学生在初步选择了年度新词语的基础上,在所提供材料的辅助下,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选出了最后的十个词语的时候,我想,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我所预想的目标。

课上完了,离开教学场地,回头看看,也有许多想法。如果给我两节课的时间,我会怎样上,如果不给我限制,我会怎样上。我想说的是,如果说日常课与公开课有差别的话,那个差别就是,日常上课,我可以把其中的某些环节打得更开,会生成更多可喜的学习成果。

我的日常课可以公开,我的公开课就是日常课,这是给自己立下的教学原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