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73):不吴不扬——释“吴”(吳)

 秋琰 2020-11-28



汉字探微

(173)

不吴不扬——释“吴”(吳)

朱英贵

一、“吴”(吳)字小引

“不吴不扬”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此诗作于鲁僖公战胜淮夷之后,诗题“泮水”即泮宫之水的意思,泮宫是春秋时代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全诗写鲁侯在泮宫水畔受俘庆功,颂扬鲁僖公能修文德。全诗共八章:前三章叙述鲁侯“思乐泮水”、“在泮饮酒”,这是凯旋的宴饮,借以称颂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第四章写文治,第五章写武功,赞美鲁侯的德行;第六、七两章写军队获胜后的场面,重点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既克淮夷”、“济济多士”;最后一章写被征服者淮夷,败者怀德,前来归顺。

诗句“不吴不扬”源自第六章,写武器极精,师徒甚众,虽克敌有功,但士无骄悍,又纪律严明,不为暴虐。该章全诗如下: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这一章诗的大概意思可作如下对应翻译:

献俘人才多无穷,大量宽弘为心胸。部队威武前征伐,去讨淮夷往南东。道德厚范心思美,不自娱来不扬颂。也不诉讼告官司,只在泮水献战功。

其中的“吴”含有用歌舞喧闹来庆功的意思,愚以为,这样用的“吴”字正是它的造字本义。为什么呢?本文试来解读这个“吴”(吳)字的构字理据。

二、“吴”(吳)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吴”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吴”字本应写作“吳”,简化字写作口天“吴”有违其构字理据。通常认为其“从大从口”亦不完全符合它的古文字字形,李孝定释作“契文吴字与许书古文同。”(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十卷第3217页)其中所谓“许书古文”也就是《说文》一书中的古文,即上图第五个字(说文古文)的字形,该字形主体形态为一个表示正面人形的“大”字,它的头部旁边有一“口”字与其相连接,通常的解释是:表示人用口说话、喧嚣、大声喧哗的意思。

《説文解字》卷十夨部:“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为:“吳”,是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吴”就是大声说话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夨”与“口”会意。“*”,古文的“吴”是写成这样的。(“*”处为上图的说文古文形体)

徐铉注曰:“大言,故夨口,以出声。”讲的也是它的本义就是“大言”(大声说话)的意思。虽然许慎也附带提到它的“从大从口”的古文字形体(古文如此),但是他所正面解释的还是“从夨口”,徐铉的注释也认为“故夨口,以出声”。

“夨”不等于“大”;“大”仅仅是个静态的正面人形,而“夨”从上图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来看,其实就是“夭”字,也就是说,“吳”字并非是由“大”与“口”(从大从口)会合成意的,而应该是由“夭”(夨)与“口”(从夭从口)会合成意的。

从上图“吴”字的古文字形体来看,“从大从口”的仅仅是战国文字和说文古文,甲骨文与金文都是“从夭从口”,《说文》小篆以及隶变以后的现代汉字又恢复了“从夭从口”的构字理据。

愚以为,“吴”字究竟应该是“从夭从口”,还是“从大从口”,应该依据甲骨文或金文字形来定夺。甲骨文的“吴”字已经可以视为“从夭从口”会意了,但是因为甲骨文形体仅见上图的一例,理由尚不甚充分,而“吴”字的金文字形却非常丰富(参见下图):

 “吴”字的金文字形

从上图的金文字形可以看出,在一共30个字形中,前面20个字形(至第四行第二字为止)都是“从夭从口”,而“从大从口”的仅有最后的10个字形,这10个字形又都是接近战国时代的晚期金文形体。金文是对甲骨文最直接的继承,由此可以认为,要解析“吴”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当以甲骨文字形与早期金文字形为据,不宜以晚期的金文字形和战国文字为据。

那么,“从夭从口”跟“从大从口”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呢?其本质不同就在于“夭”字也参与会意,也就是说,“吴”字不仅仅是表示人之口中的功能“大言”(大声喧哗),而是“夭”与“口”两种意思的会合。

“夭”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上一篇文字中就论及“夭”就是欢快的舞姿(参见拙文《逃之夭夭——释“夭”》)。那么,这样一来,“吴”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就不是简单的“大言”(大声喧哗)了,而应该是一边跳舞一边歌唱(载歌载舞)的意思了。

拙论认为,“吴”(吳)字应该是“娱”字的初文,它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应该是唱歌跳舞、助兴娱乐的意思。后来,当“吴”被大量地借用做地名、国名等专名使用时,它的“歌舞娱乐”的本义消失以后,篆文则再加“女”另造“娱”字代替,这样一来,“娱”便成了“吴”(吳)的后起字,强调女子与歌舞的关系。以上推论,不知各位学人意下如何。

三、“吴”(吳)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吴”(吳)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应该是唱歌跳舞、助兴娱乐的意思。例如:“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诗·鲁颂·泮水》)再如:“不吴不扬,不掉不挫,皆将军之命也。”(唐·元稹《于季友授右羽林将军制》)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引申出大声说话、喧哗的意思。例如:“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毛传:“吴,哗也。”《史记·孝武本纪》引作“不虞不骜”。

由此可进一步引申出“”的意思。例如:“吴,大也。”(《方言》第十三)

“吴”(吳)字自殷墟卜辞始就有借用作地名的用法,例如:“…辰卜,⊕,贞:吳…雝…不作…㛸…囚”(前4·29·4),此后“吴”(吳)字被频繁地借用作地名、国名等专名,特别是它的唱歌跳舞、助兴娱乐的造字本义被“娱”字取代之后,用作专名便成了它的基本常用义,以至于至今很多人都无法获知它的造字本义。下面是“吴”(吳)字用作专名的几种情形:

其一,用作周代诸侯国国名。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例如: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其二,用作三国之吴国国名。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例如: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其三,用作五代十国之国名。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

其四,泛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例如:吴语(吴地方言)。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其五,用作姓氏。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四》。例如:吴起(战国时兵家);吴道子(唐代画家);吴承恩(明代《西游记》作者);吴敬梓(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昌硕(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吴作人(现代画家)。

根据上面对“吴”(吳)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吴”(吳)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吴”(吳)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吴”字的相关成语并不多,其中的“吴”字要么用为地名,要么用为国名。

其一,成语中的“吴”字用作地名,泛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例如:

楚水吴山——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语见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楚尾吴头——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语见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楚舞吴歌——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语见元·萨都刺《江南乐》诗:“翡翠冠高罗袖阔,楚舞吴歌劝郎酌。”

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蜀锦吴绫——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微风初动,轻飘飘展开蜀锦吴绫;细雨才收,娇滴滴露出冰肌玉质。”

天低吴楚——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语见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其二,成语中的“吴”字用作国名。例如:

抉目吴门——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又作“悬首吴阙”。源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宋画吴冶——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吴市吹箫——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源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语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吴越同舟——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源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170):沂水舞雩——释“舞”

汉字探微(171):乘风破浪——释“乘”

汉字探微(172):逃之夭夭——释“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