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芬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法辨治免疫性不孕的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1-28

张淑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张玉芬,女,汉族,1938年出生,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人。1963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1975年-1976年在山西省西医离职中医班学习。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妇科负责人、产科主任、不孕症科主任等职。山西省名老中医,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专家。本论文包括张玉芬老中医专家学术渊源概述及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张玉芬老中医专家学术渊源概述。主要介绍了张玉芬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与师承教育情况、中医经典古籍渊薮、中医各家学派源流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从老师的家庭背景、成长的时代特点、环境因素影响及立志学医的经过;求学的动机、动力、经历,由西医而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参加工作后,由西医而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逐步提高的脉络,及其通过的具体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由西医而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性转变的客观原因,傅山先生以及国家西医学习中医政策方针的影响;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期间,贾得道、朱进忠等诸多专家、学者的教诲;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妇科奠基人李翰卿和韩玉辉等名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国辕、刘淑琴两位主任大力培育、直接传承的影响等方面,对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与师承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探究。

从推崇和重视《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深钻细研《傅青主女科》,女科中核心的重视脾胃、补肾、扶正解郁、调理气血的思想,有深刻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组方用药特点的影响;探究其学术思想的中医经典古籍渊薮;从精研《内经》、《傅青主女科》等经典,学习、继承本院妇科历代名家李翰卿、韩玉辉、国辕等老一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归纳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中医经典古籍、各家学派源流的关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把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查结果有机的纳入四诊之中,提高辨证的深度和水平;治疗上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实践实行中西药、手术和中药的结合;

对《傅青主女科》生化汤、加味生化汤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其内在机理及规律;

提出治疗不孕症补肾、健脾、调肝的中药三步法;

开创不孕不育症夫妇同治法。

总结自创治疗月经病调冲九法,研制出解决

产后出血及缺乳两大问题的“益母康冲剂”;

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孕安颗粒”;

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活血消癥颗粒”。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7部医学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多项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三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山西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第二部分为张玉芬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在长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张玉芬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专业技术特色;主要学术思想:广学博览,勇于探索,捐弃门户之见,倡导实践中西医结合;认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的优势,中医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中医药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发展中医药学体系的过程;要想发展中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实现中西医结合要取两种医学之长,优势互补,从理论与实践都要融会贯通,从而创立新的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临床重视和善用补肾法;非常重视先天肾之本,认为肾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肾精是其基本的物质,肾精化肾气,其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阴与肾阳由肾精中不同的成分所化生,是肾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成分表达。肾阴主滋润、静谧等,肾阳主温煦、推动等。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对脏腑气化具有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肾阴肾阳功能协调,则肾脏能正常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否则则易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临床特别注重辨别肾阴阳,燮理肾阴阳。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疑难杂证;认为在妇科辩证中要以气血为纲,虚实寒热为目,应着重肝、脾、肾三脏的调理,方能抓住疾病的症结;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血与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孕、胎、产均以血为用,久病及血,妇科疑难杂症活血化瘀为其善用之法。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药的一大独特优势,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时将其成果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是老师临床用药一大特色。论治妇科病,不离生殖轴;认为脑-肾-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失调,是妇科疾病独特的、且最主要的病机特点;论治妇科病,必须紧紧抓住和围绕这个中心。同时临证还要注意认识辨别病因与病机之间,各种病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审清关键所在,以利于正确的辨证论治。善于辨病、辨证和辨药相结合组方用药;现代医药学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对传统中医学的不断渗透和结合,中医学的诊疗模式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从传统的辨证论治向辨证与辨西医的病结合论治,辨病、辨证和辨药有机结合的诊疗方式转化,在此三方基础上对病患施治,促进疗效的提高。

临床经验总结;重点总结、较为全面的挖掘整理了张玉芬老师有较深入、系统研究、擅长诊治的不孕症,月经病,癥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弱精症等富有特色的诊疗经验;包括上述诸病证的较完整、具体的理论认识、诊断辩证的思维过程,分类分型施治方药,以及相关讨论等。 还原

关键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总结;

专辑:医药卫生

专题:中医学; 中医学

分类号:R249.2;R271.14

导师:张玉芬;

手机阅读 整本下载 分页下载 分章下载 在线阅读

下载手机APP

用APP扫此码

同步阅读该篇文章

下载:793页数:67大小:5037K

核心文献推荐

研究起点

抗精子抗体

免疫性不孕症

免疫性不孕

不孕症

抗精子抗体阳性

阳性率

精子抗体

临床观察

抗子宫内膜抗体

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来源

免疫性不孕症

免疫性不孕

抗精子抗体

抗精子抗体阳性

临床研究

临床观察

不孕症

抗子宫内膜抗体

中药治疗

免疫性不育

节点文献张玉芬临床经验总结免疫性不孕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清热利湿法老中医药专家研究去脉

补肾扶正汤

孙光荣

国医大师

免疫性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症

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

临床观察

统计学意义

内分泌指标

研究分支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免疫性不孕不育

褚玉霞

补肾化瘀法

带下病

孙光荣

中药口服

益气健脾

四联外治疗法

引文网络

节点文献共引文献(11364)同被引文献(277)二级参考文献(116)参考文献(62)引证文献(5)二级引证文献(30)

1

1954

1

1963

1

1978

1

1979

2

1980

1

1984

4

1986

1

1987

4

1988

3

1989

4

1990

5

1991

5

1992

1

1993

3

1994

5

1995

5

1996

14

1997

12

1998

6

1999

8

2000

9

2001

9

2002

7

2003

11

2004

19

2005

20

2006

4

2007

6

2008

2

2009

2

2010

2

2011

0

2012

2

2014

2

2015

2

2016

10

2017

8

2018

10

2019

1

2020

相关推荐

相似文献读者推荐相关基金文献关联作者攻读期成果相关视频

[1]穴位埋线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黄奕涵.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2]“扶正祛邪”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刘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3]抑抗助孕汤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赵淑英.湖北中医学院 2004

[4]滋阴抑抗汤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的研究[D]. 糜小英.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5]中医综合疗法对肾虚型女性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李穗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6]强体种子颗粒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陈秋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7]湿热瘀阻型炎症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雷洁莹.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8]补肾消抗汤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观察[D]. 夏丽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

[9]针药治疗免疫性不孕症及其对β-内啡肽调节作用的研究[D]. 貌杨萍.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10]女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与慢性生殖道炎症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D]. 杨凌.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