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樟榆原创诗词 2020-11-29

◎童小汐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书法

周末心血来潮,把书桌整理了一番,敕令乱无章法的文具、摆饰一一归位。不期然在抽屉深处捞出一只去年的手表,用包裹着它的绒布轻轻擦了又擦,端详许久,那是先生给我的礼物——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最最重要的是,先生潜移默化地刻在我骨子里的认知一直都是:精神比物质更有价值。“因为,物质可以轻易满足,只要你付出相当的对价;但精神的满足,只有付出一定的心力才能获得。”先生说生命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耳濡目染间、在身体力行中,默默地传承、延续下去。

刚开始先生教我书法的时候,我连毛笔都不会握,他就手把手教我,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夹握住离笔尖两到三公分的笔杆,笔杆前端靠在中指远端关节侧,笔身靠在虎口上,以这三只功能指来协调的运笔书写;而无名指与小指则是稳定指,屈曲在手掌心内,小指侧的手掌边缘靠在桌面上,提供前三指稳定的力量。

开始几天写得字不忍看,我自然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两周后开始慢慢喜欢,我发现当我专心写书法时,彷佛进入了无人之境,全世界只剩下我似的,所有杂音都消失了,我感到特别宁静与祥和。当毛笔蘸好墨水,与宣纸碰触的那一刹那,让人觉得无比的舒畅。

那时候感觉自己非常幸福——能自己一个人安静的阅读,没有吵闹的声音,只有自己陶醉在书香世界里。书是知识的宝库,因此每当我练完书法后,先生就让我翻开书本,把头埋进书里,置身于作者所构筑的世界中,而我就是书中的主角。

我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学琴,就是练书法;不是学作文,就是学绘画,一天下来早已精疲力尽,要是能放松一下,偷得浮生半日闲,将脑袋净空,对我而言就是得之不易的幸福。坐在钢琴前弹出美妙的乐曲,随着音符摆动,被带入音乐世界中。我每天都和音符起舞,手指在琴键上快乐的移动,和五线谱赛跑,徜徉在音乐世界中,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周末午后的阳光照进窗子,我在阳台莳弄花草,在花草中读书写字。兴致来了,我朗读几首诗,或者摊开白纸,在上面写字。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书法

我还愿意在一段不急不缓的时光里,安心为先生做汤羹。我慢慢把锅盘洗净,把所有的食材都摆上桌子,一样一样精细地做。那是俗世安稳的幸福。我会坐在炉前,静静地等水沸起来,一点也不着急。

晨读结束,我常常写书法。还记得第一天学书法的时候,先生说,写书法有五个重点:第一,坐姿端正;第二,心里平静;第三,一定要将笔杆握紧;第四,尽可能地把笔头弄尖;第五,不要贪快。先生教我练习写的第一个字是“三”,因为第一横最难写,我都会写歪掉,第二横更难写,他说我没办法把第二横写得与第一横平行;第三横写完后,他看了就开心的笑了,他说我画了三只漂亮的毛毛虫。

第二个练习的字是“六”,经过一天的努力,好不容易学会基本的写法,原来第一笔要将笔尖轻轻的顿下去,再向右拉一条直线,再顿下去,再轻轻的提起来,每个步骤都要按规矩,才能练到最好。练书法要有很大的恒心,还有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才能把字写得很漂亮,心也会变得很端正。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书法

后来书法已渐渐熟练,先生就叫我抄写《心经》,以此来安心定神。以篆书的《心经》抄写修持,写着写着,觉得好像在画画。还好,曾学过李斯的《峄山碑》,对篆书稍微有点概念,否则真的就是“照着画”,若不知笔画顺序,也难体会小篆那种分布均匀、左右对称、平衡稳定的极致之美;原来,这是李斯参与统一文字所创造出比大篆较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成为当时官方文字。后来学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那时不知道颜真卿,只觉得这书法怎能成“家”;原来,米芾就曾说过“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及长,接触多了,才开始懂得欣赏那特有的骨力挺拔、融入了篆隶笔法、圆润浑厚之美;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完全学不来的。

抄经、练字中,同时读人读历史,心神融入,才能与古人交。

我:唉先生,你的书法字里有画,画里又有字,到底是字还是画?

先生:书法一如绘画,笔走龙蛇,时而龙飞,时而蛇走,但书法非止于此!书法一如顽童,没大没小,有时大有时小;书法一如打坐,禅寂心动,有时寂有时动;书法一如天候,阴晴诡谲,有时阴有时晴;书法一如人生,跌宕起伏,有时起有时伏;书法一如岁月,斑驳杂染,有时斑有时染;书法一如忆往,梦幻泡影,有时梦有时影。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行书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行书

(江南江北路迢迢,同是门前水一条;一日南家流得到,如何人不似春潮。)

书法字的好,好在千年文字的底蕴与气场,好在不经意间让人豁然开朗。书法中的每个字都会说话,它们夹杂着时光的流转。

先生推荐我读雪小禅的《伯远帖》,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伯远是一个人的名字,是王珣的侄儿,王珣又是王羲之的侄儿。王家每个人都是书法家。我亦姓王,我爷爷写书法父亲写书法,我也写书法。很多事情都是天意。”

我未曾见过伯远真迹,但是读了这篇《伯远帖》,眼窝一热——我相信,先生令我晨起写书法的习惯亦有“天意”。

这个冬天先生虽然不在身边,但仍然给我推荐各种字帖,模仿书写,摘抄阅读时心有所感的句子。我从天色朦胧写至天色稠蓝,每天如此,先生说从这个寒冬一气写至明年暖春,我们就可以再见面了,于是越发苦练,写着写着,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不安的情绪渐渐散去。

记得去年冬天在青海,太阳西沉,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归巢的鸟儿掠过田野。先生在家宽敞的堂屋里,在红木的大方桌上,摆上笔、墨、纸、砚,一撇一捺,一停一顿,写下顿挫抑扬的毛笔字,他周身流淌出一种光泽,我相信,他内心有着对当下心满意足的欢悦。这些绸缎般的画面与片断,愈是时日久远,愈是记忆蔓延。

而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还在先生独创的“堆叠式书法”,在一张宣纸上,他提笔挥写诗词歌赋、佳句名言,使用的字体或篆或隶,或楷或草,甚至连象形、甲骨都信手捻来,揉合其中。书写时,字与字间互相靠近,留白处相互嵌合,形塑出若即若离的幽微关系,也不拘泥于整齐直行的排列。如此一气呵成之后,整幅字从外框上欣赏有如一幅画,或是一头麒麟,或是一尊金鼎,甚至形成一幅人物的侧脸,真是趣味横生,而细看则字字各有神韵。

虽然运用多种字体,先生倒也不存心去“考”观赏者,而是尽量多用一般人容易辨识的字体,让人读来琅琅上口而感到分外亲切。这也和有些书法家喜欢追求古意古字,让人不知玄机,导致望而却步的习性大异其趣。

先生对我讲,书法字的好,好在千年文字的底蕴与气场,好在不经意间让人豁然开朗。书法中的每个字都会说话,它们夹杂着时光的流转。

书法非止于此!(杂文)

童小汐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