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词的基础知识 大家好:今天是词班第二课,今天讲课的内容有:先讲基础知识:词的平仄格式。 什么是平仄?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 声调主要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升降上,同时也跟发音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北京人说“妈、麻、马、骂,”妈“音高而平,发音时间比较长,而且可以任意延长不影响调值;麻、马、骂,发音就有些曲折,或渐升渐降,或先升后降,发音时间比较短,也不能任意延长。 把这种高低、长短不同的声调区别有意识地用到文艺创作中去,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艺术性,而且易记、易诵、易唱。 自觉地运用声调于文学创作之中,始于南北朝沈约等人。《南史-沈约传》载:”约撰《四声谱》。。。。。自谓人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 四声是汉语固有的东西,不是沈约等几个人所能发明的;他们只不过是在当时译讲佛经的风气中受梵语的启发而发现了四声而已。 四声一经发现并用之于创作,就大大促进了我国诗歌的发展,引起了韵文格律上的”革命“。 中古四声究竟怎样度呢?文献中没有确切的材料。沈约他们给四声选择了”平、上、去、入,四个代表作为名称(见《南史-陆厥传》),看来不是任意的。古人对四声的论述,神密含糊,不足为据。 但明代流传的一首《玉钥匙歌诀》(传为真空和尚作)说到四声读法,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它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结合四声名称,参考今天各大方言声调读法,我们推测: 平声是较高而平的调子,上声是个由低渐高的调子,去声是个低而渐降的调子,入声是个很短促的降调子; 平声较长,且可以任意延长而基本不改变其声调,上去入较短,而且音有升降,不能延长,延长后就会改变声调。 这种特性,运用到韵文中,即可将每一汉字大体上区分为两大类; 即平声为一类,上去入三声合并为一类,称仄声。“仄”就是倾侧不平的意思。 诗讲究平仄有规律地交错排列,以造成长短相间的节奏;词不但讲究平仄,有时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 关于声调,还要提到的是它跟声母的关系。汉语声母(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从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不颤的叫“清音”(如普通话的b、p),带颤音的叫“浊音”(如普通话的r、l)。 声母是清音的音节,读起来声调就略高一些,声母是浊音的音节,读起来声调就略低一些。于是四声又因声母清浊出现八种类型:清平(又叫阴平)、浊平(又叫阳平),清上(阴上)、浊上(阳上)、清去(阴去)、浊去(阳去)、清入(阴入)、浊入(阳入)。 这八种类型的调子今天一步分粤语地区的人们还能分别。我们所以要谈这个问题,主要因为在词盛行的宋代,实际语音中声调已经起了变化,这些变化跟清浊的关系很密切,虽然还没有发展到曲韵时的“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指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个调类; 浊上变去,指上声的一部分“浊音声母者”并入了去声; 入派三声,指入声先丢塞音尾,又分别并入了平、上、去三声。情况大体如下: 例子 些 鞋 写 蟹 邂 歇 协 血 泄。 中古:清平 浊平 清上 浊上 清去 浊去 清入 浊入 近现代:阳平 阳平 上 去 ) 但是如上节所说已经出现了“平入混押”、“上去无别”等现象,这些现象都透露了声调变化的消息。 读词,应当懂得分辩平仄四声。对于今天说普通话的人,分辩平声与上去声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古今读法虽有变化而调类基本不变,浊上虽然并入去声,但上去皆”仄“,无大影响; 难点在于分辩入声,特别是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如”八、拔、发、插、察、伐、击、急“等。 对于一个没有音韵学知识的人,解决的办法除了硬记之外,可以选几首用入声字作韵脚的、篇幅较长的诗词, 例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仅这两首就包括了入声韵字一百二十个,去除重复也有近百字)和依律多数用入声的词调如《贺新郎》、《雨霖钤》、《疏影》等,经常备诵,记熟那些韵字。 然后还可以选择其中的型声字加以类推,比如《咏怀五百字》第一个韵是”拙“(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拙“是以”出“表声的字。 由此可推知,凡以”出“表声的字多半是入声字,于是不用死记就掌握了一大批入声字:出、绌、黜、倔、茁、屈、窟、崛。这个方法,比硬记较为简捷。 词句的平仄格式 词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可到十一个字,各类句子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可以叫作”格律句。 格律句并不一定等于意义上的一个完整的句子(意义句),它以大于、等于、小于意义句。如果一定要意义完整才算一句,那么词句就还有长于十一个字的。 (1)一字句 一字句事实上很难成立。如果是”格律句“,则一字句非"平”即“仄”,不成节奏;如果是“意义句”,则即使在对话中,一个字也难于表达独立完整的语意,何况是写诗? 词里一般被看作是一字句的大约有两种: 一是独立于句外的带有感叹色彩的独词“句”, 一是片末的一字重叠句。 我们认为,感叹性独词“句”只有入韵者,才能被认为是一字句,否则只能算是“一字逗”。 如《十六字令》的第一字,“天!休使圆蟾[chán]照客眠。”(蔡伸)又如辛弃疾三首《哨遍》,下片句首用一个感叹语(两首用“噫”,一首用“嘻”),独立于其他句外,并且入韵,可以看成是一字句。 至于一字重叠句,也要符合两个条件,即:任何一字不与它句连缀而且必须入韵才能算一字句。如陆游《钗[chāi]头凤》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有时,作者根据内容要求,临时改变通常句法,造成一字句。如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下片“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但这个“去”字只是“意义句”,不是“格律句”,不在此例。 比较常见的是一字逗,又称领字。即意思上必须带动下文几句才能完整。如: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yàn]殊《撼庭秋》)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凡度斜晖。(苏轼《八声甘州》)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辛弃疾《丑奴儿》) 就平仄格式看:一字句有平(如“噫”、“嘻”)有仄(如“莫”、“错”);一字逗则绝大多数是仄声字,去声字尤多,上举“念、问、更“三字便都是去声。因为一字逗多半在句首; 去声低降,放在句首,后面跟上平声或上声字,则先抑随即转为高调,无论朗诵、歌唱都会收到较好的较果。 二字句 1、 下载钦定词谱 2、 下载词林正韵 3、 试填《南歌子》一首 词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例词: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翠香。 画堂开处晚风凉。 高卷水晶廉额衬斜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