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

 闫振文 2020-12-04

脑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Virchow-Robin) 间隙, 是指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 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 (不包括毛细血管) 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

V-R间隙是一种常见征象,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如果对征象认识不足就会很容易误诊。本文收集了110例有典型血管周围间隙表现的病例, 综合分析MR表现, 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头颅MRI检查患者中有典型V-R间隙表现者110例, 其中男性:76例, 女性:34例;年龄在2-72岁之间, 平均为47.4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机器为美国GE公司0.5T-signa contur超导MR扫描仪, 用头颅正交线圈行常规MR轴位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三名有经验的MR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对110例血管周围间隙的大小、形态、位置、边界及信号进行记录, 当有疑义时, 相互探讨再经高年资医师去除不典型者, 因本次研究仅观察血管周围间隙的MR表现, 所以未涉及临床症状、体征与血管周围间隙的联系。

2.1 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生部位

110例患者血管周围间隙均为多发, 发生部位包括前联合附近92.7%、 (102例) (图1) , 近大脑凸面的半卵圆中心77.2%、 (85例) (图2) , 脑干14.0%、 (15例) (图3) , 外囊9.0% (10例) 等, 各部位具体发病例数见表1。

图1:轴位T1WI、T2WI、FLAIR右侧前联合附近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 FLAIR呈低信号。

图2:矢状位T1WI, 轴位T1WI、T2WI、FLAIR双侧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及扣带回的簇集样V-R间隙, T1WI、FLAIR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

图3:矢状位T1WI, 轴位T1WI、T2WI脑干内可见多个类圆形长T1长T2血管周围间隙, 无明显占位效应。

表1 :110例各年龄段V-R间隙发生例数、部位分布

2.2 血管周围间隙的形态

血管周围间隙的形态包括:椭圆形或圆形、点状、条状, 边界清楚锐利, 均无明显占位效应, 其中有1例血管周围间隙成簇出现, 且沿着纤维走形方向排列, 同时累及扣带回、胼胝体。

2.3 血管周围间隙的大小

本组110个病例, 直径在小于2mm者110例, 直径在2~3mm者2例, 直径大于3mm者6例, 有3例最大者最大径为11mm, 均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病灶。

2.4 血管周围间隙的MR信号特点

MRI各序列显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 即T1WI及FLAIR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所有扩张V-R间隙周围脑组织信号均显示正常。

3.1 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及发病机制

在CT和MRI问世以前, 由于受成像技术的限制,血管周围间隙仅仅是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涉及的领域, 1849年Pestalozzi率先对其进行描述, 1851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血管周围间隙是邻近毛细血管的动脉外膜下间隙, 1859年德国解剖学家Robin进一步证实血管周围间隙位于血管外膜内并且是封闭的。因此, 人们又将血管周围间隙称为Virchow-Robin spacs或V-R间隙

脑血管周围间隙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 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 (不包括毛细血管) 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在核磁共振的各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均一致,所以学者们一度认为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 其内含有脑脊液 但最近有学者们通过电镜研究及动物示踪实验表明血管周围间隙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间隙内所含的液体不是脑脊液, 而是组织液

V-R间隙扩大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已有几种假说: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或其他原因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脑脊液回流受阻使组织间液排除障碍, 从而导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血管迂曲及脑萎缩;沿动脉长轴分布的血管周围间隙纤维化和闭塞阻塞了液体流动

3.2 MRI表现

由于血管周围间隙是穿支动脉自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引起软脑膜内陷造成的, 所以其发生部位一定是在穿支血管进入脑实质处。文献报道, MRI血管周围间隙多位于前联合附近、大脑半球凸面皮层下半卵圆中心、脑干及外囊, 而小脑少见;

本组研究110病例分析结果显示:发生部位以前联合附近、近大脑半球凸面的半卵圆中心最多见, 分别为92.7%、77.2%, 其次为脑干14.0%、外囊9.3%。该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所有V-R间隙在T1WI及FLAIR图像上均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其信号特点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V-R间隙在FLAIR上典型表现为病变的信号完全被压制, 邻近脑实质无任何异常信号影, 形态呈圆形、点状及条状, 边缘光滑锐利, 无占位效应, 其中1例成簇状分布, 为少见表现。

3.3 V-R间隙的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部位、形态、边界、无占位效应及MR信号变化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等征象, 诊断血管周围间隙并不困难。

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是软化灶、寄生虫 (囊肿、包虫) 、脑室憩室、单纯囊肿、胆脂瘤、脓肿、肿瘤等。软化灶边界不如血管周围间隙清晰锐利,FLAIR图像上病灶周围可见胶质增生。寄生虫脓肿、肿瘤常有明显病史, 占位效应明显, 增强扫描有强化征象。脑室憩室与脑室关系密切, 单纯囊肿常有占位效应, 且多不伴穿支血管发生, 发病部位也可有助于鉴别。

总之, 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 好发于前联合附近、近大脑半球凸面的半卵圆中心、脑干及极外囊, 呈点状、圆形或椭圆形、条状, 无占位效应, MR信号特点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