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行如隔山,真的是这样吗

 钟声_bell 2020-12-07

看到一篇文章《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文中介绍了丁小平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贡献,遂引发了笔者关于“通才与专才”这个问题的思考。《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人们常常嘲笑这些盲人的行为。其实,这个故事所反映的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一些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断诞生,是由人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决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决定了每一个具体的科学家往往只专注于某一个专业领域或者某几个分支学科的知识探索。久而久之,就会极大地限制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学术思维和学科贯通能力。这种情况就好像在一片森林里,有人只专注于分析一根树枝,有人只专注于分析树枝上的花朵,而有人在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几片树叶,但却很少有人去研究整个树木的完整结构和生长机理,关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原理的人就更少了。在现代社会,过细的专业分工和过度的学科分化实际上已经限制了人们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行为,使科学家们(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盲人症。

人类社会过度的社会分工和专才教育,实际上对培养完整人格的人才已经形成了某种损害或者使人产生了异化。现代社会的很多“专才”往往知识结构狭窄片面,综合能力不强,他们往往只懂技术而没有文化、拥有知识而缺乏智慧。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他们通常只会分析而不会联想更缺乏综合,只知堆砌材料进行实证而不善于批判,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理想。除了对本专业倾注一些热情外,他们对人生的本质问题,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全局性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思考,仿佛是一群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会机械行动的“机器人”。

这种状况是否不可避免呢?实际上,翻开几千年的人类史,就会发现,历史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既通晓人文艺术又具科学智慧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古希腊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博物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律、诗歌、风俗、神学等。意大利博学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除了是闻名于世的画家以外,也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和作家同时还是数学家、解剂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发明家、机械工程师和制图师。德国科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菜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同时是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律师,在物理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诸多方面都留下了著作。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同时也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另外还精通数学和自然科学。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不仅通晓十国语言,而且其科学研究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工程学和生物学。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cumann,1903-1957)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集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经济学家、工程师于一身。

另外,爱因斯坦年仅26岁的时候即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3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人类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同时取得如此巨大的革命性成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爱因斯坦是一位通才,他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文笔优美,哲学素养也很深厚,对教育的见解超过许多教育家。

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经历说明,人并不一定只能做专才,也可以成为通才。事实上,知识面一窄,就没法相互借鉴。看完一些大科学家的故事才发现,原来他的小提琴拉得这么好,体育文学还这么棒。所以,大科学家们的知识面是非常开阔的,没有开阔的知识面,不可能有广阔的思维,更不可能搞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借鉴。

我想,丁小平之所以能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红学、管理学、物理学、数学、中医学等多个学科都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应该也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丁小平十五岁就上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他不但研习多个专业,而且诸如液压传动之类的课程都是提前一年学完并申请提前考试的。丁小平不仅是校友们久为传颂的开拓型学生会领袖,也是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他不是文艺部长,但却导演全校的庆七·一文艺演出,参加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举办过个人画展……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工、理、哲硕士研究生。之后,丁小平也有许多丰富的经历……

丁小平以及诸位大科学家的经历说明,人们可以成为通才,传统观点“隔行如隔山”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存在很大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发展通才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材亟须必要,大家觉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