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升麻汤的应用思考

 中医药方便 2020-12-07

麻黄升麻汤的应用思考

——附医案一则

毛进军/文、图

1.

临床上,不少学生或同道曾问过我,麻黄升麻汤证怎么理解?麻黄升麻汤怎么用?前天,我为三位患者开了麻黄升麻汤,一位学生不解其意,反复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

2.

麻黄升麻汤方证表里同在,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药物组成也是寒热并用,表药为重,里药较轻,的确很难理解,不好应用,今天给同道们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方子应用的思考,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3.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株,黄芩十八株,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1铢=0.65g

这一条的关键理念是讲急则治其标的意义。该方用于表证未罢,病又入里,但尚未造成真阳虚损的过渡时态。

 从条文析,伤寒(太阳伤寒)六七日表未解时被误下,病入于厥阴半表半里、阳明热与太阴饮寒热错杂互结偏于寒并伤及津血,而且表证仍在,表里三焦同病。

寸脉沉表与上焦邪热结聚而脉气无力鼓动,出现喉咽不利,唾脓血等症;下部脉不至,关、尺脉伏而不见(伏脉),提示中焦、下焦寒热(阳明太阴少阴热与寒饮瘀血)之邪错杂闭结内伏,脉气不得宣通。中焦可交通表里上下,升降阴阳气血,统管制衡表里内外上下,中焦寒饮、津伤损及胃气,会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伤寒论》337条)的手足厥逆,还会出现“上虚不能制下”(《金匮要略》)的泄利不止等症,正如《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所说:“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此时虽有中下焦的寒热互结错杂诸症存在,但主要矛盾,也就是主机(核心病机)在于表邪(浊饮浊血)的郁遏困束,虽须标本兼治但重心应放在迅速透表祛邪逐瘀血解结上来,如果任由表邪持续内陷,出现泄利不止,病就难治了。

实际上我们对这一条的理解时,应当是将“麻黄升麻汤主之”这句话放在“唾脓血”之后,再以“泄利不止者,为难治”结尾。因为病入太阴而“泄利不止”,将造成阴阳欲脱,就是四逆汤证或通脉四逆汤证了,胃气、真阳虚衰,机能沉衰,不能再用大剂量麻黄为首的麻黄升麻汤方了,即所谓:“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伤寒论》286条)。

3.

该方包含多个经方元素: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黄芩汤、大半个麻杏甘石汤,大半个大青龙汤,大半个小青龙汤、大半个理中汤、大半个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大半个当归四逆汤。功能多维:解表透邪,清热解毒,逐瘀破结,调和营卫,燮理阴阳,温中化饮,养血补津,祛湿通痹。

主机(核心病机):表束里虚,营卫不和,热伤津血兼挟湿阻。凡与此病机相应的表里同病诸证皆可应用,临证治疗范围甚广。

应用这个方子的要点是中病即止,药力集中,令其作用持续,即“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

4.

医案举例:朱某,男,67岁,2020111日初诊。喘息半年余。半年前,因腰椎病变造成脊髓受压较重而行手术治疗(腰椎支架术),术后身体乏力,走不远即喘,上第二层楼就感到喘不上来气,1周前又因感冒而咳嗽无痰,喘息加重,去某医院检查彩超示心脏功能尚可,肺部DR示肺纹理增粗。诊为支气管炎,服西药无明显疗效,求服中药。刻诊:动辄气喘,不能走远,阵发性头痛、头部有烘热感,腰凉,手脚发凉,无汗,自感出点汗舒服,咳嗽,咳少量黏痰,时心慌,口干无口苦,口渴饮热水舒服,口臭,无眩晕,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满,双下肢不肿,可以平卧,纳差,大便偏干,11次,小便可。唇暗,舌淡,舌体胖大,舌下青筋瘀暗,苔薄白微罩黄苔水滑。脉弦,左寸关浮微紧,右沉有力。Bp140/85mmHg

    脉证合参,动辄气喘,阵发性头痛、头部有烘热感,腰酸沉凉,手脚发凉,无汗,咳嗽,右脉浮微紧,苔薄白,辨为太阳表实证,营卫郁闭。咳嗽,咳少量黏痰,时心慌,饮热水舒服,纳差,腰酸沉,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水滑,脉弦,辨为太阴病,中焦虚寒,胃气虚不制,水饮上逆,湿痹下焦。术后身体乏力,口干,口渴,口臭,大便偏干,唇暗,苔微罩黄,辨为阳明病,热伤津血,里微结。唇暗,舌下青筋瘀暗为兼瘀血。

    证乃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上热下寒。

    抓主机:表束里虚,营卫郁闭,热伤津血兼挟湿痹。疏方麻黄升麻汤加味:生麻黄20g,升麻15g,当归15g,知母12g,黄芩12g,玉竹12g,桂枝9g,赤芍9g,炙甘草9g,生白术9g,天冬9g,茯苓9g,干姜9g,生石膏9g,三七10g(冲服)。7剂,水煎分2次温服。嘱:忌烟酒,忌辛辣刺激及过于油腻饮食。二诊诉服第3剂时喘息就逐渐减轻,已经有汗,咳嗽基本消失,疗效出人意料。仍然乏力,夜晚睡眠困难,上方麻黄减为10g,加黄芪60g,加强补中养津血之功。嘱晚上的一汁要在晚上6点以前服,不能睡前服药,继服7剂,已经能够在公园散步了,临床治愈,停药观察。

这是原方加三七,在于活血化瘀兼养血,通利营卫,我临证观察,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凡见血虚又兼瘀血者,加上三七粉冲服,可以增强疗效。清代医家黄元御在《玉揪药解》中说:“三七味甘微苦,性温,无毒。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

毛进军 学术特色及治疗专长

      毛进军,主任中医师。国内实力派经方临床家。就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驻马店市名中医,河南省驻马店市仲景医学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乡村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特色:对医圣张仲景《伤寒》《金匮》经方医学有深入的学习、研究、思考和实践,并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经方辨治法度》《经方启示录》《思考经方》《经方心得》《经方活用心法》等经方医学专著。

    辨治专长:经方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和慢性疑难杂病。

作者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