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进程的一根主线 | 《竞石说》

 竞石频道 2020-12-09


礼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进程的一根主线
 
 
礼,繁体字为“禮”,从示,从豊。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中国古代,礼是国家体系和社会秩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和法结合,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制体系中。礼调节了人们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等级尊卑,可以说,古代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它。

 
 
(一)
 
礼最早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原始人类祭祀鬼神祖宗为求得赐福而举行的仪式活动,并演化成礼仪来约束人心。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

《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这些就是早期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礼仪法度。

 
 
(二)

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中国礼乐文化。

夏朝开始进入世袭制王朝。社会生活国家化,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全体成员,因此除了法典《禹刑》,夏礼就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准则。

周朝时,周公旦又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礼仪和夏礼、殷礼进行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祭祀、丧葬,都纳入“礼”的范畴,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这就是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义礼”系统,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意思是仁以爱人最重要,义以尊贤最重要,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礼》就是《礼记》,也称为《礼经》,是专门讲礼节的经典。

秦朝之后,《礼经》失传,后来经过西汉高堂生等人授《礼》,《礼经》得以传承。汉代立于学官的“五经”就有《礼》,唐代立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其中有“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经典理论,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四)
 
在中国古代,礼一直是读书人的必修课程。

通过礼,可以区分不同角色、身份和地位,进而形成人伦秩序。同时,礼也是教化,能帮助人区别于禽兽,所以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个体人格的修养。

此外,礼还是敬让,是一种德性行为,能更好处理人际关系,最终达成和谐。

受中华文明影响,东亚各国也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礼仪,其中以韩国、日本和安南(越南)最为深远。直至今天,这些国家都可以看到中华礼仪的影子。

 
 
(五)
 
在中华文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过去几千年社会进程中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在早期,孔子提出的“礼”,是对所有人都有要求,不仅对老百姓有“礼”的具体要求,对于统治阶层的“礼”也有具体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层不断地指使犬儒对早期儒家的“礼”做出篡改,封建社会后期的“礼”变成了单向的只对老百姓约束,这样的“礼”就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清末的礼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制约,但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我们曾经不顾一切摈弃旧观念,现在是否又形成了新的现代文明规范?

作为“礼”的发源地,作为自古以来著名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国人,今日是否还能像古人那么重视礼仪?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礼仪?我们应该怎样重建我们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礼仪道德规范标准?

(黄竞石.2020.12.9)


本文为《竞石说》卷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之第三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